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你对经济学内容的理解,举例说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专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属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② 谈谈你对经济学内容的理解,举例说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学本质上而言就跟儒家的思想一样,经世济俗之学。在不同的时代起的作用不一样。所以在现代,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运行规律,提出合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政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宏观方面。微观方面通过对企业居民个人等的研究提高微观层面的运行效率。两者区别是很明显的。比如,汇率的涨跌与国家经济的运行有关那就是宏观的。而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和销量就是微观的。所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以研究范围大小而界定的。在两者中间当然还有中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产业经济学。呵呵
③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国名经济统计与收入流量循环
1. 名义、实际、潜在GDP、GNP的含义。
2. 六种总量之间的关系(五种收入总量+GDP)。
3. 三种统计方法(它们从哪些方面统计的)。
4. 分清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总储蓄、经济体内部的储蓄。
5. 事前平衡与事后平衡。
第二章 消费、净出口与投资需求理论
6. 简单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函数之谜。
7. 恒久性收入说、生命周期说的主要内容。
8. 实际利率与现期消费之间的关系(分借款者、储蓄者)。
9. 消费理论中,什么是李嘉图等价;
投资理论中,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投资引诱、托宾的q、简单的投资函数与投资陷阱。
10. 什么是边际进口倾向;什么是实际汇率。
第三章 总需求分析之一:商品市场均衡
11. 国民收入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别:投资乘数、财政乘数、对外贸易乘数)。
第四章 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与需求
12. M0、M1、M2、M3的含义。
13. 中央银行的只能&资产负债表结构。
14. 货币乘数。
15. 中央银行直接、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手段。
16. 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鲍莫尔交易性“平方根法则”;
货币需求的三个命题。
第六章 总需求分析之二:开放经济的IS-LM曲线模型
17. IS-LM曲线模型。(//考试按封闭经济下的模型)
18. 两种曲线的特例:
①IS曲线垂直(投资陷阱、消费陷阱)
②LM曲线水平(流动性陷阱)
19. IS-LM的位移因素。
20. 封闭条件下,单独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货币供给量政策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结果、传导机制、有效性。(//大题!)
第八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21. 总供给曲线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而不需要解释)
什么是工资刚性、工资粘性、货币幻觉、理性预期。
22. 什么是货币中性。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23. 什么是显性失业、显性通胀、隐性失业、隐性通胀。
24. 失业的类型:
什么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自然失业。
25. 奥肯法则。
26.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管理理论。
27. 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
28. 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进型分别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29. 通货膨胀的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30. 通货紧缩的危害。
31. (萨缪尔森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内容与政策含义。
32. 货币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33. 供给学派对滞胀的原因看法和医治措施。
34. 拉弗曲线。
第十章 经济周期理论
35. 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传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现在:衰退,扩张。
36. 什么是增长性衰退
衰退不一定表现为产出绝对量的下降,只要经济增长率下降,即使不是负数,也可以称之为衰退。
37. 经济周期的期限与类型。P260
①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9~10年周期波动,主周期(汉森),设备周期(波动与设备投资有关),中周期(长度中等);
②基钦周期(美国经济学家),40个月左右,小周期(汉森),短周期,库存周期,二三个短周期合成一个中周期;
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前苏联经济学家),50~60年,长周期(长波运动);
④库兹涅茨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平均长度20年,长周期,与汉森17~18年的建设周期相仿。
38. 乘数-加速数模型。P265
39. 熊皮特的创新理论如何解释经济周期。P262
40. 货币主义如何解释经济周期。P262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41. 新古典增长理论。P285
42.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①就业人数及其性别、年龄结构;
②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的工时数;
③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劳动力素质、技能等提高);
④资本存量规模;
⑤资源配置的改善(如劳动力等要素从低效率向高效率部门转移等);
⑥规模经济(企业产出规模扩大形成成本节约、当然以市场规模扩大为前提);
⑦知识进展(科学教育发展、知识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等)。
43. 经济增长极限论。P300
④ 对宏观经济学的看法
