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Joan Robinson( 琼·罗宾逊夫人)英国女经济学家是否说过:经济学节约了爱。
当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风趣地说“经济学节约了爱时”,我想她指向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但隐含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清晰的,即以效率为最高、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而在社会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自由竞争是达到最高效率的保障,因此,主流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崇尚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样,对效率的无限推崇使得主流经济学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忽视了公平。在大众看来,主流经济学提倡一种嫌贫爱富的逻辑,似乎总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
② 垄断竞争的概念
垄断竞争的定义:是指有许多厂商在市场上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企业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并出售相近但不同质商品的市场现象。
特点
垄断竞争是在旧经济中常见的一个特征,同时这一特征在新经济(又称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垄断竞争是经济学中比较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
进行垄断性竞争的企业在短期是零利润或低额利润,而在长期则是暴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垄断性竞争虽然一直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市场与竞争的话题,但是越来越被宏观经济学家所运用,特别是在1970年代以后注重微观基础的建模风潮下。
条件
垄断竞争的市场的条件有以下三点:
第一,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例如,牛肉面和鸡丝面。这里的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上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两家饭店出售的同一菜肴(以清蒸鱼为例)在实质上没有差别,但是消费者心理上确认为一家饭店的清蒸鱼比另一家的鲜美,此时存在着虚构的差别。
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差别,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价格都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之间相互又是非常相似的替代品,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其他大量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报复措施的影响。例如,盒饭,理发行业。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很普遍的,如修理,糖果零售业等。
在垄断竞争的生产集团中,各厂商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厂商们互相之间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未必相同。但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型中,西方学者总是假定生产集团内所有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曲线,并以代表性厂商进行分析。这一假定能使分析简化,而又不影响结论的实质。
差别
与完全竞争的差别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的概念,为指排斥、限制完全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它与不正当竞争同属于竞争法的调整范围,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差别:不正当竞争并不限制、排斥完全竞争,它是在承认并准许其他竞争对手参与完全竞争的前提下,采用了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从事经营活动;而垄断的本质则是从根本上排斥、限制完全竞争的,与完全竞争不存在相容之处。
与企业竞争的差别
垄断竞争与企业的垄断竞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制度垄断竞争是外生的,而企业垄断竞争是内生的,也有外生的,甚至有些企业垄断竞争就是源于制度垄断竞争。竞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预期制度的潜在收益,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制度的差异性
制度垄断竞争的特点就是具有垄断权利的地区(简称垄断地区)与没有垄断权利地区之间(简称非垄断地区)在制度安排上的差异。
1、制度供给数量上的差异性
垄断地区与非垄断地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垄断地区可供给选择或者可供安排的制度数量远远大于非垄断地区。
2、制度供给层次上的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制度只允许垄断地区创新,非垄断地区不能染指。二是有许多有制度需求的预期制度只允许垄断地区优先安排,不允许非垄断地区安排,也不允许跟进。
3、制度供给权利的差异性
垄断地区不仅在制度供给数量和层次的选择上有较大的权利,而且还具有非垄断地区所不具有的制度创新、制度探索、制度设计和制度收益的分配上的各种权利。
4、制度供给成本上的差异性
垄断地区由于可以自主的设计和安排自己所需求的各项制度,只有制度设计和安排成本,失败了可以得到中央政府的补偿或者其他的减免。而非垄断地区除了要承担本身就具有制度设计、实施成本外,还要承担制度创新的各种政治、经济风险,如果制度创新失败,不仅要承担经济失败成本,而且还要承担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5、制度供给收益上的差异性
在同等的制度安排下,垄断地区因是国家允许创新地区,其制度收益基本上归本地区所有。而非垄断地区因为没有国家的允许,地区没有制度收益的分配权。因此不能完全得到制度安排的收益,但是必须承担制度可能失败的风险和成本。可见在垄断地区和非垄断地区,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是不相同的。
6、制度供给政绩上的差异性
制度垄断地区和非垄断地区中央的要求不同,在垄断地区是国家授权制度创新的地区,制度创新失败与否都是成绩,而制度非垄断地区国家没有制度创新的预期,如果该类地区制度创新成功,不是一件坏事,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一旦失败了必然是一件坏事,可能影响该地区或者领导人在上级中的看法。
制度垄断竞争与地区制度试点的区别:制度垄断竞争是一种垄断的长期状态,即部分地区具有垄断制度安排的权利是长期性的,不是短期的,只有在这种长期预期下,制度的竞争才是垄断的制度竞争。而地区制度试点是一种短期性的制度安排优先权利,但是因为时间较短,所以还不能形成垄断制度竞争,如果地区制度试点长期化则就变成了垄断制度安排。所以地区制度试点本身不是制度垄断竞争,但是地区制度试点也是垄断制度竞争的形成原因。
原因
关键因素
不同的产业在市场结构中最关键性的因素有:
1.卖主的集中程度有小经营者竞争、寡头垄断、独家垄断三种。
2.产品差异,买主由于广告、商标等影响对某些产品的爱恶程度也能影响市场结构。
3.新卖主进入该产业的难易,按其程度,分为封锁进入、阻碍进入和容易进入三类。
