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政府对粉丝经济学

政府对粉丝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3-15 09:00:09

Ⅰ 哪个网络红人采用了粉丝经济学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广义的“粉丝”,比如邓丽君迷。但那时还没有商业色彩,更不能称之为形成“粉丝经济”。事实上“粉丝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大众化的商业化速度是一致的。中国“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的“追星族”有较强的自发性,但是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而如今的“粉丝”则呈现出职业化趋向,其有计划、有组织,专业化程度较高,甚至逐渐形成“粉丝”产业。 而这正是随着近几年各种选秀节目的发展而出现的,比如前几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现在的“粉丝”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年龄集中在 15~31岁,女性较多,他们以异乎常人的热情投入于他们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个人(明星、名流)、节目/作品(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团体(流行乐 团、球队)等,虽然不一定有很强大的购买能力,但其为偶像消费的冲动却很惊人。

如甄子丹赵文卓事件、方舟子、罗永浩事件,发出的粉丝效应。 其实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审视,都存在粉丝,只是恰好在适宜的时间我和你一起分享我的经历-----《粉丝经济学》。 有我和它在,你不再孤军奋战,我们会在一直在背后陪伴你。粉丝经济趋势会越来越显著,粉丝就在你我身边!当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率呈几何式增长,人们的信息消费也变得更加便捷和主动。粉丝经济时代,谁把握了粉丝的心理,谁就占有了市场;谁的粉丝数量大,市场占有率就高;谁的粉丝黏性大,铁杆粉丝多,谁的品牌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粉丝意味着力量。哪怕你只是一个草根,但只要你拥有了巨量粉丝,你也可以获得强大的影响力。

Ⅱ 粉丝经济成了圈钱游戏了吗

8万粉丝480万元为明星照片买单 粉丝经济成了圈钱游戏?

近日,新晋爱豆(偶像)范丞丞和微博合作,尝试了“明星V+会员”制,也就是说粉丝要点开看到他的高清大图,得先付费60元成为半年会员。媒体报道称,一夜之间有8万粉丝买单480万元。 这是一张照片的价格,更是粉丝经济的生动写照。
在一些人看来,从早年购买偶像的专辑海报,到如今参与偶像的成长之路,粉丝经济似乎变成了一个圈钱游戏,参与其中的粉丝是狂热还是理智?平台借助明星营销有没有边界?

平台的边界在哪里遗憾的是,一不小心越过追星的边界,很多粉丝就被划入了“脑残粉”。
“饭圈”的“闭眼吹”现象常被诟病。不管爱豆打扮成什么样或者做了什么,粉丝都要夸上天而不允许其他声音出现。在这种集体情绪中,“讨伐”“人肉”大战屡见不鲜。
“粉圈很多都是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易极端,这种不良示范作用危害力很大。”许多家长呼吁,如何有效引导和处理解决一些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至关重要,而这涉及网络平台如何管控、政府机构如何出台政策调节、社会大众怎样理性看待等等。
以这次引发热议的范丞丞“付费照片”事件为例,公开信息显示,罗大佑、李健、毛不易等10余位明星艺人都在微博的邀请之下开通了“明星V+会员”这项功能。微博对此回应,“大V”获得的收入在扣除渠道分成后,再和微博按一定比例分成。本质上和付费阅读没什么不同,属于粉丝经济的一种。这在日韩比较成熟,但中国目前尚属起步阶段。
娱评人曾于里对此认为,此次会员制是在微博这样的大众平台推广,面向的受众更广,粉丝年龄更低。而大部分低龄化粉丝经济不独立,心理不够成熟,判断能力较弱,也容易受鼓动。作为公共平台,微博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不是唯利是从,滥用平台权力,滥用明星影响力,对尚不成熟的粉丝经济推波助澜,想尽一切办法从低龄化粉丝口袋中掏钱。总之,粉丝付费模式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它不宜在大众平台上大肆渲染炒作,这很可能将粉丝经济导向狂热、盲从和非理性。

Ⅲ 粉丝经济对大学生有何价值

我们要摒弃追星风气,努力学习

Ⅳ 粉丝经济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为偶像消费在别人看来是最不理智的消费,在学生自己看来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慰藉和享受。很多大学生甚至花费大量金钱,不惜节衣缩食来为偶像应援,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是不提倡的。