现在keynes主义大行其道,其实我觉得不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宏观经济的复杂性。无论是高鸿业的那本还是曼昆的那本,容易让学生觉得宏观经济分析就几条线就可以了。 我觉得如果不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加大国家经济政策方面的内容,很难让学生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现象。
⑤ 对宏观经济学的看法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内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容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还是比较容易学的,重点书上都说了.要想学好他,不要想什么重点,咱牛,通吃,那最好
⑥ 宏观经济学说与生活的关系
宏观经济距离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远 --评《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
《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李琨 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
在普通人的认识里,宏观经济、金融、资本等宏大概念主要是政府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与天天挂在老百姓的嘴头和心上的身边事相距较远。近读李琨的新著《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新华出版社出版),笔者对宏观经济、金融、资本等范畴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有异于前的新认识和新理解。这本书把国民福利问题贯穿在金融资本和宏观经济的观察和研究之下,以全局性和全球化的视野,对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与金融、股票市场、住房金融、农村金融、货币运行五个方面进行战略分析,堪称是一部现实经济学和人本经济学的力作。
本书作者李琨现供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货币、金融、资本市场、扶贫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金台暸望”栏目专栏作家。除本书外,作者近期还有《消灭赤贫: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等著作面世。在层出迭变的经济现象面前,作者不为所惑,而是仔细地察其源流,识其吊诡;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经济理论面前,作者不为成说解释力的减弱所蔽,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融会贯通,整合群言,试图孕育新的有效的“批判的武器”。尽管全书无法回避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学术语和枯燥的数字图表,甚至不乏艰涩烦琐的数理论证,但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大力标举和鲜明张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邃理解及在学术路数上不折不扣的践行。读其书,作者的职业品格、治学主张和研究着力点赫然可观。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将宏观经济草根化,将思维之基建诸民众的衣食住行,把宏观经济学的终极关怀置于国民福利,并且将资本利润作为国民福利分配的一个重要来源进行研究,从而使此书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学研究新视角。作者实证性地分析了资本大众化时代,股市投资成为大众投资行为的情况下,资本利润与国民福利的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快速流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本国的公民对增长福利的分享问题。全书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普遍表示乐观的宏观经济问题的担忧。作者认为,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低工资水平下形成的产品,与国外高工资水平下形成的产品交换,造成了中国民众福利增长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仅表现为劳动力成本过于低廉,而且直接表现为由出口退税形成的国家财政的损失。由于有了出口退税,企业在低廉的价格下才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政府财政的损失从根本上说也是民众福利的损失。当然,作者并没有无视世界工厂对增加就业的作用,但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被“世界资本”剥夺而造成的中国国民福利的流失。这一观点显示了作者对关注普通劳动者和困难群体福祉的呼吁。
福利经济学创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从福利的角度探讨经济问题。西方的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从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发展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如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等。但是,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分析工具和模型的建立等纯理论方面,并且存在许多争议。本书立论对传统和现有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有所突破。
对牵动着世人神经的人民币贬值问题,作者同样表达了异乎寻常的见解。作者认为,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国际人员往来如此频繁,国际旅游成为居民重要的日常消费,网上购物畅行于不同国家之间,人才的国际流动不断增长,遂使一国货币的升值,也会给本国的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好处。货币毕竟只是货币,出口的各种商品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贬值会刺激出口,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但如果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本国居民劳动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为他国居民作贡献了。这一论述,则凸显了作者对人民币贬值问题的辨证认识。
