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笔记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笔记

发布时间:2021-01-23 07:04:56

❶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

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路径和经济增长效率存在巨大差异,不仅并未出现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所预期的收敛趋势,而且属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后更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势依然严重。转轨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持续高增长表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可能有着不同路径,一国成功改革模式直接应用于另一国家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随着20世纪后期实证方法的发展,经济增长根源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也一直是经济增长前沿文献关注的焦点。

自Ronald H. Coase(1937,1960,1988)的代表性成果发表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就没有停止过经济增长根源问题的争论,大量文献演绎经济增长内生化模型,并进行计量分析,指出经济体内众多要素与经济增长都有着正向的作用关系,罗列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地域、文化意识形态、宏观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决定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因素。在Montesquieu(1748)和Smith(1776)之后,North(1981,1990,1994)和Delong & Shleifer(1993)通过理论演绎分析了制度对经济产出的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了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对经济产出和个体最优化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制度理论还特别关注有效制度分析,Knack & Keefer(1995)和Mauro(1995)构建出有效制度的演进机制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制度有效论演绎表明,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制度 (产权保护和民主政体约束),正是通过制度约束以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效率。当前,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较大进展,已经摆脱单纯理论阐述为主的研究模式,转向研究框架体系化、研究方法模型化和研究结论可检验化的规范模式方向发展,但经济增长根源问题并未形成共识 (江曙霞等,2006)。

制度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所有个体的经济行为,都可以放置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分析,微观经济个体行为、要素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受制于制度发展。在不同制度约束下,一国经济将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效率。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依赖于制度发展,制度先于经济发展并决定经济增长(Acemoglu et al.,2004)。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更是体现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经济正是在制度更替和作用效率改进过程中发展。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只不过是经济实现增长的手段,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或本身就是经济增长(Noah & Thomas,1973;North,1990)。

在长期经济增长内生决定机制的研究文献中,以Acemgolu等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决定论尤为突出。为回答1500—1800年间欧洲的兴起根源,Acemoglu et al.(2005)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比东欧、西欧和亚洲,大西洋贸易、地中海贸易和其他港口贸易后指出,欧洲兴起直接诱因是大西洋贸易,大西洋贸易为西欧兴起和制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也导致了欧洲和亚洲国家间经济增长的两极分化。但欧洲贸易发展和经济繁荣根本原因并非来自于此,因为同样是受益于大西洋贸易且同属于西欧的国家间(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贸易国和以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为代表的国家)经济增长却存在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受益国之间初始制度禀赋差异。非集权的初始制度安排,促进了欧洲大西洋贸易的发展,市场化竞争和私有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制度的深化,进而更深入地促进贸易发展、民间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私有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实现了非集权国家经济持续再增长。 Easterly & Levine(2003)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得出,制度对经济增长作用效率显著。在控制了制度影响后,贸易、经济一体化和货币等其他因素对长期经济增长均不存在正向作用。

