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争论和分歧(尽量全面一些)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在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反之,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从长期的观点讲,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另一方面,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y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p、y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M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可能变动的。而长期中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2)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无论货币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认为需求是波动的主要原因,应该从需求管理上控制经济波动。但是两者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的看法上有所差别。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总支出)中的投资是极不稳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利润的预期、利息、收入)而发生波动。政府的财政行为是抵消私人部门投资波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从而财政政策是控制国民收入变动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政府的货币供给行为可以改变利率并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所以货币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稳定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取决于货币供给或信用水平,从而货币供给或信用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货币政策是稳定总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较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相反L(r)受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LM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相反,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受利息的影响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响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结(改:垂直线),LM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反之,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两种理论试图从IS及LM曲线特征上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
(4)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自行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3]。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并指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反而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效应。
上述分歧使得货币主义提出的经济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保持稳定,并在稳定中有所增长。增长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其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的争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中两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4]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δ)f(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数向上移动,且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的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但其基本思路可作如下概括: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微观基础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从这些微观理论出发导出了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继承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进一步通过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博弈理论强调:为了避免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5]。
2.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你现在看见的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学派
3. 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分析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经济学类的硕士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下面对经济学的所有二级学科进行一下介绍。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值得推荐。
西方经济学
热门分析:很多学科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生长、繁衍、裂变而来,学习西方经济学能整体把握经济学知识的框架结构。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西方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独立承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如果有志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这一专业能够提供很好的学术背景。如果想到经济领域的部门从事工作,这个专业没有完全对口的部门,但是该学科的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如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经济咨询单位和商业贸易部门。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经济学
热门分析: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研读《资本论》的热潮。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观的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颇具中国特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都预示这个学科在中国的美好前景。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人员、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高级管理人员。可分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劳动理论与收入分配、政府规制与公共选择、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等研究方向。
就业方向:和西方经济学就业方向比较类似,比较常见的是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考公务员也十分合适,进银行或国际企业做实务也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
理论经济学中其他几个学科在性质上同上述两个学科比较类似,只是研究的理论内容更细致,抽象性更强。如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这些专业中,除世界经济外,大多属于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一些院校基本只招收个别研究生,有时还需通过调剂完成招生名额。由于录取名额太少,一些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类重点学校会由于报考扎堆而录取线异常高。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公司、外企公司及出国深造等,也有部分毕业生也进入新闻、出版等部门。
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是极其热门的学科,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也广受关注。
金融学
金融学目前是非常热门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该专业几乎每个方向都很热门,但特点各异,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3.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无论是英特尔斥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厂,肯德基、麦当劳风靡全球,还是“股神”巴菲特买卖股票都是投资。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保监会《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讨论稿)》预计,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进年许多险种受到关注:银行保险、航意险、交强险、健康险、体育保险、房贷险、农业保险、高管责任险。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代理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5.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代理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这里值得提一提的是金融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类别里,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有些院校由于专业设置之初并不齐全,金融工程下属于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小方向,如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工程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更重视数理技术,而金融学则注重经济知识。国内金融工程学是最近兴起的,实力强劲的院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强校。此外,报考金融工程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理科生报考更为适合。
国际贸易学
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热门分析:从改革开放到WTO,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外国人进行对外贸易的机会越来越多。
人才培养:主要培养既能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又能从事对外贸易实际业务,具备独立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分析、决策和业务活动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方向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理论与实务,国际经贸法律与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等。