小经营者竞争分纯粹竞争和垄断竞争两种。在纯粹竞争中,大量的小卖主向同一市场供应同类产品,其中无一人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必须接受由所有卖主提供产品的总供给量和所有买主对产品的总需求量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各个卖主都趋向于按现时市场价格将其产品调整到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那种数量,而不至发生市场价格的变动,但所有卖主如此调整的结果,使得总供给量发生变化,因而市场价格随之上升或下降。这种过程直到进行到所有卖主愿意生产的总数量等于所有买主愿意购买的总数量,而达到暂时的均衡价格。小经营者供应不同类的产品,即存在产品差异时,则发生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一般是垄断趋势和竞争趋势联合起作用。最简单的形式是:卖主不多,各个卖主都供应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以致其政策有任何变化都将影响所有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并引起其反应。
产生原因
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
中国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产生了经济特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使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来带动其它地方、产业的发展。因为要使一个地方飞速发展比使全国同步同时发展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这只要从制度上进行倾斜就能够办到。正因为中国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较优惠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行为只能给少数地方、少数产业或者少数人。
制度试点的持续化
在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下,制度安排是先试点,后推广。但是如果在试点的时间上如果把握不好,使试点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持续化,从而与其他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制度优势,就会形成制度垄断竞争。
特定地区的特定权利
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经济特区,1990年以来的所谓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县级开发区,等等。这些地区可以享受其他地区不能享受的制度安排权,这也是形成制度垄断竞争的重要原因。
如中国收回香港、澳门,使得香港和澳门在制度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其实这种制度的选择权利,就是该类地区在某些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垄断权利。
措施
对制度垄断竞争应采取的措施
(一)营造制度公平竞争的环境 公平竞争的环境
1、非均衡发展战略要适度,制度供给权利要平等。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形式,但是认为非均衡发展要适度,要保持地区之间的适当空间发展梯度差,使之既不至于出现过度不均衡,也不至于过分均衡,也就是说非均衡战略所取得的地区收益要大于因地区之间差距而影响发展的各种成本。具体来讲,一是非均衡的形成最好不要通过强制性制度来形成,也就是讲在全国性制度安排上应平等,差距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政策上,否则这是一种地区制度歧视。二是非均衡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以内,否则会影响整体的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中央在制度环境上要一视同仁,地方政府可以在区域制度创新上大显身手。
2、制度试点要短期化,并且要具有开放性。一是试点地区的选择上,要进行公开的合理竞争,不能总是给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地区,否则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二是试点的时期不能太长,以基本了解执行制度运行情况为限。三是制度试点要具有跟进性,即对于有条件出台新制度,而又不是试点地区,不能强行压制,而应允许其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允许制度合理竞争。
3、允许合理的地区制度竞争。制度竞争有利于优化制度结构,缩小制度供给和需求缺口,并且为中央制度供给提供经验和知识积累。因此,应该鼓励适当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竞争,但是竞争必须平等、有秩、开放、统一(即不违背中央制度供给的总体原则)。
垄断竞争市场模式的提出: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前,经济学上主要只有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市场模式。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这两种市场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分析任何一种案例。
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斯拉法首先指出了这两种模型的局限性、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同时提出了第三种市场模式,罗宾逊称之为“不完全竞争”,张伯伦称之为“垄断竞争”,一般采用后者的表述方式。
③ 琼·罗宾逊的琼·罗宾逊对经济学的贡献
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经济学界。30年代初,由回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答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从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由于她提出了很多比较激进的政治和经济观点,在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
④ 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⑤ 琼·罗宾逊的未获诺贝尔奖的遗憾
罗宾逊夫人本来应该有三次理论上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创立垄断竞争理论,(2)发展补充完善凯恩斯理论,(3)创立新资本积累理论。而当年把持诺贝尔委员会的林德贝克等人反对罗宾逊夫人的左倾和社会主义,一直不将奖项颁给罗宾逊夫人。