如果认为政治或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是重要的,那么政治或民主制度是否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K.F. Robert et al.(2006)认为,由于当事人间的事前承诺和事后剩余分配无法同时进行,时间不一致性导致制度当事人无法形成可信承诺,当事人间真实剩余分配结构往往就需要正式制度加以保护。制度博弈均衡性质和制度再分配功能表明,制度更替并非是当事人自愿选择,而是基于资源禀赋博弈均衡甚至是社会冲突的结果。因此,并非所有的政治制度都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而言,民主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开放和民主自由,经济更易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和实现公平竞争,民主制度也就往往有利于经济增长和保护剩余分配结构。但Robert D. Kaplan(2000)、Fareed Zakaria(2003)和Amy Chua(2002)指出,在低收入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和少数民族集中的国家,民主转轨却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甚至是经济崩溃。也就是说,民主改革虽然能够引导一国经济更加开放和经济自由,但若经济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发展阶段,民主转轨有可能导致经济混乱甚至出现更大范围的腐败。为检验Robert D. Kaplan(2000)等人提出的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作用效率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民主制度是否是经济增长的根源问题,Rodrik & Wacziarg(2005)以民主转轨国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民主转轨前后经济改善和恶化的国家都普遍存在,并且在所选择的样本内二者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当。不过,民主转轨后经济增长出现恶化的国家,经济衰退并非一定就是民主转轨造成的。可能的情况是,如果不进行民主转轨,该国可能将出现更大规模或更大范围的经济衰退,这类结论是建立在二者经济短期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当然,民主转轨国家的短期历史并不能完全证明,民主制度一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优的制度安排。Rodrik & Wacziarg(2005)认为,Robert D. Kaplan(2000)的民主转轨效率存在阶段性特征结论,来自于实证检验样本选择的差异,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贡献和作用效率,不在于民主制度本身,而在于民主制度对市场竞争和产权有效保护的激励作用。在民主社会中,市场经济或生产力之所以得到巨大的发展,本质在于民主社会更易实现私有产权保护,减少市场进入障碍和阻止垄断,更易于防范微观经济个体私有产权被剥夺的风险。同时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制度是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效率、要素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没有完善和正式的产权制度将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也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潘慧峰等(2006)将制度变迁引入内生增长模型,从制度角度诠释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资源禀赋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缺少了持续的制度变迁,经济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对提供制度创新的人力资本补贴以提高其制度创新的积极性。郭熙保等(2005)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制度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地域因素和资源禀赋只是通过制度的影响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影响收入水平。刘红、唐元虎(2001)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利用数理模型揭示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尽管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趋势,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度上存在差距。针对我国转轨经济发展历程和改革实践,学者们分别强调了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 (Lin,1999,2001)、市场竞争和产权制度(刘小玄,2003)、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黄少安、宫明波,2003;樊纲、王小鲁,2003)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傅晓霞、吴利学(2002)从实证角度评估和验证改革开放导致的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选择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国家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变量测度,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制度的综合指标,然后对比制度、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显示,1982—1999年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28%,非国有化、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1978年以来我国宏观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持,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哪种制度改革模式对我国转轨经济增长更有效率的问题也存在争论,主要观点又分为两类(Sachs,1997,2001):(1)我国经济增长取决于试验性、渐进性的增量改革模式。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无疑是渐进式增量改革的结果,东欧国家转轨改革实践表明,激进式的改革将导致一国正式制度和已有的非正式制度发生冲突,经济政策实施无效,经济不稳定甚至出现倒退。我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性具体表现为:在农业上,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渐进式改革;在工业上,乡镇企业中间产权模式、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有效地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2)我国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性的激进改革模式。激进学派认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我国农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成功改革和快速增长。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对于这些地区和部门经济制度改革并非以渐进方式进行,而是体现为激进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Lin et al.,1998),因此对拥有优势资源和成熟改革条件的地区实施激进改革是有效率的。同时,制度改革并非建立在权力精英和政府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统一共识上,也不是依赖经济环境和地域禀赋,而是基于我国政治环境约束下的改革结果,特别是政府分级结构和分权治理改革促进了地方政府竞争和市场秩序重构,决定了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

❷ 武汉大学经济学考研需要什么样的参考书

你先对照下招生简章看看你考试对应的科目,下面是相应的初试和复试参考书目:[招生]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1.经济学基本理论: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中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王元璋著:《政治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宏微观经济学: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工商管理基本理论:谭力文、李燕萍主编:《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部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4.运筹学与技术经济学:龙子泉主编:《管理运筹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线性规划和决策分析部分),2002年版;徐莉主编:《技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招生]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参考书目
10531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张秀生、曾国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经济史专业 参考书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两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经济思想史专业 参考书目:1.汤在新、颜鹏飞:《近代经济学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严清华:《中国经济思想史论》,前进出版社,2004年。西方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1.哈尔

❸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

如果说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回不合理贫富差距,答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出现收入差距扩大,这就需要国家充分的调控

避免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积极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

