Ⅰ 从事经济类的工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从入门过渡到小成最好说具体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观念。这一方面引发经济学人的深层次理论思考,另一方面也引起普通群众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浓厚兴趣。面对这种高涨的经济学求知氛围,现阶段我国社会迫切需要一部综合性、大众化的经济词典帮助广大群众解读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现代经济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辞典》是由编写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出版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历时六年合作完成的。全书共计242万字,分20个专题,收录词条6000多个,数量之多居我国同类辞书的前列。该书涉及内容不仅囊括了经济学科的绝大部分分支,而且扩展到经济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前沿领域。这部辞典突出的特点是在其内容选择和编写中实现了“三个并重”原则,即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通俗性与专业性并重。
发展、创新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基本特性。但发展、创新过程中开拓的前沿领域又离不开前人所作的大量基础性研究。因此,要编撰这门不断创新发展的学科的辞典,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原则。通过仔细阅读,笔者认为,《辞典》遵循了而且从两个层次贯彻了这一原则。首先,在词条选择过程中,既保留和诠释了经济学基本概念和范畴,也加入相当多的前沿性学术词语和经济实践中产生的新词语。其中,新词、新释至少占到词条总数的2/3。例如,“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内生增长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政治经济周期学派”等词条的选录,体现了编者开阔前瞻的学术视野;而“三个代表”、“三条保障线”等新生词语的入选,则反映了编者紧跟社会经济实践前沿的学术洞察力。其次,在经济学经典、核心概念的释义过程中,编者也做到了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例如,“经济”一词,在一般辞书中的释义只有二三种含义,而《辞典》拓展诠释空间,指出共有7种含义,并标明前三种含义是基本的、常用的,进行了一些新的归类与概括。又如对于“资本”这一复杂经济范畴,该《辞典》不仅对其反映的生产关系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和阐释,而且也对其反映的物质内容和形式作了尽可能的论述与说明。既体现了马克思的“资本”涵义及其按不同角度划分的多种资本形式,又体现了理论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说明了“资本”同“资金”、“资产”的相互关系和异同。《辞典》在基础性和前沿性并重的原则下,通过旧词新释和新词收录等多方面的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该书内容的外延和内涵。因此,也能更大程度地帮助读者加深和开阔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拓宽对经济知识的视野。
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正是经济学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辞典》的编撰者在编写过程中,很好地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使得该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够帮助广大读者解读动态发展的经济理论和处于激烈变革的经济实践。《辞典》就其性质而言是工具书,基本功能是解释经济概念、范畴、现象的基本含义和理念。但是,编者在立足理论和基本概念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该书的实践功能和应用功能。这一点比一些同类图书做得更好,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对词条的梳理,读者不难看出《辞典》选录的词条涉及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在具体解释上,从抽象到实际,有详有略,取舍得当。特别是释义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相关词条更是如此。例如“国有企业”、“三农”等相关概念,编者更是不惜笔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详加论述。还有,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如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实践新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学习型社会”、“循环经济”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物流业”、“金融监管”、“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反映科技进步给经济发展带来新变化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经济”、“国民经济信息化”等,这类新词条在《辞典》中条目众多,超过1000条。《辞典》对每个概念的诠释力求准确和符合实际。上述特点使该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得到很好的结合,既有助于经济学理论的推广普及,又有助于广大普通读者在参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效把握和运用这些新词语。
作为一部专业性辞书,《辞典》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坚持了通俗性和专业性并重原则。一方面,该书的词条选择和释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是因为,在经济工作和经济学研究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范畴的词条是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就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无法顺畅地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辞典》作为一部面向社会公众的辞书,又要求释语简明通俗,一目了然,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记忆和使用。通览全书后,笔者认为,编者很好地坚持和实现了通俗性与专业性并重这一原则,做到了用十多个字、几十个字解释一个词条,多者1000字,最多不超过2000字。单就这一点讲,编者在保证学术辞书的学术品位和学术质量的前提下,为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通俗化、科普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包括刘树成所长在内的60多位经济学学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细致、严谨、周密的研究风范。《现代经济辞典》刘树成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Ⅱ 微观经济学,范里安中级和MWG中间用什么书过渡
不需要过渡,直接看即可。
但我建议你在学MWG之前,先囫囵吞枣地学学《数学分析》因为高级微观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的准确名称是《数学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网络上充斥着《数学分析》的教材和视频,推荐复旦的
Ⅲ 哪些学校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共同点是都是在每年的一月份参加统一考试,毕业之后都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不同点主要是在学制(全日制一般学制在2~3年,学术一般是三年),培养目标,具体说来学术型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效教师和研究型人才,专业硕士吃从事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硕士生;全日制和学术型都可以考博,只是全日制不能申请硕博连读。以下是更为详细的比较。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研究型人才,因此在生源、培养模、毕业生走向等方面比较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一些企业等实际部门就提出需要一些高水平的人才,这些人才既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在1984年底国家批准开始招收工程类型工学硕士,之后又有财经、政法加入。准确地说,这些都是应用型硕士,属于过渡学位,还不是正式的专业硕士。1988年根据相关部委的要求,国家学位办到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论证,作出该学科的设置和招收要求。到了1990年MBA成为第一个招生的专业硕士,之后又制定了专业硕士的暂行办法。到目前为止,专业硕士总共有16种,包括法律硕士(J.M)、教育硕士(Ed.M)、体育硕士、艺术硕士(MFA)、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公共卫生硕士(MPH)、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
Ⅳ 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少于1000字 邮箱[email protected]
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同人类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有一个逐步衰亡、为新的社会所替代的过程,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开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形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多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的时间,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经历了约500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国王以后,接着就出现了1660年的旧王朝复辟。一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从荷兰迎来了一个带着荷兰海陆军进入英国的国王,这才使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爆发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成立,经过了86年,中间交织着进步和反动,共和和帝制,革命的恐怖和反革命的恐怖,内战和外战,征服外国和投降外国,尤其动荡不宁。就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来讲,从建立到成熟大体经历了二三百年时间。如果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萌发到这种生产关系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来讲,则经历了五六百年时间。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是用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尚且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只能在夺取政权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此来推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同样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必然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一个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历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者数国率先发生,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其自身还在不断的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势力不断扩大。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最后,任何一种新形势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总会遭到守旧派的阻挠和反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也不可避免会遭遇到阻挠和反抗。
总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认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这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反复,都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我们要承认有困难,有缺陷,有失误;又要有决心和信心去纠正它,克服它。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分析论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根源性。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思想关系。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而产生。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所以具有对抗的性质,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中的对立冲突造成的。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历史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经济改革、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出有益的贡献。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是我国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哲学理论根据。
Ⅳ 经济学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请问短期效应如何过渡到长期效应的
宏观经济在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方面是有很多分歧的,但是不外乎三方面,工资,价格的黏性,人们的错觉,总归一句话就是人们预期的错误,短期之中预期通货膨胀和实际的通货膨胀有出入,工资或高或低于成本,这就不可避免造成社会失业或者过度就业,长期之中人们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的效果失去,只是使物价上涨,经济恢复长期就业水平,这一轮波动结束,这可以解释供给冲击,比如70年代的石油危急,成本增加,供给大量减少,国家如果不刺激需求比如发行货币的话短期中经济就萧条,产出减少失业增加,物价上涨,长时间才可以调整到以前水平,所以国家如果在短期就发行货币的话就可以避免失业而单是物价上涨!
Ⅵ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他的研究出发点、对象、任务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6)过渡经济学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辩证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科学思维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