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企业道德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抄任是指企业对有利于社袭会的长远目标的追求,要求企业探索基本道德真理,从 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社会责任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在电子商务所起的作用: 1,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企
2. 急!!!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区别
stackholder,不对吧,应该是stakeholder,利益相关者。
stockholder,是股东。
利益相关者,包版含的权范围更广,不仅包含股东,还有如员工、社区、消费者、供应链等等。
企业道德是指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推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综合。
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3. 道德对个人、企业和对社会分别有什么重要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在道德在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4. 社会责任与道德准则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现代文明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已不再是道德呼吁,而是刚性的制度约束。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8000”(简称SA8000)认证,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对童工、健康与安全、歧视、工作时间和工资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在我国,社会责任似还未获企业完全接受和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实行“SA8000”认证管理并获认证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随着全球贸易的紧密及其“游戏规则”的变化,已经使中国企业品尝到了难言的苦涩,在未来则更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5月1日,欧美等国家提高了商品准入门槛,开始强制推行“社会责任8000”认证。据广东省检验检疫局的资料显示,目前广东有七成企业不符合该认证标准,将面临损失大批订单的危险(8月31日《南方都市报》)。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已在沿海企业中接连发生。中山市一家500人的鞋厂,因工人工资未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而被客户停单两个月;一家台资鞋厂则因发生女工中毒事件而被全部撤单,几乎使企业陷入绝境。据调查,2000年以后,绝大部分欧美企业都对其供应商实施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
可以看出,“社会责任8000”认证标准,已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无法绕过的又一“壁垒”。业界专家认为,面对严峻挑战,与其消极对待、坐失商机,不如顺应潮流,积极应对。而且,愈早实施社会责任认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愈有利。
由于“SA8000”认证被认为是国际贸易中继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壁垒———“人权壁垒”。起初,政府部门和企业总是以不符合国情,或者认为这是西方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人权歧视政策,而不愿对此予以正视和积极应对。然而对一项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且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消极对待既不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无法使中国企业置身事外。残酷的事实也恰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政府部门和部分企业已经转变观念,并已着手研究和制订中国的GB—SA8000标准以应对新挑战。
5. 从道德经济学、社会企业的概念和社区关系这三个点出发,社会企业如何解决中国特色化悖论和如何本土化
同样需要啊 !!!!!!!
6. 《关于企业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几点思考》的全文—急~~~~~~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取得最大利润.但企业处内于整体的社容会环境中,企业要生存,赢得长期的经济利益,就要注重自身的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双重角度,通过对企业管理道德、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阐明这样一种观点:企业的管理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正相关的.这种认识对于处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企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 谈谈企业对商业道德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为什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绿色治理的观念就是在综合考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之后,提出的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治理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思路。
构建多元、协同的绿色治理机制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事关人类存续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绿色治理是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治理主体参与、治理手段实施和治理机制协同的“公共事务性活动”。治理主体包括形式、结构和成员各不相同的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应秉承“多元化治理”的秩序观,从系统观和全球观的角度出发,识别治理系统中各主体的关联性,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诉求,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
绿色治理综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强调各主体间平等、自愿、协调、合作的关系。企业作为主要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主体,是绿色治理的重要主体和关键行动者;政府是绿色治理的顶层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为其他主体参与绿色治理提供制度与平台;社会组织应主要作为绿色治理的倡议督导者;公众是绿色治理的广泛参与者。
以绿色治理理念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其首要要求是逐步培育绿色文化。将绿色治理理念纳入到企业愿景、使命和章程中。以绿色标准、指南或行为准则为基础,对绿色治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基于绿色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形成“董事会负责、管理层执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的多层次治理体系。确保绿色治理制度的科学性及其实施和更新。成立专门绿色工作领导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定期召开绿色治理专题工作会议,负责指导和监督企业日常的绿色生产经营活动,并建立、完善沟通渠道,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绿色管理。在供应链、采购和生产等多方面推行绿色理念,优先选择环境影响最小化的产品和服务,采用更严格的环境标准以及能效和节能技术,提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另外,还应推行绿色考核,应把环保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加强项目建设中的环境评估和环境保护,鼓励环保行为。
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清晰、准确、充分地披露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已知和潜在的影响,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准确地评估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对他们利益的影响。定期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企业的能源效率状况、环境治理等环境信息。应公开披露所使用和排放的相关有害材料的数量和类型,及其在正常运行和意外泄露情况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能风险。
为防止意外或不可预见的消极影响而采取必要的风险防控措施。应基于风险防控