❹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抄,我们国家的基本袭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
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
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❺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常采用。
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注: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注:易锋杰:《“基尼系数”质疑》,《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另据其他部门统计的五等分结果,我国农村中20%的低收入人口与20%的富裕人口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9倍扩大到1994年的6.6倍,城镇居民则由1983年的2.3倍扩大到1994年的3倍。如果用城市中20%的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平均收入相比较,1992年的贫富差距达11倍,1994年达到了13倍。由此可见,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拉大。(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用基尼系数法来描述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大多数研究者经常采用的方法。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因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的差异,学者之间的计算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1995、1999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23、0.28、0.295;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09、0.341、0.336和0.336.就全国总体而言,1990、1995、1999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43、0.389和0.397,接近0.4,2000年达到0.417.(注: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包括各种集体福利和非正常收入的差距在内,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4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58,有的地区已经达到0.467.(注: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0.474.还有学者认为,0.45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注: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综合以上观点,对全国基尼系数的判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估计:低估计为0.4左右;中估计为0.45左右;高估计为0.5左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结果差别不是很大。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估计,在于计算范围的不同:第一种估计主要考虑货币收入,较少考虑实物收入,特别是补贴收入;第二种估计较多考虑了实物收入;第三种估计不仅考虑了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也考虑了非法收入和非正常收入。其实,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还是用五等分法来衡量,都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二)从分类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值得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1996年为2.51∶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2.65∶1;2000年为2.79∶1.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0∶1,2002年更是上升到3.11∶1.(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2002年的城乡收入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1/3.(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28页。)
其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这一结论,即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1/3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实际上,这乐观的统计结果和人们在实际中的感受并不一样,很难让人信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1期。)从分省的情况看,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市(7416元)、北京市(7040元)、浙江省(6945元)、广东省(6499元)和福建省(5257元)。
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看,中部地区达9.9%,超过了东部地区的9.4,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6.1%,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28页。)从地区收入差距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已从7.5%提升为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高达58.3%,东部地区为37%。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注:2004年02月25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news.com.cn.)
二、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评价之争
学界普遍承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但是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是否已超过警戒线,是否导致两极分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对用基尼系数作评判居民收入差距的标准存在不同的见解。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临近警戒线,是否已进入两极分化状态?
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0.45甚至更高的基尼系数,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已超过“比较合理”的范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就可能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可能出现“失望阶层”,使他们走上懒惰、犯罪的下坡路。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注: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也有人提出,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收入差距的“警戒线”是不同的,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所谓“国际标准”并不是严格的标准,只能作为各国判别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参考。所以,居民收入差距并不存在固定的警戒线。同时,经验事实也没有提供0.4的基尼系数值作为居民收入分配的警戒线的充分证据。而且要确定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不可逾越的数量界限是很困难的,因为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宗教背景,处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处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相同程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并不相同。(注:曾国安:《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02年第6期。)因此,基尼系数“的指标,只能是有弹性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绝对指标。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并没有超出社会成员的心理和经济承受的承界线,是比较”适度“的。(注:冯招容:《”基尼系数“评判指标之我见》,《理论前沿》2002年第2期。)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均质性很低的社会,客观上容许有较高的基尼系数,不必机械地、死死地守住0.4这条线。但突破这条线后,究竟放松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需认真研究。(注:赵人伟:《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22期。)
那么,当前的收入差距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呢?对这一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
一些人认为,如今人们常常谈到的一些储蓄、消费等方面的两极化现象等等,都反映了当前社会贫富分化的严峻现实。(注:秦晖:《关于基尼系数与社会分化问题与张曙光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另有学者认为,中国居民的正常收入的差别虽然持续扩大,但仍然大致适当,没有发生两极分化,无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都不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缘于两种观点考察的范围和口径及使用的数据资料不同。认为近期居民收入差别程度大致适当者,考察的主要是居民正常收入的差别程度;认为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观点往往涉及到若干非法非正常收入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不过,居民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用基尼系数指标作为评判居民收入差距的标准是否科学?
目前大多数学者考察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都以“基尼系数”指标为依据,也有学者对基尼系数提出异议。那么,基尼系数是否科学?是否能准确反映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呢?
有学者坚持认为,我国是二元经济社会,城乡之间的收入有较大差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能分别计算城市或乡村的基尼系数,而不能合起来计算全国的基尼系数。不然,就会夸大我国的收入差距。(注:赵人伟:《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19)海兵:《基尼系数批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
也有学者认为,“基尼系数”只是反映收入均等程度的指标,它没有也不可能综合反映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承受力的基本状况。仅以“基尼系数”为评判依据,影响评判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注:冯招容:《“基尼系数”评判指标之我见》,《理论前沿》2002年第2期。)更有学者提出,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或差异(差距)程度,而不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或“公正”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布不均是正常的,所以,不应该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即使能够使用,现阶段我国也并不具备使用的条件。因为,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甚至用它反映公平程度,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收入必须是指全部实际收入,必须是真实统计。以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说基本上无法满足这一条件。(注:海兵:《基尼系数批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
(三)究竟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
有学者认为,基尼系数指标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在全世界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国也可以用。不过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修正0.4的基尼系数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标准。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注:吴得民:《基尼系数理论及其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4期。)有学者不认同上述观点,提出,虽然用基尼系数来反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状况是可取的,但在我国基尼系数值非常混乱,对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基尼系数大不一样。并且在国际比较中,如果不排除不可比因素而进行直接比较,就不可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我们不必拘泥于基尼系数来根据“国情”修改“警戒线”,而应当根据当前的实际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来提出我们的底线标准。(注:董全瑞:《简论贫富差距合理与否——怎样看基尼系数说明的贫富差距》,《长白学刊》2002年第1期。)有学者提出,国际上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很少采用单个指标。因为单个指标的分析很难全面地反映收入差距状况,并且单个指标存在的缺陷也影响到其反映的收入差距状况的准确性。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类型收入差距分析方法、离差分析方法和分层收入差距分析方法等来尽量对分配状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注:牛飞亮:《近2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7期。)为了客观公正地分析评判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综合以上各家之言,可考虑将基尼系数作为一个单项的基本参考指标,同时设置一套综合指标体系作为评判收入分配差距的综合指标。这套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经济体制改革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安全与保障指标和社会稳定指标等几大类。不过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大力度使统计资料尽可能贴近现实,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工具如何创新。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学界从历史沿革、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虽然认识程度不一,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的实施,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地区差别的直接原因。(注:马海涛、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此外,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会带来个人之间、行业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注:马海涛、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注:马海涛、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7期。)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注: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注:邢成、韩丽娜:《财政税收杠杆对我国基尼系数的主要影响》,《现代财经》2001年第9期。)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注: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注:马晓河:《宏观政策偏差拉大收入差距》,《经济参考报》2003年12月24日。)

