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微观经济学题目
第一个观点的解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由市场决定。当政府对价格进行限制时(设置价格上限或价格上限),会引起市场上的剩余或短缺。引起短缺时,企业或个人为获取利益,便会产生黑市上的供求平衡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自己的成本。这里的三鹿奶粉事件便是政府为保护农产品供应者的利益提出了价格下限保护一起短缺而酿成...的悲剧。 第二个观点的激励扭曲则是奶业产业内部的问题。
B. 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中国进口奶粉的价格普遍偏高
1,供求理论。因为国内奶粉问题频频,导致国内对进口奶粉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2,关税。国家的关税导致进口奶粉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C. 一道关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的问题
没有关税前抄,s和d两条线袭相交的点就是国内价格也就是原国际价格,加了出口税后,国际价格=国内价格+出口税。
就是说这条国际价格线就是你想找的那条线。
出口税如何影响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国内生产者的福利以及政府收入?
因为出口税,国际消费者就需要用比国内消费者更多的钱来买同样的产品。所以说国内消费者的福利相对来说得到了提高,而由于国际价格提高,需求减少,而国内生产者利润不变,所以说生产者的剩余减少,政府收入提高因为关税收入提高。
D. 为什么国际贸易是国际视野下的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国际金融是国际视野下的宏观经济学
你好:
国际贸易这个学科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当作公司来处理的,所以可以用微观专经济学的方法属来处理。
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产出,货币供应量,失业率,国民收入,政府支出,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在国际金融的视角下,又加多了汇率,进出口总额等变量,这几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所以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E. 1929-1933经济危机"倒牛奶"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论怎么解释
微观经济学?
牛奶是一种非劣等商品,并且它的需求曲线应当是富有弹性的。当人们的收入降低,对牛奶的需求肯定下降,所以牛奶供大于求,需求曲线向左偏,牛奶的价格下降。一种需求曲线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随数量的起伏变化大,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牛奶供应商发现减少供应反倒能赚更多钱。所以他们宁愿把牛奶倒了也不愿销售出去。
足够应付老师了,呵呵
F. 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要加
我
也学来的是经济类的专业
金融源专业。。
因为在前面加-号
是为了避免算出来得负数。。
比如:若a点到b点
和b点到a点
算出来结果不可能是负数
在前面+负号避免
需求的价格弹性在算弹性系数=-△Q/△P×P/Q(注意要算从那点到任意一点
相同的数据
因为点的位置关系不同
得出的结果不同
)所以要加个负号
不可能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算出来是负号。。
G. 经济学原理中的进出口是什么意思
公式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推论是错误的。不讨论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我们只是来指出那个问题逻辑上的漏洞。
一、公式为什么正确?
@Arlen 的答案讲得比较清楚了。
产出=利润+工人工资+其它。我们用收入法衡量GDP的话,产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姑且认为后两项就是原答主提到的其他,这是一个恒等式。
二、但后面文章的推论全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推论说,因为产出=利润+工人工资+其它,而老板得到的利润不会完全用于消费,所以可以推论出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永远供过于求,而老板为了达到均衡会倾向于减少生产,造成工人更少的工资,又供过于求了,这永远是一个死循环。
这个模型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投资。
再拿出这个模型:
产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其实是 产出=劳动者报酬+企业报酬(中间两项)+政府收入
说中间这项,企业报酬。按照西方经济学,假设社会要求的平均报酬率是5%,如果厂商预期再投资能够超过这个报酬率,那么它就会进行再投资;如果厂商预期不能超过,那么它会将利润分配给股东,由股东进行其他途径投资。我们假设再投资收益率是4%,企业将利润分配给股东,股东就会将资金投向其他领域,以寻求5%的平均报酬率。这笔钱,可以借给劳动者提前消费,可以借给其他企业扩大再生产,可以借给政府部门进行再投资。在理想情况下,闲余资金会配置到高报酬率部门,而随着边际报酬率递减,最后各部门报酬总归趋于一致,达到我们前面所说的社会平均报酬率。
因此,最终,
产出=劳动者报酬+企业报酬(中间两项)+政府收入 收入法
产出=消费(劳动者+企业家)+投资支出(企业和政府) 支出法,不考虑进出口
这是两个恒等式,跨期模型的最后,各部门边际报酬趋于一致,达到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