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经济学货币问题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M1是由: Currencies in circulation, 即一般public所持的coins, notes. 加上旅行支票 (traveler’s checks) 再加上demand deposits (就是活期存款)所组成。
M2 includes M1,再加上saving account and small time deposits 、还有non-institutional money market accounts 所组成。
M3是M2+repurchase agreement & large time deposits (定期存款)
所以,choice A 是 large time deposit,C是repurchase agreement,同属M3。
B是M1。
choice D 是 saving account,属M2。
答案就是D储蓄存款。
而第一条question是B,因为B是M1,liquidity也较其它3个选择高。
Hope this can help you to understand your question :-)
B.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包括什么
你们老师好变态,我们都没留过这样的作业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但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分析未见细致,致使后来的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拓展和进一步规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宾的货币需求的象限分析,托宾巧妙地将谨慎需求和交易需求与投机需求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谨慎动机限定于利率的不确定性这一范围之内。谨慎需求模型有关不确定性的其它发展是直接基于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如惠伦(1966)所提出的谨慎性货币需求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型。该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后的净支出服从以零为中心的某种概率分布,σ为净支出的标准差,通过设定适当的风险概率,惠伦导出了立方根律的货币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机动机是凯恩斯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动机,它是凯恩斯货币理论区别于其它货币理论的一个显要特征,不过凯恩斯的投机模型是一个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模型,在该模型中,投机者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借助预期利率,个人要么全部持有货币,要么全部持有债券,个人是个盲目的投机家,而不是多样化的投机家。为克服这一缺陷,托宾(1958)根据马克维茨(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这一理论可通过可分离定理加以说明。第一,投资者根据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确定资产的有效集或有效边界,这一边界与个人的偏好无关,引入无风险的货币后,投资者的有效集变为由原点出发与有效边界相切的一条直线。第二,个人选择直线上的哪一点作为最优决策点,取决于个人风险——收益的无差异曲线,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最优选择,该点决定了在所有金融资产中货币所持的比例,投机性货币需求由此比例确定。
C. 西方经济学单项选择题什么是货币
货币定义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源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上述6条都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D. 西方经济学-称为狭义货币的是
狭义货币(narrow money)“广复义货币”制的对称。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
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E. 西方经济学-货币政策
如下
F. 西方经济学家是从哪些角度定义货币的
货币理论主要包括三块内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传递机制。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其执掌的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货币学派”。
弗里德曼的理论前提有两个:
第一,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
v=GNP/M=PQ/M(货币流通速度,衡量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速度;其稳定性有由技术上和制度上的结构产生。)
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f(P,rb-国债边际/rb,re+价格边际/P-证券边际/re,货币边际/P;w;Y/r;u)
然而凯恩斯则认为货币的需求收到交易性动机、谨慎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的影响,因此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P=L1(y)+L2(r),其中,交易性动机、谨慎性动机与个人收入成正比,投机性动机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第二,“外生”的货币供给。
M1=M0(流通中的货币)+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存款以及小额定期存款
M3=M2+储蓄以及银行、信用组合存款
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函数为:
M=H*[D/R(1+D/C)/(D/R+D/C)]
关于货币传递机制:货币供给增加最初并不表现为全社会收入的变动,只是使公众持有的现金增加,公众通过购买非货币资产来调整所愿意持有的现金余额,由此引起所持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但全社会的共同购买并不会减少现金总量,只会引起资产价格上涨和利率降低,进而刺激新的资产产生,即真实投资增加,最后导致全社会收入增加。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变动的利率效果是双重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最初往往使利率降低,但是后来随着他引起的支出增加、价格上涨,就会使贷款需求增加从而抬升利率水平;货币供给减少在长期中仍然具有与上述过程相反的现象。
G.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派对货币中性还是非中性分别持什么观点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影响,产出不会变化,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非中性意味着货币的增发会对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产出会增加。现在比较多数学者赞成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趋于中性的观点
H. 货币政策有哪三大工具,论述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西方经济学模拟
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的范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1、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向中央银行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被称为再贴现(Rediscount);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它有以下特点:
(1)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2)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3)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优点:一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二是能产生一种“告示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可以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向,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表现在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另外,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灵活性比较小,缺乏弹性,若央行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使市场利率经常波动而使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2、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优点:一是有较强的告示效应;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法律效力,这种调整有强制性;三是准备金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会使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变化,主要通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缺点也主要是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通知效应和影响效果,所以其有强大的冲击力。这一政策工具只能在少数场合下使用,它只能作为调节信用的武器库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3、公开市场政策。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优点: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主动权”,即政策的效果并非取决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央行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其他两项政策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卖出和买进证券的动作可大可小;公开市场业务有一种连续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发生经济形势改变,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适应经济情形的变化,这相较于其他两种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优越的。
缺点:一是对经济金融的环境要求高。公开市场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个高度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其中完善包括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二是证券操作的直接影响标的是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还只是起间接的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里的三大法宝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原理:
1、再贴现。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
2、存款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或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响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3.