Ⅳ 写粉丝经济算不算经济学论文

也算。
粉丝经济其实就是流量经济。和广告学里的流量是一个概念。

Ⅵ 粉丝经济学的介绍

庞大的“粉丝”人群自然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正式创立推出,主办者明确宣称“粉丝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孕育粉丝健康文化,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

Ⅶ 粉丝经济的粉丝产业

”粉丝”小仪仪是狂热的偶像崇拜者。实际上,在“粉丝”对于偶像的狂热精种投入中,往往伴随一系列同样狂热的消费行为。这种行为甚至会扩展到各个经济领域.形成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粉丝产业”。听随着众多选秀活动的刺激和推动,粉丝”产业愈来愈壮大,并已成为娱乐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粉丝产业大致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粉丝”们消费与明星相关的产品
这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粉丝”们购买明星演唱、演出的音乐带、录像带、电视剧VCD等,这是最为基本的“粉丝”消费行为。
二是“粉丝”们还会购买明星们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如某种品牌的手机、电脑、饮料、化妆品等。明星的广告效应也正来自于“粉丝”们的支持。
三是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东西,比如明星们出的书籍.明星们喜欢吃的、穿的、用的等,印有明星头像的衣物等,这些未必就是明星代言的商品。但”粉丝”们爱屋及乌,也就一起消费与明星相关的商品。
“粉丝”因支持明星而进行的系列消费行为
这包括“粉丝”们支持明星而需要的吃穿住行的消费。由于“粉丝”为了追随明星,经常会穿梭于各个地方,这对交通以及各地的餐钦和酒店业将是一个巨大的带动。比如在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选秀活动中,在交通业方面,全国各地的铁杆“粉丝”为了到长沙来看“超女”,便付出了很大的花销:机票一张不低于500元。火车票也在几十到两三百元不等。到了长沙以后,为了近距离堵截“超女”,他们住进湖南广电中心旁边宾馆的别墅区。有一些超级“粉丝”,甚至出高价租下“超女”选手对面的别墅,目的就是看自己的偶像一眼。这些别墅区的租金自然不是小数目。“粉丝”们虽然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五六个人合租一间别墅套房,如此一平均,每人一晚的花费少了,但宾馆的收入不町小觑。此外。为了上街拉票,“粉丝”们穿了印有标语头像的T恤和鞋子,做了无数大型的海报。尽管这些海报、鲜花等物品的费用是粉丝一起凑钱买的,但是这些一次性消费品,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另外,进行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甚至无线七网投票,也是一笔不小的消费支出,这对电信、网络运营商来说,当然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因“粉丝”们的支持而产生的无形资产
这主要就是一些选秀节目的知名度所形成的品牌效应,比如“超级女声”,据说品牌资产已达几个亿,而其他的节目,如“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都已经成为了知名的娱乐品牌。广东省曾有人在“超女”刚开始时,就一下子把“超级女声”等五个商用域名全部抢注。一年500元一个的价格,现在却报出了500万元的出售价。町以说。粉丝的关注度,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又决定了赞助企业广告的多少。
“粉丝”团经济
“粉丝”们的大多数听歌和阅读行为不是私下孤立进行的,而往往是集体性的,这表现为建立歌友会等,这都可统称为“粉丝社群”。
专业“粉丝”公司和职业“粉丝”
专业“粉丝”公司要招一批职业“粉丝”。为各种娱乐活动输送炮弹。通过招募“粉丝”、组织活动、在网上发帖子、举横幅和呐喊等为明星活动造势服务。进而分享演出后的利益,公司通过会服、会费、荧光棒、外地“粉丝”的门票、赞助等获取收益。。职业粉丝”顾名思义就是以“粉丝”为职业,依靠当粉丝赚钱的人。从事“职粉”的人,以大学生为主。他们的时间比较多.对明星有兴趣又能赚钱,这样的打工工作在大学里很受欢迎。此外.很多人选择“职业粉丝”作为兼职工作,他们认为,空闲时间既能抒发情感又能赚到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职业粉丝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现在一般性的歌迷会.影迷会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年费,从10元到100元不等,如果另外组织活动的话.还要再收取活动费。
据推算,一个300人左右的“粉丝团”一年所产生的费用至少在五六万元左右,这些费用的收支大都没有合法凭证.完全只能靠经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购环节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观。而且现在一件会服的成本价基本上在40元左右,会员价一般是50元或60元.非会员的价格更高,如果卖出去100件的话,就有2000元。此外,在荧光棒、横幅、灯牌、展板上的利润也非常可观。在“职业粉丝”业内部也逐渐分出了等级.等级不同的“职业粉丝”,收入自然也是不等。据透入,高层的“职粉”每月一般能拿到2000元左右,举海报、尖叫的“临时工”是按场来算的,一场也就几十元饯。中等“职粉”比较贵.网上的工资一般叫价每天250元。至于高层“职粉”,就不太好说了——选手给的报酬不一样,有些高层“职业粉丝”则会从“粉丝”交的会费中提成。
“职业粉丝”有三大特点:一是可提供兼职工作机会。现在我国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尽管政府采取各种办法。但找工作仍然是比较难,兼职的工作更是不好找。“职业粉丝”行业的兴起为那些想找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和没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粉丝经济”的发展。二是运作模式很像“传销”。初级的“职业粉丝”只负责举海报、喊名字,基本上只能算体力活;中级的会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明星制作个人网页和博客;最高级的与明星还有经纪公司都有紧密的联系,一起参与各种活动的举办,向那些加入“粉丝团”的“粉丝”收集会费。这样的“粉丝团”结构,有些类似于传销组织:每个“粉丝”在成为消费者的同时,又会不遗余力地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偶像)。你在这个金字塔组织里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利。三是职业粉丝”也有实体。很多商家看到了“粉丝行业”的商机。社会上也就出现了“粉丝”网、“粉丝”公司等“粉丝”机构。
投票公司
艺人为打造人气,提高短信支持率。靠“粉丝”们的乎指还是慢了很多,现在就出现了专门用来投票的机器,一次可以放几百张移动手机卡,两小时内一台机器可以选手多出几千张的短信支持选票。据某投票公司透漏,曾接辅到二十万元单为重庆某位美女拉票。当然投票公司的利润也惊人。
相关网站
“粉丝”网为“粉丝”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仅可以和大家聊共两喜欢的艺人。分享一些自己的追星经历,有时还可以组织发动购票——团购。使得“粉丝”更为低价买到想看的门票等。而粉丝网也因为火爆的人气招来了广告的青睐者,还可以销售虚拟物品来获得利益。