(四)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所进行的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全面改革,一些制度的缺位不可避免。目前,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体制错位、体制虚设、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正是这些体制和政策的缺陷为寻租活动设置了大量租金。应当说在体制转轨期间制度缺陷的存在是很难避免的,因而在我国近期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是有其制度根源的。加上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0期,第30页。)

(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注:何莉:《库兹涅茨倒U 假说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国外财经》2001年第4期。)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注:何莉:《库兹涅茨倒U 假说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国外财经》2001年第4期。)

四、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牵涉到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理论的争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一篇经典论文中指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演变趋势为“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极为快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一个时期变得稳定;后期不平等缩小”。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 型轨迹进行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Kuznets hypothesis)。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学者们持不同意见。

从文献考查看来,大多数的横向国别研究支持倒U 假设:时序资料分别证明了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别扩大,而在发达国家收入差别下降的现实:微观分解资料也并不否认倒U 假设的成立。不过,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轨经济的国家,其收入差别的变动趋势是否符合库兹涅茨倒U 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有学者认为,库兹涅茨效应具有普遍性。当然,各国库兹涅茨效应也会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体制等原因有不同的表现,如初期增长的时间长短可能不一致,收入分布差距的上限和下限也可能不相同。(注:刘萌芽:《对库兹捏茨效应及其成因的思考一兼谈我国当前分配政策的取向》,《衡阳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因此,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存在,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主要是由经济不平衡发展引起的。(注: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也有学者利用省份横截面数据对库茨涅兹“倒U 型”假说进行经验验证,从经验分析中得出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不成立的结论,但认为,对于“倒U 型”假说,要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中国现在的数据不支持并不意味着将来的数据也不支持库茨涅兹“倒U 型”假说。(注:李实:《对收入分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对陈宗胜教授评论的答复》,《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也有学者认为,虽然横截面的经验研究有其价值,但以横截面的经验研究来否定倒U 形变化的结论在方法上是有问题的。判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是否呈倒U 形变化应该依据的是历史序列分析。(注:曾国安:《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02年第6期。)

总的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与经济改革的进程相关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的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前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部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将会得到纠正或缩小。因此,库兹涅茨“倒U 型假说”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变动研究仍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正处在倒U 型曲线的前半部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会加大。我们应坚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促进居民收入的变动及早走向倒U 的后半段,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五、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二)加强法治建设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保障。
(三)必须注意实行正确的政策选择。