I. 西方经济学+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这一异军突起的力量,实际上也是从凯恩斯革命的躯体上孳生的,是凯恩斯革命在货币理论领域中的“阿基里斯腱”给了它最初的推动。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是许多艰深而庞大的经济学著作的作者。譬如,他和施瓦茨女士合著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这一领域中无可替代的经典性著作。不过遗憾的是,弗里德曼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尚未被介绍到我国来。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早期货币数量论和本世纪30年代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是现代货币学派最早的理论渊源〔10〕。弗里德曼本人也有相仿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常被称为货币数量论的东西……,现在称之为货币主义”〔11〕。可以说这是现代货币学派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凯恩斯学派在货币分析方面遗留下来的理论空缺,是货币学派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重要现实条件之一。
弗里德曼认为,应将收入的资本价值化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他指出,收入并不仅仅是当前的收入,而主要是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收入。他在消费函数理论中又进一步把它发展成为“永久性收入”的概念。据此,他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设:(1)由于某些形式上的财富比其他一些形式的财富更易于变动,因此必须设定一个属人和非属人的财富之间的比率;(2)非属人财富的多元化,是以已知的报酬率为基础的。
(公式略)
在这里,k是流通速率(它概括了一系列因子,如利率、预期通货膨胀和属人及非属人的财富之比率),Y表示“永久收入”的概念。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货币学派侧重收入或财富效应,而不像凯恩斯学派那样重视货币作为其他金融资产替代物的替代效应。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弗里德曼用一系列统计资料证明,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保持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货币的需求受收入效应的支配,而有关收入的概念不是当前可以衡量的收入,而是长期预期收入的概念。货币供求之间的任何差异,只有通过永久收入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改变才能加以调节。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下述假设作了重大修正:将价格变化与利率联系起来。它意味着有一个总需求函数,依靠这一函数,较低的价格会通过LM轨迹的移动,而和较高的产出水平发生联系。从而确认,价格对于产出量具有高度刚性。英国经济学家戴维·莱德勒认为,弗里德曼在货币分析中采用的永久收入的概念,促使了两方面的成功:(1)解决了为什么流通速度根据周期有所不同,而非取决于利率的变化的问题;(2)解释了为什么短期货币乘数(△Y/△M)值会很大,因此证明了货币的收入流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机制,而货币供应是具有决定性的政策变量〔12〕。
概括地说,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是可以观察到的大部分变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永久收入)的稳定函数。由于货币需求的利息弹性很低(即指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间的替代效应很小),使货币保持供求均衡的主要途径,便是相应改变收入水平。由此得出了政策结论,货币供给既是重要的政策变量,又是最佳的政策指示器。
但是,货币学派目前面临着几个令人困窘的理论诘难。这些诘难主要包括:(1)货币供应量及其相应函数虽很重要,但弗里德曼提出的利率并不重要的论点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货币供应大部分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即不是由货币供应当局决定的);(3)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需之间不均衡会表现在名义收入上的变化的论点很可能是“错误”的;(4)将永久收入假定引进货币分析,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货币流通的长期稳定可以用货币供应的内生因素本身来解释。货币学派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未能使关于货币的外生因素决定的观点(即由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而非利率决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认为,货币学派的几个命题不能协调地揉合在一起,中间缺乏必要的和相应的逻辑联系〔13〕。
J. 西方经济学中 基础货币的概念是什么啊!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政府持有的通货;(8)政府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开市场买卖;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其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