Ⅷ 我们搞课题研究,课题是“粉丝经济崛起的影响”。各位对这种经济带来的影响有何看法呢欢迎发表。。

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商品文化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转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24岁的王瑜是一名外企白领,她的另一身份是超女谭维维的支持者团体的组织人。这些支持者被戏称为“维生素”。自从成为“维生素”以后,王瑜每天的生活添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去网上俱乐部发帖和顶帖,到各个论坛宣传偶像的最新动态。“谭维维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王瑜说。

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年的爆炸式发展在制造出无数娱乐明星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象王瑜这样的明星崇拜份子,这些明星崇拜份子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意即迷,狂热者)。时至今日,“粉丝”已然成为文化消费中最活跃、最广大的群体,并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鲜明特色的“粉丝文化”。

粉丝社会学

“每次我走近湖南台所在的广电大厦,还有几百米距离,就已经看见成千上万的‘粉丝’围在道路两旁,那景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人数最多的‘玉米’身穿统一的黄色上衣,列着方队,就像古罗马开过来的‘黄色玉米兵团’,还高喊口号‘玉米不怕累’,那种沸腾的场面只能用疯狂来形容……”超女评委黑楠这样描述过他眼中的“粉丝”。

对公众人物具有强烈的认同,构成了“粉丝”的社会心理基础。在明星的号召下,“人们像社会动物一样聚集在一起。他们沉醉于从过度兴奋的人群中迸发出来的神秘力量,然后又逐步进入易受暗示影响的状态,就像那种由药物和催眠术引发的状态。”(塞奇·莫斯科维奇)

