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一、具体研究对象不同。
不管是马经还是西经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专
但是具体的研究对象属不同,或者说切入点不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贯彻马经的主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经正是联系生产力来研究该矛盾中的生产关系变迁规律。
三、方法论上的不同。
从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李嘉图悲剧以后到70年代左右的边际革命和《资本论》的问世这段时期里,经济思想领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没有一个亚当·斯密或者后来的凯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个约翰·穆勒,也不过是个折衷主义罢了。
四、利益立场不同。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五、理论形成路径不同。
六、结论不同。
以上谈了几点马经与西经的区别。不管是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和研究框架的确立,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场和目标来确定的。那么,以上种种的不同,最终汇聚到一点,就是马经和西经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结论上的不同。
『贰』 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就是说,马克思经济学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全部,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还有一些属于具体层面上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就是作为分析方法和论述方法的具体形式,包括科学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抽象的方法是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形成所依据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在具体事实或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抽象力发挥作用;叙述方法是一种按照逻辑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作为研究结果的抽象的、一般的范畴,而它的逻辑进程是一个矛盾发展、解决的演进过程。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把思想逻辑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的起点就是思想进程的开始,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实际上,逻辑的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对历史发展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的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早的理论研究采取的是历史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历史归纳法是对经济学知识或理论进行事实归纳加以证实的方法。抽象演绎法是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导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历史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在斯密的《国富论》中是并列存在的,但是,斯密之后,特别是到了李嘉图,为把经济学建成像牛顿物理学一样更加“精确”的科学,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只局限于演绎方法。而且,这成为一种传统贯穿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当然,在历史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那里,有过复活历史归纳法的努力,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倒是抽象演绎法随着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越来越完善的形式,即将理性数学化的倾向。
『叁』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1、首先,马克思主义也是来自西方国家,来自于德国。
2、西方国家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在国外,并没有西方经济学这一说,只有中国这样称呼。
『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的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大理论经济学体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是我国经济理论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伍』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商品之间按相同劳动时间的比例进行交换,就得出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人与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价值是一种与总量相关的理论,表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价格只是具体的成交价,即价值(生产价格)决定价值,价格因供求关系在价格上下波动。(这种均衡关系,是建立在非单一产品模型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均衡上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所表示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来源,即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劳动,用马克思的公式来表示,假设资本家用于雇用工人的工资或劳动力价值是4小时的劳动时间,然后资本家让工人工作8个小时,剩余价值是4小时,即8-4=4。这样的推论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们之间支配被支配的的社会(权力)关系,因而马克思的逻辑中根本找不到西方经济学中具体蛋糕生产中的边际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以劳动为基础的交换转化为以剩余劳动或获取利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正是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价值理论所要得到的结论,或者说是马克思所建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所在,即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把价值归为劳动,价值量归之为劳动时间,由此来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而西方经济学认价格代表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变量,价值是不必要的概念,被实物取代,研究加入了某种生产要素后,产出与个人偏好(效用)的相对关系。
即价格理论的逻辑,是建立在单一产品模型上的逻辑。(如市场均衡,供求均衡,而不是马克思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关系均衡,竞争形式也不同,西经的竞争形式是一种技术为主的竞争,而在马克思的逻辑中,竞争是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积累式竞争。)
『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在于:
①研究对象不同。
《资本论》中指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 而对于西方经济学,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6版)中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它研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结合。
②研究方法不同 。
总的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哲学的方法,而西方经济学主要用的是数学等实证方法。具体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统一,将思维概念运动和其他的形式与客观的经济矛盾运动相统一,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总结。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用的是实证法,只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而回避“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采用大量的数学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使得经济研究更有说服力和证明力。
『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不同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不同
一、具体研究对象不同。
不管是马经还是西经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但是具体的研究对象不同,或者说切入点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存有不同解释,但是一般认为,马经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政策问题。相对来说,马经更侧重对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其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西经更侧重对表层的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按萨缪尔森的规定,西经首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当然,随着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这种具体研究对象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交叉的,西经也会涉及到制度层面的深层分析,马经也会分析经济运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贯彻马经的主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经正是联系生产力来研究该矛盾中的生产关系变迁规律。马经从商品入手,以严格的逻辑得出其理论大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并依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分析了资本的产生;随后,把目光从生产转向流通,剖析了资本的周转、循环和流通过程中本质和规律;最后,老马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转向分配领域,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剥削的本质,并说“资本自从来到世界,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马经那里,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主线,由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构成了其基本分析框架。