就业方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毕业生可在对外贸易及相关领域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部门工作,也可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和其他涉外经贸部门工作。只要你具备这个行业的标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英语6级以上,沟通能力较好)工作都相对容易找,新生入行时相对有难度。主要就业去向是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期货公司、三资企业等。近年来,不少毕业生进入国内的涉外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推荐院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财政学
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以及国内外财政和公共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热门分析:近年来,财政部门很受社会关注,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再是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此后还有四川等地灾区救灾资金筹措、分配、监管,这些都需要财政部门完成。事实上,一直以来财政部门被成为“账房先生”而广受人们关注。
人才培养: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政府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最近不少财政学专业毕业生都选择报考财税机关的公务员,进入海关、投资银行等。
推荐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
也叫产业组织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也是当今经济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热门分析: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市场研究等成为非常热门的词汇,一般有理想的大公司都设置专门部门了解市场,而这只是产业经济学的部分内容。
人才培养: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联系理论以及各产业部门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方向有产业结构、组织与政策研究、产业投融资研究、现代工业经济与公司制度研究。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去向分布在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集团公司、咨询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暨南大学
数量经济学
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
热门分析: 20世纪以来,数学的方法和计量方法逐步渗透到经济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实际工作中,经济学多是通过数学模型来验证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计量方法、投入产出法、最优规划法、经济系统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过程模拟法等也逐渐被人们知晓。
人才培养:培养对金融与财务等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基本运用专用软件或计算机程序建立经济模型,并进行分析与预测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方向有计量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金融数量分析。
就业方向: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银行、保险、投资、市场调研、咨询以及各大公司都需要这类人才。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侨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
统计学
涉及经济领域的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
热门分析:经济中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数据表现出来的,大到国家的经济决策,小到公司的成本核算,无不需要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
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的风险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级人才。对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就业方向:可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进入经济管理部门,其他如银行、金融、保险、投资、证券、市场调研、咨询以及各大公司也可在考虑范围内。此外,统计学研究生考精算师、CPA比较有优势。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
除以上介绍的,还有一些二级学科报考人数较少:
国民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计划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管理、投资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辽宁大学的这个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人口经济、人力资本理论等。主要研究劳动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政策、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职位分析、招募与甄选、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由于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国防经济:重点研究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制度重建、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军工产业和经营规制放松及其国防安全、国际军火贸易,国民经济动员、军费经济等。国防经济与军事相关,开设院校不多。
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开设的特色专业和新兴学科。理论经济学方面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经济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经济学,辽宁大学的转轨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学,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哲学。应用经济学方面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税收学、南开大学的物流学、厦门大学的资产评估等。
4. 请问劳动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经济抄学包括:
一、理论经济学:袭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纯理论类的经济学科目。
二、应用经济学:
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防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应用类的经济学科。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别不大,因为本科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指的是宏微观,如果学的是紧急学专业,上述所列的各个学科都是要学得。到研究生时候,西方经济学就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了,与经济学的差别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差别了。即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石。
供参考。
5.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得到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的责任在于维护自由和公平的交换制度。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福利观。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潮流,二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英国首先建成了福利国家,之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此时引人注目的是民主社会主义学派和“中间道路”学派两支社会保障理论流派。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滞胀,英、美等国的“右翼”政府相继上台,社会保障改革成为这些政府施政的重点之一,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产生着深刻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剧,在社会保障领域中又出现了“第三条道路”学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以及“中间道路”学派可以说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中三大最为活跃的流派,本文试对其作简要评述。
(一)民主社会主义学派
1.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产生与发展。民主社会主义学派是在“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社会保障流派。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和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举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吹劳资合作和推行社会保险,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以韦伯夫妇为代表,强调对残、疾、老、幼、失业者实行社会服务。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思想。庇古特别强调两个观点:其一是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其二是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凯恩斯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出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限制工时、改革教育等措施来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
第三阶段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工党提出的“公平分配收入”、“混合经济”等理论主张。克罗斯兰提出的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五项原则,即“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为多数的西欧社会民主党所接受。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代表之一蒂特姆斯,他直接抨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剥削,主张以更为普遍的财政福利和以工业成就为基础的制度性资源再分配,来实现分配的正义以及建立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认为“普遍主义”可促进社会整合,可回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和不平等的社会后果,主张使资本主义制度朝混合的经济、福利的多元主义、公民权利和义务并重的模式发展。
2.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在经济上,主张采取混合经济与国家干预并行的模式,主张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进福利国家政策,提倡劳资合作,强调通过高额累进税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以使无法从市场中满足需要的个人和家庭得到支持。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认为国家对公民的福祉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政府的角色是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个人提供资金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公平。市场具有重要作用,但市场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因而必须加以限制并进行规范。