8. 社会道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亚当·斯密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讨论中,有些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源头追溯到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兼伦理学家的亚当·斯密。如果通观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我们就会看到,亚当·斯密并不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倡导者。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讨论中,有些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源头追溯到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兼伦理学家的亚当·斯密。如果通观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我们就会看到,亚当·斯密并不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划界说”的倡导者。
一
伦理学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亚当·斯密并不是鼻祖。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在其著作中对经济活动给予论述。但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却对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经济自由的思想是亚当·斯密经济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的中心。他认为,除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和资本增加扩大劳动就业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外,经济学说及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也直接关系着国民财富的消长。如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学说,由于它代表的是商业资本的利益,并且片面认为财富只是金银货币,仅产生于流通领域,否认社会财富包括各种生产物品和消费品,看不到工农业是社会财富生产的源泉,因而这种经济学说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同样,国家对经济生活采取的各种限制政策,对商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也会阻碍资本扩大投资和广泛就业,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生产。而在客观上,斯密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一方面,残余的封建制度和过去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仍在束缚着英国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谦恭、顺从、禁欲、忍耐等传统道德信条也在束缚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进取心和创造力。正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力求实现商业上的自由竞争的呼声中,斯密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的思想。
斯密认为,分工一经完全确立,每个人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自己极少部分的需要,其它大部分生活需要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产品。即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交换不是恩惠和赠给,而是有偿的物品流转。商品交易的规则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人们要享受更多的物品,就必须能够生产更多的东西获取交换的媒介———货币;要使自己的产品迅速转化为贷币且有盈利,必须投资和生产社会上最需要的东西,这样,每个人愈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就愈是为社会生产更多的产品,社会的财富增长就愈快。有鉴于此,斯密主张,“每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就是说,国家应废除一切特惠或限制,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让每个人在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公平制度下,按着各自的路线,自由经营,谋求各自的利益,从而使其劳动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并增长社会财富。这样,斯密把“自由”放在第一位,就找到了市场经济的“秘诀”。值得注意的是,斯密所说的自由是把资本所有者、生产者推到经济规律中去,服从“看不见的手”的导引,并遵守正义的法则,而不是为所欲为的放任。
斯密的经济自由的思想,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破除封建专制束缚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如说划界,斯密的“自由说”是为资本主义道德与封建主义道德划了界限,是为新的资产阶级道德开辟了道路。
二
斯密自己没有明确提出过“经济人”的概念,但由于他在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人”概念,并又在《国富论》中对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商人的行为给予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故一些人便把他所描述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概括为“经济人”。
在斯密看来,“经济人”是商业社会的产物。人类所特有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倾向逐渐导致了劳动分工并产生了交换,其结果使人类脱离自然经济进入商品社会。在少交换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需要的一切物品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人人都力图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自制而用,但在实行彻底分工的商品经济社会,由于每个人只能专职于某一行业,他的绝大部分生活用品需从社会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共同资源中购取自己需要的产品,以致于“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于是,在商业社会中便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人”。
斯密认为,经济活动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原则。在商业社会中,除乞丐的一部分需要可以靠道义上的恩惠、慈悲的施舍得到满足外,人们的需要全部都是通过交换而得,以致于“人类几乎随时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即是说,人们在商业社会中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上是通过互通有无的契约、交换和买卖来实现的,而人们从中表现出的“互相帮忙”不是出于仁爱利他的动机而是由于利己的企图,因为交易的通义是:“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所以,你要与他人作买卖获得你需要的东西,你必须首先刺激他的利己心,使其明白做这事是对他自己有利的。因此,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斯密看来,尽管人人都有同情和怜悯之心,甚至是元恶大凶之人也不例外,但在交换的买卖活动中,人们不是遵从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而是奉行等价有偿的互惠互利原则。
斯密指出,“经济人”的行为动机是个人私利,其合理行为是主观为己客观为人。按照斯密的观点,经济人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虽然是出于一己私利,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其活动往往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为等价交换的原则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想获利赚钱,必须投资、生产、经营那些供不应求的社会需要的产品,否则,无法获利。进言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通过满足他人、社会的需要而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尽管经济人想的只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并没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但由于“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总把资本选定在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而促进公共利益,他就会在客观上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一旦他把资本投资在利润低的行业,用不着法律的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会自然引导他把资本投资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准此,经济人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甚至丝毫没有考虑公共利益,但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引导经济人在盈利驱动下投资于最有利于社会的事业。本意是个人的利欲,客观上却有利于社会,这就是商业社会中经济行为的模式。斯密在此,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以为人们的获利只有一种途径和方式,完全排除了损人利己的不正当的谋利手段,以致于在他看来,无论商品生产者和经济者活动的动机如何,其行为结果必定会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是同向一致的,越是追求个人利益,就越会促进公共利益,所以,在斯密的眼里,尽管经济行为不是出自无私利他的伦理动机,但它也不是损公害人的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为己利人的应该得到道德肯定的行为。这表明,斯密并不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完全对立,不是市场经济发展,道德一定要堕落。
