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回品货币关系,从而答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所以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Ⅱ 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 因而就内涵
逻辑回和实践范答式来说, 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 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 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 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 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 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 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 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引自文章“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 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摘要,《江汉论坛》2013.2
参考文献: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Ⅲ 为什么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专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属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Ⅳ 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
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从商品生产方式的整体发展中来,回到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生产关系实体的运动和生产关系实体的构造在认识上统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对象的时空统一的工作规定。
(4)政治经济学劳动二重性ppt扩展阅读: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物质的商品“体”,其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人类劳动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
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社会成员相互交换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的价值。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的权力,并不代表具体财富、自然因素及科技生产力。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人支配人的权力,使用价值表现为具体财富。
Ⅳ 怎样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许光伟,2014年07期,江汉论坛
《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2014年06期,教学与研究
这个学说体系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学科根据,否决了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诞生意蕴,摘要,2013年02期,江汉论坛。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 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 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 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 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 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 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 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 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 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总的来说, 二重性理论与规定底蕴在于揭示大写规定的社会存在, 从而生产关系的发生机理。在这种意蕴上, 能够接纳谢尔盖耶维奇的概括: “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发现, 属于人类天才的最伟大成就, 或许只有它可以和有可能接近弄清物质结构本质的原子核结构的秘密相媲美。马克思对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研究, 为阐明商品生产, 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经济过程和现象的二重性, 提供了一把钥匙。”
Ⅵ 怎样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回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答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Ⅶ 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值和劳动二重性的问题
“自然价值”: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钱箭星 肖巍
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自然价值”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前提上的价值讨论,旨在揭露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奥秘,表达了鲜明的理论立场,这与今天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哲学经济学分析“路径”不同。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避免望文生义和实用主义的误读就十分重要了。
一
先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价值的。
第一,自然有使用价值,但本身并无价值:“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就使一个物可以对人有用而不必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例如,空气、天然草地、处女地等等”(马克思,1983年,第17页)。自然(物)的有用性也就是有使用价值。“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上,第23页),构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是有用(有使用价值),没有用就没有价值;但有用并不一定就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的劳动,没有劳动便无从产生价值。“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瀑布等自然力,也“没有价值,因为它本身中没有任何物化劳动”。(马克思,1975年,第702、729页)
第二,自然和劳动共同创造的是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自然是在劳动产品中扣除了各种有用劳动后还剩下的“物”,它们是某种不依赖人的、天然的东西。人类通过劳动改变物质的形态,但“他在这种单纯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1983年,第19-20页)。这里讲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的产生。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现在谈论的自然价值其实都是自然的使用价值,这两个表述往往被混为一谈,造成了相当的混乱。包括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分歧即在于自然(环境)究竟只有对人来说的使用价值,还是本身就有不依赖于人的价值(即内在价值)。不弄清楚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和“语境”(context),恐怕永远也争不出什么名堂来。
第三,自然虽然没有价值,但特殊的占有关系却可以使之有一个“虚幻的价格形式”。自然力的利用都可以带来超额利润,但是“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马克思,1975年,第728页)。对自然力(譬如土地)的占有形成了一种垄断,利用它所产生的部分利润或超额利润就落到了土地所有者手中。这里土地所有权并不是创造超额利润的原因,而是使这一部分利润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原因。而自然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在它背后隐藏了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不外是资本化的地租”。(马克思,1975年,第729-730页)这就引出了自然的所有权问题:“创造这种权利的,是生产关系”,而不是自然本身。自然并不属于任何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同上,第874-875页)概括地说,由于私有权(所有权)的出现,自然物具有了某种“归属”,才可以“定价”。
马克思所讲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他用“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来说明价值的形成;而人的一般劳动又对象化于“物”(其实是一切可交易的对象)的效用中,体现在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中。而且,“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实现”。“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1983年,第6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页)在一个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里,没有商品,劳动甚至也不表现为价值,自然就更无所谓有没有价值了。但是,私有权关系的出现,使自然成为可占有的对象;而资本主义又把这种关系放大到了极致。
在早期人类社会,自然物是公共的,也不稀缺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自然物不在私有范围内,属于无竞争、不排他的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它们或难以界定具体的产权(所有权),如海洋;或因为丰裕充沛而不稀缺,如空气。但更确切地应称之为准公共物品或拥挤物品(quasi
Ⅷ 马原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Ⅸ 劳动二重性是指什么
定义:来
生产商品的劳动源具有的两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首先由马克思加以论证,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贡献。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社会成员相互交换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的价值。
商品和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权力,说成是物质的使用价值(物质的有用属性)或者使用价值的转化率。
当交换成功,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支配关系就表现为价值(交换价值),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的权力,并不代表具体财富、自然因素及科技生产力。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人支配人的权力,使用价值表现为具体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