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

发布时间:2021-01-19 19:20:15

A.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并主要依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关系,来决定价格与产量的。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1)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与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后于1821年重新修订(第三版)。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B.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模型包括哪些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活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的,再多的物品与资源也是不足的,是相对的。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所以它又是绝对的。
同一种物品活资源都有不同的用途,人类的欲望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在用有限的物品与资源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欲望时就必须做出选择,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更多的“经济物品”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主要是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中期。从那是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也研究了商品的价值决定,收入分配等问题,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探讨了价格机制的作用,这些都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萌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为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集各家庸俗经济学之大成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从而确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美国经济学家E,张伯仑在均衡价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微观经济学最终形成。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二)宏观经济学
早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国民财富增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等问题都涉及到经济的总量问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严重促进了经济学家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波动、物价水平等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前提。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理论的建立,以后宏观经济学不断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被冠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其体系复杂而庞大,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体系就显得尤其的重要。结合本学期老师所讲跟课本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内容,主要介绍如下4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所谓规范经济学,是首先确立一个伦理价值判断标准,然后据此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所确立的标准,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简言之,也就是回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如以经济增长问题为例,若用规范经济学来分析,就是:首先确立一些理想的经济增长标准,如经济增长应该“稳定”、“可持续”、“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等,然后再看现实经济增长是不是符合这些标准,如果不符合,再考虑应该怎样进行调整,等等。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微观部分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厂商均衡,宏观部分的国民收入均衡,都贯穿了均衡分析思路。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3、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19世纪后期奥国学派的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人开创的,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4、随机概率分析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发生的随机过程,这就是“随机概率原理”。从理论上来讲,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也就是都具有“粒子性”,其中每一组成元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宏观总体上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同时,事物内部组成元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即具有“波动性”,从而又使整个事物的运动具有某种规律性。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事物的运动具有随机概率性。具体到现实经济生活来说,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厂商以及各国政府,他们的经济行为,无论从单个来看,还是从宏观总体来看,都是某种随机概率过程。全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都只能理解为某种经济现象或过程发生的概率,这是正确理解经济学规律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讲,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还是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除了孤立地看待各种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精确”地、“僵死”地看待事物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状态,结果只能在随机变化的现实面前四处碰壁。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当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就确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但实际上,商品价格的形成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消费者参与的随机过程,始终在不停地波动,并不存在一个确定不变的均衡价格。
除了上述几种研究方法外,观察与实验、理论模型、数学方法、历史分析、事实验证、环境分析、比较鉴别、系统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人探索与文献研究、复杂形式逻辑等都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完成这篇作业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按照老师说的那样去做。在我的理解中既然是概述,那就不应该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去陈述,而是应该挑主干。因此我选择了从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分类,主要而熟悉的研究方法三个部分来写作这篇作业。
一个学期的西方经济学学习,课时不算多,但是学到的些许知识或许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会有预想不到的帮助。

C. 想知道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

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

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3)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西方经济学分类: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而且多数考研同学在自学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先充分了解学科属性,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学科特点如下:

1、理论抽象性强。

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

微观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

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对数学不感兴趣以及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宏观经济学部分

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各种经济学观点不同,需要同学们掌握很多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同时联系经济现象作出分析、给出对策。

D. 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

西方经济学 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经典理论有: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E. 西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
稀缺性是指经济物品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或需要而言所表现出来的有限性。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选择的原则
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即选择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资源配置的方式——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混合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行政手段相结合
四、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广义地说,西方经济学是行为科学,是研究 人们在稀缺条件下的行为选择
2、狭义地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如何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分配社会产品。
3、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F. 西方经济学三大基本假设是什么

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保护私有产权假定。

西方经济学三个假定是支撑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与分配政策的“根基”,显然,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匹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人民群众对此产生了意见与不满,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个需符合我国而不是要符合国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三个假定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收入分配理论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体系框架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而对经济学假定的重新思考与探索,又使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宏观和微观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经济学假定与我国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

(6)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时,人的私欲横流,经济人假定是很贴切的;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从原始资本积累到垄断资本的跨越后,经济人的自利性就被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企业组织结构特点所弱化。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人们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使信息传递更加畅通,经济思考与决策也更加缜密,人性悄悄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时经济人所体现出来的单向自利性更多地被双向或多向利益权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业在这个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工业富豪们在创业和发展阶段,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压低工人工资等手段,使资本收益最大化,劳动收益最小化,赚取了巨额利润。

G. 《西方经济学》课程讲什么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重点根据教育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收入决定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经管类学生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H. 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一种产品的资源越多,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越少。人们必须选择生产一种产品需要多少资源,以及生产其他产品需要多少资源。

2、怎样生产,在决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以及如何生产手段来生产产品和服务。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可以相互替代。同一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劳动密集型方法、资源密集型方法和技术密集型方法)。


3、为谁生产。也就是说,我向谁分发产品。这对于需要它们的消费者来说是很自然的。在经济学中,用于生产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应该通过上述决策来实现。

(8)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在这三个问题中,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技术资源和其他制约因素决定如何生产,价格决定谁生产。“谁生产”是指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分配给社会上的各个群体和个人。谁将享受经济活动的成果?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分配?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分配产品,根据什么原则,分配产品的机制,如何把握分配数量的限制等。

把经济学的基础看作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发展。 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存在着大量没有明确标明的种种隐含假设,而这些假设几乎全都是远离现实的。这就构成了批判的依据。正是出于对范畴批判和范畴生产工作统一性的坚持,其对物象逻辑形成了内部批判。

I. 【西方经济学】伯兰特理论是什么

一、 伯兰特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兰特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
伯兰特模型的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

二、前提假定:
伯兰特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即P1=P2=C

三、伯兰特模型的推导和分析

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如图. 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当价格降到P1=P2=C时,达到均衡,即伯兰特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四、伯兰特悖论
根据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 根据伯兰特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
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

五、局限性
伯兰特模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它的前提假定有关。从模型的假定看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①假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它就无法供应整个市场,价格也不会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②假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相同,就可以避免直接的价格竞争。

六、评价
伯川德模型假设价格为策略性变量而更为现实,但是它所推导出的结果却过于极端;但由于与现实不甚相符而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这是我们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伯川德悖论的主要原因。因此,学者们在研究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时,更多的是采用古诺模型,即用产量作为企业竞争的决策变量。

嗯嗯 伯兰特理论大致就是以上这些

阅读全文

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