粉丝们在各大城市的闹市区“扫街”、在白领们集中的写字楼“扫楼”……在一切可能的场景下为自己的偶像拉票。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举着偶像的招贴来吸引路人注意力,他们用一个棒棒糖等小礼物来请求过路陌生人的支持……

但“疯狂”背后却有着清醒的理性规划。《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超女评选中的公民意识》介绍了张靓影的粉丝们的自组织行为:“‘凉粉’成立了五个职能部门:宣传部、策划部、财务部、组织监察部和长沙现场工作部。他们在网上策划、讨论、决策,共同起草、制定和修改规则,并公之于众。整个过程都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过去那种游兵散勇式的追星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有了社会动力学意义上的群体。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为一个社群,“粉丝”们正日益主动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转型进程之中。

2007年1月,一个名为“粉丝公益联盟”的团队在北京宣布成立,加入联盟的有上百个粉丝团体,参与人数众多。成立的当天下午,粉丝联盟的成员一起乘车前往顺义,参与“走进太阳村”行动。这次行动为太阳村共筹得资金2820元整,衣物49包,鞋5双,书若干,文具若干。在活动中,各个粉丝团体与孩子们一起沟通交流,表演节目,参加互动小游戏,去操场摘辣椒……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

粉丝团体的崛起凸显出中国民间的自组织行为的勃兴。尽管如此,与近年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其他民间组织相比,“粉丝”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组织关系还显得十分微弱。“粉丝”群体的团队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象征,其组织行为是为了追求文化和兴趣认同,但它本身不具备社会团体所有的基本属性。它的交流意义主要体现在媒介化的互动和个人的兴趣互动,而非社会运动。

粉丝经济学

庞大的“粉丝”人群自然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正式创立推出,主办者明确宣称“粉丝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孕育粉丝健康文化,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

“现在一般性的粉丝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年费,从10元到100元不等,如果另外组织活动的话,还要再收取活动费。”一位熟知粉丝团运作的人士透露说。

据她推算,一个300人左右的“粉丝团”一年所产生的费用至少在五六万元左右,“这些费用的收支大都没有合法凭证,完全只能靠经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购环节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观。而且一旦高层换人或者组织解散,这些钱只能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职业粉丝也开始吃香。据一位职业粉丝的“管理者”介绍,他们与各类选秀节目的选手、主办方都有联系,只要客户出资,他们便可提供专业的粉丝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由职业粉丝举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一名网名叫“扎辫子”的杭州“职业粉丝”甚至为粉丝团制订了报酬标准:“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

“职业粉丝”的出现甚至引起了专业经纪公司的不安:“现在很多粉丝在网上公开抨击我们,甚至还为艺人制定了一整套包装、宣传计划与我们交涉,颇有越俎代庖之嫌。”一位经纪公司的公关抱怨说。

庞大的“粉丝”人群也引起了网络公司的注意。博客中国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吉鹏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粉丝为中心的专业性门户网站———粉丝网,主要做的就是满足粉丝的一切需求,让粉丝分享追明星的快乐。成立至今,最大的粉丝群是周杰伦的粉丝,有70多万注册用户。

王吉鹏认为,“粉丝”正在成为造星的主宰力量之一,运用互联网则可以打造“粉丝经济”的财富链条。比如组织粉丝与明星的见面会,可以带动销售明星相关产品;网站通过提供图片、文章、视频、音频等增值服务,还可以增加盈利模式;甚至还可以通过与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合作,把粉丝包装成“明星粉丝”。

王吉鹏向媒体透露说:“去年11月网站上线后,目前的流量已是当时的300至400倍;百事可乐、耐克等已在粉丝网上投放广告;无线业务正在筹备,第二笔融资也在洽谈。”

另一个专业粉丝网站IGOGO8网为粉丝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内容,包括制作专业的“粉丝身份证”。目前IGOGO8网正在积极地与经纪公司谈判,在身份证上增加一些附加的内容;粉丝装备的衍生产品,比如粉丝T-Shirt,在线把粉丝与偶像头像放在一起等等,这些将为网站带来一定的收益。

“娱乐产业的金矿只露出了一小角,粉丝网将挖掘更深的领域。”王吉鹏说,“从粉丝的规模、消费力量及组织架构上看,当前的娱乐市场已进入以粉丝为主导的时代。”