(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

(五)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❻ 武汉大学经济学考研考试科目有哪些

你先对照下招生简章看看你考试对应的科目,下面是相应的初试和复试参考书目:[招生]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1.经济学基本理论: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中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王元璋著:《政治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宏微观经济学: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工商管理基本理论:谭力文、李燕萍主编:《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部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4.运筹学与技术经济学:龙子泉主编:《管理运筹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线性规划和决策分析部分),2002年版;徐莉主编:《技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招生]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参考书目
10531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张秀生、曾国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经济史专业 参考书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两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经济思想史专业 参考书目:1.汤在新、颜鹏飞:《近代经济学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严清华:《中国经济思想史论》,前进出版社,2004年。西方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N??格里高科??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4.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国民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1.王海平等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李华、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区域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吴传清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产业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1.简新华、杨艳琳主编:《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2.简新华、李雪:《新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数量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1.童光荣:《计量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房地产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曹振良等编著:《房地产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世界经济专业参考书目:1.庄起善:《世界经济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近两年《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杂志。国际贸易学专业 参考书目:1.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近两年《国际贸易问题》杂志。金融学专业参考书目:1.黄宪、江春等:《货币金融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2.刘思跃、肖卫国等:《国际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3.卢汉林:《国际投资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4.Stephen A. 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等著,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原书第6版):《公司理财》(1——18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金融工程专业参考书目:1.叶永刚、郑康彬等:《金融工程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2.胡昌生、熊和平等:《证券投资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3.古扎拉蒂著 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保险学专业 参考书目: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胡炳志:《再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Scott E Harrington:《风险管理与保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金融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 参考书目:1.Mas-colell , Winston and Green:《Microeconomics》;2.David Romer:《Macroeconomics》。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 参考书目:1.吴俊培:《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2.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劳动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蔡昉等著:《劳动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参考书目:徐莉等:《项目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企业管理专业 1.谭力文、吴先明主编《战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史蒂文L·麦克沙恩(Steven L·Mcshane)等著,井田润等译《组织行为学》,200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参考书目:1.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史蒂文L·麦克沙恩(Steven L·Mcshane)等著,井田润等译《组织行为学》,200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物流管理专业参考书目:海峰:《物流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市场营销专业 参考书目:1.甘碧群:《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旅游管理专业 参考书目: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旅游经济学》自选。3.近3年出版的《旅游学刊》、《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会计学专业 参考书目:1.谢获宝:《新编会计学原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年。3.王永海:《财务管理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余玉苗:《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参考书目: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参考书目:邹辉霞:《技术经济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❼ 潘敏的科研成果