在西经体系中,以供求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和主线,供求理论为核心,“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分析。依次提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体系。大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现实要求,脆生了从总体上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也是以总供求理论为核心展开的,卢卡斯革命以后,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成为了主流。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要求,使得微观和宏观分析体系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构成了国际经济学。可见,在以供求理论为核心的西经那里,看不到马经分析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看不到剩余价值,看到的是由供给、需求、效用、成本、收益、边际、均衡等概念构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三、方法论上的不同。
从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李嘉图悲剧以后到70年代左右的边际革命和《资本论》的问世这段时期里,经济思想领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没有一个亚当·斯密或者后来的凯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个约翰·穆勒,也不过是个折衷主义罢了。著名经济学家樊刚称这段时期为经济学的“真空”。可以认为,李嘉图悲剧后经济学的这种分化路径中,一个主要的不同在于研究方法上,或者说,经济学说分别走上了马经和西经的道路,这种分化是以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为前提。这种研究方法的进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和边际分析的数学方法。
从此,依哲学和数学不同的方法论,经济学踏上了两条不同的路,并且越走越远,形成了两个不同体系。当然,时至今日,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也开始走上融合,具体方法上,都遵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现代人也在为马经的数学化不懈努力,西经细想领域中也涌现出像哈耶克这样的哲学大师。
四、利益立场不同。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马经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图证明商品价值进而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的,被资产阶级占有和享用的财富理应归工人阶级所有。西经继承古典主义的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即使出现了大萧条和垄断甚至国家垄断,自由主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出了个凯恩斯,呼吁国家干预,这还是在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坚决捍卫者。
五、理论形成路径不同。
马经基本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合作的结果,《资本论》的真正创作时间,大概从1844年前后马克思研究重点从哲学转入政治经济学开始,到1865年底,结束第三部分草稿写作,1867年第1卷的出版,也就是20年左右的时间,加上60到70年代对第2和第3卷的写作和修订,大概40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论》核心思想的创作时间集中在1850年代到1880年代这30年的时间里。
而西经是西方国家相当多的经济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从1870年边际革命兴起,马歇尔的集成,到1930年代张伯伦等人对微观部分的最终完成,从凯恩斯对宏观体系的开创,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萨缪尔森的综合,再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对自由主义的回归,卢卡斯供给曲线对宏观经济学的革命,前后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正因为这种创作史的路径的不同,西经比马经经历了更大的时空跨度,呈现流派缤纷的特点,并且西经的体系在内在逻辑上不如马经。
六、结论不同。
以上谈了几点马经与西经的区别。不管是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和研究框架的确立,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场和目标来确定的。那么,以上种种的不同,最终汇聚到一点,就是马经和西经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结论上的不同。
马经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要进行革命,推翻重建。至于重建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老马似乎也不太清楚,没有具体安排,只是提了提“科学社会主义”。总之,马经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的结论是,要推翻现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重建一个没有剥削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而西经的结论相反是非革命论的,具体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保守派的自由主义,即自由放任主义,政府不用干预,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自动实现帕累托效率均衡。另一种是改良派的干预主义,即反对自由放任,更反对推翻重建,倡导政府干预的改良措施,认为,只要发挥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的调节作用,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行逆经济风向的干预措施,就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均衡。自由主义西经和干预主义西经在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结论上存在分歧,正是这种分歧,促进了西经思想在20世纪的不断进步。但是,不管是自由主义的西经,还是干预主义的西经,立场上和结论上都是和马经唱对台戏的,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西经。
『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区别
必然的联系。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②分配、交换;
c。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在此方法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揭示出社会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客观规律。相反,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其中:
①生产对分配。
b,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消灭和改造规律、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②分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在与此方法论相对立的唯心史观和唯心主义辩证法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如在西方社会盛行的所谓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等,则绝无这个可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乃至全部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以及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6: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1、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质的.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
a、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
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g
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国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我国经济建设
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要梳理好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关系。我在这里谈一谈我对这三者的一点基本看法: 首先,我觉得要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严格区分开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局限性,这是和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也是无可指责的。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虽然是传承于马克思的经济学,但却有很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开放的经济学、发展中的经济学,是在认识领域上的一门与时俱进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的《通论》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马克思政府干预的观点,正因如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在其面世时,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理论界对其不甚理解,以为是马克思的代言人,从而遭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理论界的猛力批判。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开放性与发展性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其他经济学派所无法比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事实证明:从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科学的。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还存在不足,很多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努力完善。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这也是任何一门经济学和其它科学所要面临的问题;其次,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下去,才能成为更科学的思想体系;再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要克服满目崇洋媚外的心理,在这方面,中国有沉痛的教训,如泛市场化引起的问题:教育市场化、医疗、住房等等。 另外,为了大家能更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我引用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给我们讲的课的内容共大家思考: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某些方面是有显著区别的。下面以对现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为例,对两者做一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