1983年当罗宾逊夫人去世时,就连她学术上的对手萨缪尔森写的悼念文章中还为她鸣不平。自此,在对罗宾逊夫人的追忆中,除了她天才的思辨、卓越的成绩、犀利的文风以及坚韧的性格之外,还多了两个前无古人的特征:一、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二、她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中应该获得而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1975年10月的一天清晨,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霾潮湿,人们还聚在酒馆里企盼着,那种热切的气氛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仿佛没有经过昼夜交替似的,要知道,他们已在此等候了整整一夜!所有的人都情绪高涨,热烈地交换着意见,以致于连酒馆的侍者在内,都不约而同地抱着同一个信念: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非我们英国的罗宾逊夫人(J.Robinson)莫属。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的猜测也主导着经济学界,而全球经济学界几乎唯美国是瞻。尽管这位女士在1960年代曾代表英国的剑桥与美国剑桥(中译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的萨缪尔森(P.Samuelson)展开了一场关于资本理论的大论战,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不幸罗宾逊夫人处于下风。而此时,就算是对她最苛刻的批评家也在打赌,断定罗宾逊夫人一定会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197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妇女年”。 v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似乎已经确定无疑,大家彷佛已代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做出了决定,只等公布了。当时,精明的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提前刊出一篇罗宾逊夫人的传记,旨在阐明美国经济学界对她学术成就的评价,以及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经济学家的独特魅力,并坚称这位女性的名字将会“出现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每一张选票上”。然而,造化弄人,来自瑞典的消息出奇的冷漠与宁静,获奖者竟是一个叫康托罗维奇的俄罗斯男人和另一个叫库普曼斯的荷裔美国男人!那些彻夜等待结果的仰慕者和学生伤心泣下,顿时,曾经人声鼎沸的酒馆成了迷恋者的伤心之地…… 事情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在此期间,关于这件公案的是是非非一直是经济学人议论的话题,它成为世人诟病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不公正的一个主要论据,他们认为:一、至今没有一个女经济学家获奖,而罗宾逊夫人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经济学家,不授奖给她,证明评委有性别歧视;二、罗宾逊夫人并非主流经济学家,没有给罗宾逊夫人和加尔布雷思这样影响甚大的具有左翼色彩的经济学家授奖,证明评委有政治歧视。
⑥ 对琼.罗宾逊夫人的《论马克思经济学》的序言的一段话的翻译
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重复的资本,并在
我刚才提到一个特别通道我一般
有些任意选择之间的一个数字
作出同样的观点。提及的目的是作为一个
计的诚意,而不是为指导,读
资本。
⑦ 琼·罗宾逊的关于著作《现代经济学导论》
《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是琼·罗宾逊同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合写的,分为三卷。第一卷环绕财富、价格、货币、社会正义和有效需求等问题,扼要论述了从十八世纪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学说。作者强调指出,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经济学说的发展,经济学说是为一特定阶层服务的:“重商主义者是海外贸易商的拥护者;重农主义者卫护地主的利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则相信资本家(他们赚取利润,为的是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马克思把他们的论点倒转来为工人辩护。现在,马歇尔站出来充当食利者的战士……”(第50页)。第二卷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农业生产模型,接着提出一个工业生产模型,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技术变革的影响;然后着重说明利润和分配问题;最后四章涉及金融、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社会主义计划。第三卷探讨了当前世界的一些经济问题,包括就业、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农业和计划问题,以及第三世界的土地改革、就业不足、资金、技术和人口等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推翻“新古典学派”以边际生产率为依据的分配论。萨缪尔森根据这种分配论指出,随着资本量的增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断减低,于是利润率将逐渐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将逐渐提高。在本书中,琼·罗宾逊指出,“资本”是不能测度的量值,因而资本边际生产率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用边际生产率来说明工资率和利润率的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她采用彼罗·斯拉法所著《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的论证方法,推论出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决定利润,而不是相反的情形。如果资本家的消费倾向不变,那么“整个经济的利润水平——产量与就业水平——决定于投资水平”(第137页)。较高的投资率必然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将朝着不利于工人的方向发生变动。她主张国家采取措施,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因此她在美英各国博得了“凯恩斯左派”的称号。
这本书是一本现代经济学教材,对一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是一本可供学习经济学和研究当代经济问题时参考的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⑧ 琼·罗宾逊的主要著作
《不完全竞来争经济学》自(1933年)
《就业理论引论》(1937年)
《就业理论文集》(1937年)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年)
《经济论文集》(四卷,1951—1973年)
《资本积累论》(1956年)
《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年)
《经济哲学》(1962年)
《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年)
《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年)
《经济学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 (1971年)
《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J.L.伊特韦尔合著)
《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年)
《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年)
她的大量著作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⑨ “著名经济学家”凭什么说黄金没有任何价值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 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 ,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论文集》、《经济哲学》、《经济学的异端》、《现代经济学导论》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