在社会理想上,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拒绝暴力革命,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剥削和无政府状态,因而社会主义必须由政府掌握生产资料和收入分配的主动权[1]。
在社会福利方面,认为社会福利是以国家经济繁荣为目的的投资,可以充当刺激消费和生产的手段,因而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同时,在对待私人服务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也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而认为在某些领域(诸如教育、卫生领域等)可以发挥私人服务的作用,但是,在个人的社会保障领域则不宜提倡,因为私人服务的繁荣有可能导致政府忽视国家福利的提供。
在价值取向上,民主社会主义学派推崇自由、平等和博爱。认为作为人类社会长期追求之目标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应得到贯彻落实;国家作为制定政策的主体应确保社会群体的需要和权利得到满足,应实行全面主义和平均主义,尽量减少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同时在社会成员中培养互助、自助的氛围。
3.对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评价。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许多观点和主张,是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影响力相当大,由于其推动,社会保障在20世纪50~60年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富差距缩小。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对于二战后西欧国家进行的社会改革,对于战后这些国家社会福利基本结构的确定,也起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学派提出的收入均等化、福利社会化、就业充分化、国有化等主张,在福利国家广泛推行高标准、广范围、多项目的普遍福利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从而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的检视。
(二)自由主义学派
1.自由主义学派的产生与发展。自由主义实际上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边沁、穆勒,主张自由竞争,强调国家不应干预经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在整个19世纪引导着西方国家政府的政策,一直持续到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进一步倡导市场经济及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认为自由是人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以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和80年代里根政府为其行为的代言人,在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实施方案上,都强调以市场自由经济为主导,放弃国家干预。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观和穆勒等人的政治理论的一种综合。
2.自由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迄今为止所能选择的最好制度。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一种制度,实行计划经济更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2]。
主张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认为人的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强调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包括使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免受侵犯。
全面否定福利国家的普遍福利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逐渐失效,人们对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尤其是70年代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成为众矢之的。由于自由主义崇尚个人、理性和自由市场的至高无上,因此,在自由主义学派看来,二战后始于英国建成的“福利国家”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难以接受的:在经济上,基于高税率的税收政策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经济上的低效率;“充分就业”政策减少了私营部门的劳动力的供应,使经济发展缺乏弹性;国有化使服务垄断,缺乏竞争;全面福利摧毁了个人自我照顾能力,增加了个人的依赖性。而在政治上,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更是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因而应用“最小的政府”来界定“自由的范畴”。如哈耶克特别强调,福利国家完全忽视了自由社会是市场经济中建立“自发秩序”的必要条件,因为福利国家是一种人为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人类行为,由政府对
58
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违背了人类行为的自然倾向。弗里德曼认为,个人的福利应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个人的生活满足感或幸福也只有从市场的交换中才能得以改善,国家福利应是一种以非再分配形式体现的“公共利益”[3]。
3.对自由主义学派的评价。自由主义学派其思想多年来在英美等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和这些国家政治上保守势力的盛行有关,而另一方面是和经济的萎靡不振使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支出大打折扣有关,也即是说这种流派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责任、理性及市场调节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其对福利国家的一些剖析和批判也是切中要害的。
但是,自由主义学派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全盘否定过于极端,因为福利国家模式毕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且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仍在沿用着这种模式。
6. 劳动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包括:一、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纯理论类的经济学科目。
二、应用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防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应用类的经济学科。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别不大,因为本科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指的是宏微观,如果学的是紧急学专业,上述所列的各个学科都是要学的。到研究生时候,西方经济学就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了,与经济学的差别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差别了。即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石。
7.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有哪些要详细的,不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的!!!
(1) 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 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 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 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译“拉弗尔”、“拉菲尔”等)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描述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为减税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为代表,提出“费尔德斯坦曲线”(Feldstein curve),认为:在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引起资本形成率下降,即财政赤字与资本形成存在替换关系;在保证资本形成率不变的前提下,财政赤字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强调要靠资本积累和市场刺激而不是利用政府干预来减轻社会弊病,代表作《美国税收刺激、国民储蓄与资本积累》。
(4)新自由主义学派(Neo-liberalism) 广义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狭义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仅指以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阵地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等,故又称“新奥国学派”、“新维也纳学派”、“伦敦-芝加哥学派”和“弗莱堡学派”等。
该学派崇尚个人自由,认为自由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强调个人无需服从任何人,只需服从法律,法治的关键在于保证个人自由。反对人治,认为人治导致权力被滥用,即使权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会给社会带来祸患。主张思想自由,认为思想国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张经济自由和私有制。对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认为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或投资过度造成的,市场能够自行调节,无需国家干预。对于1960-1970年代发生的失业和通货膨胀,认为是由于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使市场机制受到干扰,以及政府扩大财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张“货币非国家化”,由私营银行提供竞争性货币。
(5) 新剑桥凯恩斯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称“凯恩斯左派”、“李嘉图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从收入分配角度着手,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率,而投资率取决于储蓄率,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为工资和利润两部分,储蓄率也分解为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两部分,当利润占的比重提高时,整个储蓄率上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必然伴随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既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财政干预政策,也反对自由放任政策,认为前者只强调充分就业,不问就业的具体内容,导致“繁荣中的贫困”;至于后者,则认为市场机制是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器,1930年代的大危机就证明了它的失败。对于货币主义者推崇备至的货币嗤之以鼻,认为货币与产量之间仅存在微弱的联系。最后,该学派主张通过税收和补助来消除社会收入不均等和阶级差别等改良主义措施。