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尽管看到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经济活动受着不同原则的支配,并分析了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简称法律学)中,不仅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认为商业的本质中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促进作用。
第一,商业社会打破了陈旧的传统道德标准。在过去的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光把给人无酬地服务或把东西白送给别人的行为才视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偿服务或把东西与人交换,往往就视为是不道德的,并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评价不适合商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的,不可能无偿赠送,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所以,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绝对排斥利益的传统道德观念,它不仅认为社会领域的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是道德的,而且也认为经济领域的为己不损人的行为也同样是道德的。
第二,商业活动培植了人们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交换作为分工、技艺和贸易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不同资质才能交相为用,增进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协作,有利于人们的团结和友谊;交换的实现,使人们的劳动得到了报酬,就会鼓励人们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闲荡、偷懒、耍猾的恶习;通过契约完成的商品交换,就会使交易双方养成诚实无欺、守时信用的习惯,以致斯密感叹到“在野蛮民族之内,诚实是极其希罕的美德,推广诚实和遵守时间的道德乃是商业”。斯密还认为,在交易的活动中,双方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不是庸俗不堪的东西,恰是商品交换的正常现象。也正是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赚钱欲望,驱使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并形成了勤奋节俭、改革创新的品质。
第三,商业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在斯密看来,商业是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发祥地,因为商业交换和契约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自愿缔结的结果,它排斥外在的强制和特权,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换的自由;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则使人们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共同的利益就会使人们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而商业贸易又使每个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习。
总之,亚当·斯密不仅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尽管斯密所说的这些美德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甚或有背道而驰的现象,也不排除斯密作为忠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的腐败方面,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坚持市场经济能够培育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新的道德品质,经济活动的成功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品质是协调一致的。还有,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亚当·斯密的这种思想是17、18世纪英法思想家的普遍看法。法国的孟德维鸠在《论法的精神》及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都有论述。在英国,许多经济学家也都有相关的论述,如托马斯·孟、巴尔、诺斯。这表明,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在当时已是公论,斯密不可能再提出划界的观点。有些人把他视为“划界论”的首创者,可能是基于他的“二元论”的人性论思想。斯密在人性问题上,一方面主张人性是自私的,一方面主张人性是仁爱的,二者并列起作用,所以,他的经济学以自私论为根据,他的伦理学以同情、仁爱为基础,有所谓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之说,以致于一些人由此得出斯密是“划界论”的倡导者
9. 请教:道德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如何阐述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见于16世纪的法语文献。当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家的职能是组织劳动、资本、土地各项生产要素实施生产。企业家道德,是企业家在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协调、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决定企业行为可接受与否的原则和标准。在实践活动中,企业家借助社会舆论、传统思想和整体信息来指导和约束企业,调整企业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企业家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以道德价值观来体现,这种道德的价值观正是企业家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家道德价值观是企业家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活动(这里特指企业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家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企业家道德是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相互联系的。
首先,企业家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前提。企业家道德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是否完善。正确的企业家道德观能使得企业在企业家的带领下,完成社会给企业带来的使命与义务,从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企业家的道德观与社会道德有所偏差,就将导致社会的乱象存在,企业逃避社会责任。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家道德的一种检验与衡量。社会对企业家道德的检视不仅是要通过对企业家自身素养的一种观察来表现出来,企业家道德也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是否给社会和企业自身同样带来了优化与效益,这些都是企业家道德的表现形式。
最后,企业家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相互包含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含机制的建立,还包括道德。制度要求是最低线的,比如说偷税漏税、不给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障金。道德方面的责任要求比较高,在人民看来这是一个企业良心问题,尽管企业过了最低下线,但是如果距离人民心中的期待比较远,企业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例如社会上一些资源类企业,如煤矿企业、木业等,如果企业家只关注于企业的最大利润,而对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视而不见,这必将造成社会对这些企业的较低评价,因而,企业的发展必需要做到企业家道德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才能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