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教一道国际经济学的题目:有关IS-LM-BP模型
首先第一个问题不管是宽松的还是从紧的货币政策都起不了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带来通胀风险,经济萎缩通胀高企,滞涨将加速经济衰退,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增加政府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放大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其次,在容忍高赤字的前提下的财政扩张确实是有效的,GDP的构成是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财政扩张属于政府投资行为,投资无疑会增加经济活力阻止衰退。第三个问题首先货币是特殊的商品,它也具有普通商品的特性,简单说就是货币不但具有购买能力,也具有销售能力。货币贬值也就是货币的购买能力削弱,那么他的销售能力增加,
② 国际经济学中吸收法的理论模型有哪些
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吸收论的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I)+(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I=Y-(C 十I)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 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吸收论的核心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
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
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
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
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这些效应很多,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对物价上升的预期,在短期内会导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贸差额的改善。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 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对吸收论的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
对吸收论的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对吸收法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因此,吸收论成为70 年代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③ 国际经济学
贬值能促进出口,升值不利于出口,那么菲律宾的香蕉会大增,中国的会大减,零售业发展非常不好好像对香蕉的贸易没啥作用?!感觉关系不大!
④ 国际经济学无需求弹性会产生什么经济效应
无价格弹性的需求或称无弹性的需求(price-inelasticdemand)是指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版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权价格下降时,总收益下降;当价格上升时总收益上升。
无价格弹性的需求的一个极端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需求,这意味着当价格上升或下降时,需求量完全没有变化(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⑤ 用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交换时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平等,谢谢啦
发达国家由于在资本和技术方面占据优势,因此他的经济增长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增长,随着投入增长,人均产出增长,经济增长为正的财富效应。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资本和技术方面不占优势,因此,他要获得经济增长,只能是劳动力投入增加,这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人均产出反而下降,因此,经济增长为负的财富效应。
具体分析(注明: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产品价格指数与进口产品价格指数之比):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前,是在B点生产,贸易条件为PA,在EA点消费,福利为EA,在经济增长后,由于发达国家的增长是正的财富增长,虽然需求存在价格弹性,贸易条件由PA下降为PA`,这时消费在EA`点实现,EA`点仍然在上方,福利依然在增长。
反观发展中国家,之前在C点生产,贸易条件为PB,在EB点消费,福利为EB,在经济增长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是负的财富增长,而且需求存在着价格弹性,虽然和发达国家之前形成了贸易平衡,但是贸易条件急剧的由PB下降为PB`,这时,消费在EB`形成,EB`点肯定在原来的EB点的下方,发展中国家在提高贸易量后,反而福利下降了。
事实上,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他们出口商品有垄断特性,比如波音飞机等,因此贸易条件通常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随着经济发展继续增长,福利上升。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规模经济,成本下降,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还会继续恶化,因此,发展中国家承受了更大的损失,福利下降。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交换尽管是平衡的,但是,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双方的福利变化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分析用的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方法,仅供参考。
⑥ 运用规模经济的国际经济学思想,分析中美两国的做法,对两国的福利有何影响
贸易创造效应概念是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专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属,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TradeDiversion)是指形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从而发生了同盟成员的低效率(高成本)生产取代非同盟成员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即在差别待遇的影响下,某一同盟成员把原来向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转向向同盟成员国的高成本进口,以及由引而产生的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⑦ 用国际经济学理论分析评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活动,即,我得你失。”
思政的吧?ZS的吧?
不用找了,自己安心去图书馆找吧!
⑧ 请用学过的国际经济学中有关汇率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宏观货币调控政策和增强汇率弹性之间的相关性~~
你可以看一下张五常的博客。其中有一篇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⑨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
1、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版、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权分配等。
2、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
3、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9)国际经济学弹性分析扩展阅读: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