书中对住房金融的分析更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只眼和建言献策的过人之处。作者从人人都有居住权的角度,阐述了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而通过这一体系,实施普遍的住房福利制度。作者认为,住房是一种消费期很长的产品。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眼下大可不必在短短的十几年乃至几年内就将子孙后代的房子全部造好,以至让他们在几十年后面对现在建造的陈旧落后的房屋欲拆不能,欲住不乐,应当给后人留出一些住房发展和建设的空间。这番言论自然是给当前火爆的房地产开发泼冷水,但我们又不得不服膺作者的分析和结论。作者认为,住房建设的超高速增长已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绿色环境的难以恢复性,使得当前看起来不经意的环境侵占,往往变成了永久的遗憾。在房地产业盲目粗放增长的推动下,城市扩展到哪里,道路修建到哪里,绿色就消失到哪里。在大片的钢筋水泥的城市荒漠中,土地的自然肌肤消失了,自然生态的呼吸停止了,城市规模低水平地盲目扩张下去,整个生态的失衡就在眼前。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实,印证作者犀利精到的分析,这确乎不是危言耸听。
清人陈谵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各级政府的领导者和决策人,要具有 “万世胸怀”和“全局眼光”,庶几能够避免“剜肉补疮”和“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赢得经济社会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生态。这是《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所给出的启示之一。
作者反对将股票市场作为虚拟经济来对待,对股票市场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长期以来,股市被作为虚拟经济,长期排除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对其功能的认识,最多只是经济的“晴雨表”而已。作者从五个方面指出了股市投资与一般性资本投资的不同。一是股市投资具有投资未来和保障未来的特点,二是股市资本的运作与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实际联系,三是股市投资对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四是股市投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五是股市投资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作用。总体上看,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关于股市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的分析,基本上还是一个盲区,本书的研究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无疑具有开拓性。
书中提出并重点分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决定货币汇率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场的本质特征,当前我国资本流动的特点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股票市场建设、住房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收入变动对货币供求和价格的影响等,无不显示出论题的前沿性和论断的创新性,标识着作者作为宏观经济观察员和研究者核心关切的明确指向,国计民生,到底浑然一体;宏观微观,终是殊途同归。
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见他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力避浮泛之论,在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对整合国有资本,促进股票市场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住房金融整合金融市场,健全农村金融体制等论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思路和解决方案。
如果苛求的话,此书尚有些美中不足。作为专著,有的篇章还只是提出和分析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给出政策性建议,体例结构上稍欠周严;个别篇章兀自独立,相互之间照应和衔接略嫌不够,如若有机性关联再有所提高,全书将更臻完善。
⑦ 简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详细请看
http://spaces.msn.com/mylgjy/blog/cns
!1p_itu8_1snishdx0nlrzaya!148.entry
⑧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学
宏微观经济学仅仅属于“经济学基础”,放在国外的经济学系,也就只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程而已。要想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所谓“宏观”经济现象,光靠这里面的知识远远不够。经济学基础之上还有至少比如中级微观、宏观等层次。
而且《宏观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学派下的东西而已。并不代表就囊括了所有有关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论。
你说的宏观经济现象不知道包括哪些?这里可以举些例子给你:
>常见的经济数据解读——涉及宏观经济学(基础、中级),比如Y=(X-M)+C+I,经济数据基本都反映这个公式里的东西,来判断现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如何等等
>现在热门的欧债、日本债务问题——涉及货币银行学、金融、制度经济、政治经济等
>再如最近的“国五条”——因为是产业政策,所以能分析的角度就更多,宏观面、产业面、微观面、消费者行为学等等。
宏微观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就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国外流行普及新制度经济学几十年了,在国内也就那么几所大学能提供相关课程而已。
补充一下,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有点哲学的意思。不论哪门哪派,那个程度,只要在解释经济现象的时候,前提明确、逻辑清晰即可。除非你要专门走经济上的学术发展,否则没必要专门去找各种专业书籍来看。平时多看点经济类的科普读物,在经济访谈中注意别人的观点的前提、逻辑什么的,也就可以了。
⑨ 结合宏观经济学谈一下对节俭悖论的理解
“节约悖论”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的核心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然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迫使厂商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和产量、就业增加。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德宾(E.F.M.Durbin)甚至将“储蓄”说成“一个特别危险的自我毁灭过程”。凯恩斯则鞭挞了节俭的储蓄者,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告诉大家,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