偶像的黄昏

从表面上看,粉丝是作为明星的附庸而存在。然而在粉丝当道的时代,他们的崇拜者们却面临尴尬的境地。

2007年,各种选秀活动依旧进行,希望一夜成名的人们仍然在惴惴不安地憧憬着明星之梦。然而那些昔日的偶像却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幸运。选秀节目“我型我秀”的人气之王师洋因不满公司对自己的安排,单方面提出解约,但是上腾娱乐一直没有答应师洋的解约要求,并且也不给他安排任何演出。这位红极一时的明星如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也没有自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见。

这种情形是无法避免的。大众传媒不容许个人对任何偶像的持续膜拜,而是不断以新的偶像替代旧的偶像。因此它们在进行造神运动的同时,却不断进行着对这些偶像加以否定和毁灭。这个偶像替换游戏,瓦解了“粉丝”们的情感,却刺激了他们新的欲望。

英国学者克里斯·罗杰克在《名流》中写道:“随着上帝的远去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救赎的圣典道具被迫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因而,娱乐崇拜掩饰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转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对于一夜成名的偶像来说,即使你签了约,途中的变数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相对庞大的娱乐工业,明星只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镙丝钉,一个任由扭曲的符号,随时可以被取替和遗忘。而他们的“粉丝“,也只能在失望中等待着下一个偶像的降临。

Ⅸ 粉丝经济学的图书

《粉丝经济学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粉丝经济实验!由第一自媒体联盟WeMedia核心成员集体参与创作,点破粉丝经济最后一层窗户纸,掘金移动互联网常备手边书。《粉丝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粉丝经济。全面讲解粉丝经济投资基础理论、升级理论、以及粉丝经济投资秘籍更清晰地阐述了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区别,体现更直观的粉丝价值,诠释更安全的投资方式、怎样更有扩张力度的粉丝传播等。
作者的书荐