(6) 市场非均衡学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为代表,认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在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遵循“短边法则”,即由最短缺的一边来决定经济变量的取值。现代宏观经济既可能由于总供给不足,导致“新古典失业”,也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凯恩斯失业”,新古典政策和凯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学派(Neo-system school) 该学派主张研究整个社会制度,实际上囊括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该派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支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898-1987)为代表,主张政府干预;另一支以美籍英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为代表,主张自由放任。
加尔布雷斯1973年出版《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一书提出“二元体系理论”(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少数大企业组成的计划体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业组成的市场体系(Marketing system)组成,计划体系实力雄厚,能支配环境,市场体系则只能受制于环境,政府通常偏袒计划体系,导致市场原则让位于计划原则,企业不再追求最大利润,而代之以稳定和增长。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统统失灵。主张扶持小企业,抑制大企业,实现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养一批有新观念的人进入国会,通过立法施行改革。
缪尔达尔1944年发表《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一文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认为: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不是均衡关系,也并非趋于均衡,而是一种循环累积运动,“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据此解释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认为二者互为因果,累积循环。后又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良主义政策主张,包括权力结构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解释企业形成的原因,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认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则只要产权明晰,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来消除外在性现象,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选择学派(Public choice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1962年他与图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计算》一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政府行为,认为:政治家是理性经济人,旨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动就是许多不同利益集团出于自利动机进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过一定的投票规则进行决策,在民主前提下,政府的决策会反映“中间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政府的决策往往倾向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而特殊利益集团则会有意识地影响政府决策,从中谋取好处,即所谓“寻租”(Rent seeking)。政府的职责本来是代表公共利益,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导致“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灵”(Public failure)。因此,对现行民主制度表示怀疑,主张按市场机制思路,完善政府规则,防止滥用权力。经济方面,主张有规则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政策干预。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8. 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关系
建议你买这本书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目录信息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一.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思潮与流派 二. 科学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论的革命——凯恩斯主义 一.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2.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 3.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4.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2.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3.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4.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四.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现实的选择——如何对待凯恩斯主义 2. 历史的回顾——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3. 实践的总结——立足国情, 灵活运用 第三章自由的复苏——现代货币主义 一. 货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货币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 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 1. 现代货币数量论 2.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3. 通货膨胀理论 4. 失业理论 5.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 三.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1. 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 提倡“收入指数化”的政策 3. 负所得税政策 4. 就业政策 5. 取消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四. 货币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 有效的尝试——货币主义理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中的运用 2. 积极的影响——货币主义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四章短暂的影响——供给学派 一. 供给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供给学派的形成 2.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1. 减税理论 2. 经济发展理论 3. 就业理论 4. 通货膨胀理论 三.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及其实践 1. 供给管理政策 2. 反对国家干预的政策 3. 财政政策 4. 货币政策 5.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四. 供给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供给与需求——该选择哪一个 2. 减税是否能真正地刺激经济增长 3. 增加储蓄是罪恶还是美德 第五章观念的兼容——弗莱堡学派 一.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弗莱堡学派的形成 2.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1. 经济秩序与“理想类型” 2. 竞争秩序理论 3.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三. 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政策 1. 促进竞争的政策 2. 政府干预的政策 3. 社会平衡的政策 四. 弗莱堡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弗莱堡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 2. 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 心问题 第六章极端的自由——伦敦学派 一. 伦敦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伦敦学派产生的背景 2. 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伦敦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 1. 坎南的基本经济思想 2. 罗宾斯的方法论和基本经济思想 3. 哈耶克的方法论和基本经济思想 三. 伦敦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极端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2.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国家. 自由与干预的关系 第七章分析的创新——新制度经济学 一. 制度分析的兴起与发展 1. 制度分析的兴起 2. 制度分析的发展 二. 产权理论 1. 产权的含义 2. 产权的起源 3. 关于产权安排的科斯定理 4. 产权经济学的发展 三. 交易费用理论 1. 交易费用的定义 2. 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 四. 企业理论 1. 科斯的企业理论 2.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队生产理论 3. 张五常的企业理论 4. 巴泽尔的企业理论 五. 新制度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2.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变革 后记
参考资料:《西方经济学流派》
9.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划分
古典政治经济经济学派 亚当*斯密 李嘉图 让*萨伊
人口经济学派 马尔萨版斯
庸俗经济学 约翰*穆勒权
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 拉瓦拉斯 门格尔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
现代凯恩斯主义(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 托宾 琼*罗宾逊
货币主义 弗里德曼 费雪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斯
新自由主义(包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自由主义)
合理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里根时期
瑞典学派
熊皮特创新理论
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如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大推进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10. 经济学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一般是两种思想交替指导: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以美国为内例,前者主张容市场调节为主,鼎盛期如美国柯立芝时期的“柯立芝繁荣”;但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胡佛下台,罗斯福开始实践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0年代美国又一次出现经济危机,并出现“滞胀”,里根上台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自由主义大旗重新树立,现在奥巴马又开始着手改革,两种指导思想始终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