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观经济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学百科扩展阅读
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各种假设之上的学科。最开始经济学家们假设市场是竞争的,无摩擦的;马歇尔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同质的。
萨缪尔森在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写道:均衡体系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同质性,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和确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假设。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提出“垄断竞争”,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逐渐放开了经济学的假设,让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冯·诺依曼和O·摩根斯坦在1944年发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后来阿罗和德布鲁提出经济学的不确定性,打破了经典的微观个体面临着确定性的环境假设,让经济学假设更进一步贴近现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信息革命,打破了经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设,从阿尔洛夫的旧车市场,斯宾塞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到霍姆斯特罗姆,哈特的契约合同经济学。经济学假设逐渐的贴近现实。
② 宏观与微观的通俗的区别
顾名思义,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在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还常常用到中观这个概念,即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在自然科学领域,介观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概念。
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 在自然科学中,还有介观的概念,它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种体系。
处于介观的物体在尺寸上已是宏观的,因而具有宏观体系的特点;但是由于其中电子运动的相干性, 会出现一系列新的与量子力学相位相联系的干涉现象, 这又与微观体系相似,故称“介观”。 在社会科学中,一般来说,我 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
通常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比如说,研究某种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社会学;研究某个社会特殊现象、局部现象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微观社会学。
又比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在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还有中观这个概念。
虽然名词相同,但在不同领域的定义也有不同。 宏观微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没有宏观,也就无所谓微观;反之亦然。哲学范畴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矛盾,比如整体与局部、质与量、存在与思维等等。如果要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就要抛弃微观的影响,比方说宏观调控就是这样。
如果代表了微观的利益,那自然就会不断放大微观的比重,以达到影响宏观、服从微观的目的。宏观是建立在微观之上,是微观的积累到一定的产物,从整体和部分来讲,宏观是微观的集合。
两者是统一的,微观和宏观只是一个角度,微观的影响会制约着宏观的发展。所以必须全面分析问题。 [收起]
③ 宏观经济学,请尽量简要回答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滞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区别比较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与通缩的联系
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2、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而滞涨是结合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者的不良影响。
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3)宏观经济学百科扩展阅读:
通货膨胀起因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百科名片
ISBN:9787300079547 [十位:7300079547]
页数:815 重约:0.450KG
⑤ 宏观经济学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计算时 什么时候用y=c+i+g 什么时候用i+g=s+t
对于三个部门的经济均衡,从支出角度讲,国民收入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付,即y=c+i+g
从收入角度讲,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
在符合经济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收入恰好等于支付,即有:y=c+i+g=c+s+t,消去消费c,那么就得到 i+g=s+t
如果漏出W保持不变,而注入J增加,,则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注入J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减少。根据注入的构成可以得出推论,投资、政府购买和(或)净出口的增加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投资、政府购买和(可)净出口的减少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下降。
(5)宏观经济学百科扩展阅读: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投资和储蓄相等时的国民收入,Y=C+I。
当假定消费函数C=α+βy ,则均衡收入公式是 y=(α+i)(1-β) . 将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即i=e-dr,此时均衡收入公式变为y=(α+e-dr)(1-β).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
在四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NX (NX为净出口,NX=X-M)
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⑥ 宏观经济学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容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释义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作出选
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第二: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第三: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第四: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⑧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你先把该读的书都读好,,一步步来。不要太着急去。。。因为他们是环环相扣的。
⑨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9)宏观经济学百科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⑩ 宏观经济学主要讲了什么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10)宏观经济学百科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发展史
1、产生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2、发展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
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