写书初衷
初有编写《粉丝经济学》这本书的想法,是在我投资几十个互联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和王通老师一次偶然的谈话。王通老师听完我所讲的投资项目经历后,认为我可以出本关于互联网经济的书,原因是这十几年我的经历和故事。
虽然工作繁忙,但是自从那次谈话结束后,出书的意念却越来越强烈,因为考虑到这些经验是自己创业投资中的经历,应展现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也是为了感恩这么多年帮助过自己的所有朋友和兄弟姐妹们,《粉丝经济学》和大家见面了。
写书之路
写书这件事也许和我的性格、习惯有关,我始终相信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是你愿意不愿意去做!我很开心能把自己经历的真实案例做为故事和大家分享。
有人说《粉丝经济学》不就是一本书嘛,我觉得把它称为伙伴更为贴切。在互联网时代引导你前进,我更愿意称它是贴近你心灵的使者。这里面详细记录我的创业之路和投资案例,以及投资事件如何更好把握和处理。在21世纪有很多人在互联网中感到迷茫、失去方向,《粉丝经济学》引领你探索,给予你改变未来的契机。
创业之路分享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位名人讲过:“没有梦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它是在告诉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和正能量去释放自己,用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当初我创业时,我的梦想就是:“创业”!2000年左右在都市村庄的出住屋内,一张桌子、一张床、一台电脑,开始我的创业梦想。游戏币的生意,一个月赚了我的第一桶金:1万!第一时间就给妈妈买了一条项链,妈妈拿到之后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也觉得很开心,自己终于能够靠自己的能力为妈妈做点事情。
初次尝试到实现我梦想的同时还可以赚取意想不到的费用,特别开心,吃的苦受的累都被我抛之脑后,那时我梦想的小火苗在我心头燃烧的越来越旺,创业之路仍在继续,2013年,我和众位“情投意合”的兄弟们创办了微玺投资公司。
讲了以上内容,不是想让你说我一个80后创业屌丝青年有多牛,我的机遇有多好,而是以我的真诚和你共享。我一直坚信年轻人要有胆识、敢闯、不怕吃苦。通过效率带给自己财富,不能浮躁和轻率,干什么事情都要沉下心。
粉丝经济趋势
有很多人会问现在互联网粉丝经济的趋势如何?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初显端倪的粉丝经济了。英国学者西尔斯( MattHills)观察到,在从“广播”到“窄播”的媒介工业转型中,忠实的粉丝变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消费者。电视台如果想获利,不必追求最大数量的普通现众,只需要制造和迎合一定数量的最忠诚的观众。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广义的“粉丝”,比如邓丽君迷。但那时还没有商业色彩,更不能称之为形成“粉丝经济”。事实上“粉丝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大众化的商业化速度是一致的。中国“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的“追星族”有较强的自发性,但是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而如今的“粉丝”则呈现出职业化趋向,其有计划、有组织,专业化程度较高,甚至逐渐形成“粉丝”产业。 而这正是随着近几年各种选秀节目的发展而出现的,比如前几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现在的“粉丝”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年龄集中在 15~31岁,女性较多,他们以异乎常人的热情投入于他们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个人(明星、名流)、节目/作品(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团体(流行乐 团、球队)等,虽然不一定有很强大的购买能力,但其为偶像消费的冲动却很惊人。
如甄子丹赵文卓事件、方舟子、罗永浩事件,发出的粉丝效应。 其实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审视,都存在粉丝,只是恰好在适宜的时间我和你一起分享我的经历-----《粉丝经济学》。 有我和它在,你不再孤军奋战,我们会在一直在背后陪伴你。粉丝经济趋势会越来越显著,粉丝就在你我身边!当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率呈几何式增长,人们的信息消费也变得更加便捷和主动。粉丝经济时代,谁把握了粉丝的心理,谁就占有了市场;谁的粉丝数量大,市场占有率就高;谁的粉丝黏性大,铁杆粉丝多,谁的品牌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粉丝意味着力量。哪怕你只是一个草根,但只要你拥有了巨量粉丝,你也可以获得强大的影响力。
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拥有了金矿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一个粉丝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市场研究公司Syncapse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称,Facebook上品牌商的粉丝价值自2010年以来已增长30%,目前平均每个Facebook品牌商粉丝价值达到174美元;而被称为“微博女王”的姚晨,其微博被一价值评估网站估价已达3.2亿元。
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日渐庞大的粉丝群逐渐形成金字塔般的构架,上层是掌握大量信息和会员资料的“粉头”,底层是无数小粉丝。粉丝是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意味着兴趣和潜在购买行为,只要经营、管理到位,粉丝效应就会逐渐扩大,一个粉丝团对品牌的宣传力甚至强过一个专业策划团队,蕴涵推动产业的巨大能量。可以说,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拥有了金矿。得粉丝者的天下也!
您希望拥有众多粉丝吗?您想创业、投资,实现梦想么? 《粉丝经济学》对于你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社会可能会淘汰学历高的人,但是绝对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粉丝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了,你还在犹豫什么?

Ⅹ 目前自媒体非常火爆,很多人都通过自媒体发家致富,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你怎么看

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换言之,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体,已经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声音”来告知大众对或错了,新媒体时代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的推动者,大众更乐于从独立的资讯中获得信息,做出判断。其实,自媒体的趋势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个世纪,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信息”的理论,所以,自媒体的暴热,也可谓有史有据!

当然,自媒体也有其自身不成熟的地方。沃玛国际传播机构总结:影响力无法被量化。我影响了有影响力的人,他又影响了别人,这个无法被量化。自媒体的价值绝对不是CPM、CPT、CPS这样粗陋的数字,而是按影响力来计算。其次,很难找到养活自媒体人合适的方法,付费阅读,对用户来说貌似并不乐观。第三,自媒体背后终究是个人,是人就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到时候,自媒体是否又会转换为传统媒体的机构以求生存?第四,自媒体因其自由,必然是鱼龙混杂之地,如何筛选?如此种种,都将是摆在自媒体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自媒体才真正可以从一个疯丫头蜕变为妙龄女郎。

但是,不管怎么说,褒也好,贬也罢,自媒体的兴起无疑是这个春天一抹靓丽的色彩,多少年被传统媒体把控的信息格局被打破。自媒体必然会将接地气、说人话、有个性这三大特点,进行到底

阅读全文

与政府对粉丝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