(一)主要论文1. 潘敏、夏庆等《货币政策周期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财贸研究》,2012年第1期。2潘敏,夏庆等《汇率制度改革、货币政策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3.潘敏、朱迪星,《市场周期、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决策》,《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4.潘敏、罗霄、缪海斌,《银行信贷、行业产出与溢出效应》《投资研究》,2011年第8期;5.潘敏,谢龙,《外部监管之于银行内部治理:替代还是促进?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年第4期;6.潘敏、朱迪星,《投资者非理性假设下公司金融决策前沿理论述评》,《金融评论》,2011年第3期。7.潘敏、缪海斌、陈晓明,《金融救市下的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行为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8. 潘敏、朱迪星、熊文静,《市场时机效应难以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原因—基于财务成本视角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9.MIN PAN, SHENGQIAO TANG,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28.No.1(2011),81-93.(SSCI、SCI Indexed)10.潘敏、缪海斌,《经济复苏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理论分析与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11.潘敏、朱迪星,《企业的投资决策在迎合市场情绪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12.潘敏、郭厦,《基于投资者行为的金融危机传染理论述评》,《财经科学》2010年第11期。13.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波动:2003-2009》,《财贸研究》2010年第4期。14.潘敏、缪海斌,《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与策略》,《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15.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16. PAN Min, TANG Shengqiao,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Global E-business, Vol.Ⅰ andⅡ: 107-111 2009(CPCI-S,CPCI-SSH收录,2010);17. PAN Min,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6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I收录,2010)18.PAN Min,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sian Option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Proceed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2009,(EI收录,2010)19.PAN Min, XIA Qing ,Application for an Adaptive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Algorithm with General Division to Hedge Digital Option,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CI-S收录,2009)20. PAN Min, TANG Shengqiao, Multiple Layers Stock Option, Optimal Compensation and Agent Incentives,Proceedings of China-Canada In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ISBN:978-1-926642-00-0(CPCI-SSH收录,2009)21. 潘敏、郭厦,《资本结构动态权衡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3期。22. 潘敏、唐胜桥,《基于SV-GED模型估计波动率的管理层股票期权定价研究—来自沪深300指数的实证研究》,《公司治理评论》2009年第1期。23. 潘敏、夏丹,《企业家应恪守实业经营之道:黄光裕案的反思》,《董事会》2009年第4期。24.潘敏、谢珺,《公司金融理论前沿追踪》,载 顾海良主编《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08)》,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25.潘敏、谢龙,《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研究》,《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年第12期26. 潘敏、唐胜桥,《期权定价与管理层股票期权定价的有效性—基于SV-GED模型估计波动率的亚式期权的实证研究》,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7. 潘敏、李义鹏,《债券信用风险定价:一个理论综述》,载 朱新蓉、何建华主编《金融与投资论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28. 潘敏、李义鹏,《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特征与绩效—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29. 潘敏、董乐《行业特征与商业银行股票期权激励》,《珞珈管理评论》2008年第2卷(1)30. 潘敏、董乐《商业银行股票期权激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31. 潘敏、李义鹏,《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与首席执行官报酬—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32. 潘敏,《不要迷信股权激励》,《董事会》2008年第9期。33.潘敏、邵科,《企业是否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34.潘敏,《债权治理机制与管理者激励安排》,《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35.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三期。36.潘敏,《银行管制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经济评论》2006第3期。37.潘敏、杨磊,《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公告效应的检验》,载郑振龙主编《金融前沿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8. 潘敏,《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年5月14日。39.潘敏,《融资方式选择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努力激励》,《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40.潘敏,《法人资产制度与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41. 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的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42 潘敏、谢献谋,《两权分离的实质与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该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43 潘敏、陈新年,《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44 潘敏,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45. 潘敏,《融资方式、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46. 潘敏,《自有资本、清算价值与企业的负债期间选择》,《六甲台论集·经济学篇》(日本)第46卷第3号。1999年10月.47. 潘敏,《非对称信息下的企业融资选择》,《六甲台论集·经济学篇》(日本)第46卷第1号.1999年4月。48. 潘敏,《金融政策的企业资产负债传导机制》,《六甲台论集·经济学篇》第45卷第2号(日本)1998年7月。
国际会议论文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09.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Global E-business, Vol.ⅠandⅡ: 107-111(CPCI-S,CPCI-SSH收录,2010)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10.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6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I收录,2010)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09.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sian Option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Proceed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EI收录,2010) Pan Min and Xia Qin, 2009. “Application for an Adaptive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Algorithm with General Division to Hedge Digital Option”,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CI-S收录,2009)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2009. “Multiple Layers Stock Option, Optimal Compensation and Agent Incentives”, Proceedings of China-Canada In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ISBN:978-1-926642-00-0(CPCI-SSH收录,2009) (二)学术著作1. 《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谭崇台主编,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谭崇台主编,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学术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三)已完成科研项目1. 《商业银行管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8-2010。2.《基于银行业行业特征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6—2009。3.《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救市政策的效果与对策研究—基于银行信贷供给的视角》,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9—2010。4.《债权融资下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3-2004。5.《最优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1-2003。6.《金融契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1-2003。7.《做大做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途径研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3—2004。8.《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重点金融研究课题。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1年。9.《中国市场主体失信行为案例分析及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主任应急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1至2002年。10.《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历史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2-2004。11.《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研究期间:2005-2007。12.《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调整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研究期间:2006-2007年。13.《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5至2008年。14.《金融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7-2008。15.《中国建设银行风险内控管理体系设计》,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委托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2年。16. 《加入WTO背景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3-2004。17.《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3-2005年。18.《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主持人。研究期间:2004-2005。

❽ 发展经济学概论的序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为高等学校财经专业本科学生或专修科学生提供一本通专用的教材,它也可以作为属理论工作者和干部的参考读物。
本书的特点是: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发展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对作为发展中国家①的我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的同时,指出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内在庸俗性及其具体表现,使读者明确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学说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深浅适度。
第三,对论证问题的不同思路和不同学说,作比较分析,使其优劣互见,以供权衡取舍。
第四,对数学分析,只在必要时适当采用,以照顾读者的知识结构。
第五,取材求新,使用了下讫1999年发表的统计数据。
第六,每章附有思考题,读者可联系实际,作更深层次的探索。
本书由集体合作写成,各章分工如下:
第十一章:郭熙保
第十二章:冯金华
第七章和第十五章:叶初升
第十四章:孙宁
其余各章:谭崇台

❾ 求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名单

http://ems.whu.e.cn/about/jszy.asp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方向):谭力文 吴先明 梁文潮 潘旵 海峰 袁泽沛 夏清华 张光明 方爱华版 刘明霞 文风 刘跃权斌 王林昌 余艳琴 余建年 陈立敏 严若森
(市场营销方向):汪涛 黄敏学 黄静 张广玲 王长征 李晓 吴思
(人力资源方向):关培兰 李燕萍 张焱 李锡元 胡建林 叶晓倩 。。。

阅读全文

与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笔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