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下什么是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目前仍在发展之中。虽然其完整学科体系的基本确立距离现在的时间尚短,但其思想的形成则是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迫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比如战国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就已经提出“重农抑商”的观念,而商鞅,荀子等则更是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的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农业与工商业这两个经济组织集团之间关系的认识。现在产业经济学的各方面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产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产业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主要研究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的学科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主要研究经济数据的工具有计量经济学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软件运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论分析方法、各种力量博弈、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来源是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主要模型来源于自然科学模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根本联系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构建由微观开始、从而中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知识体系和逻辑大厦。试图寻求产业的发展规律性,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实体经济的踏实的学问。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引擎,实体经济则是轮胎。产业发展必然由非均衡趋向均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东部、中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必然东部会有”灾难“,经济危机对东部冲击是最大的。产业经济学是预测性较好的学科。
❷ 产业经济学到底学什么的
产业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版现实经济问题的权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❸ 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有啥区别啊
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的区别在于:
产业经济学是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的研究;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❹ 产业经济学具体研究什么呢
产业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又称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组织学(Instrial
Organization),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我国的学科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那时,产业的概念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学科专业也相应设立了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门类,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1996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产业经济学被列其中,标志着这一国际公认的经济学科正式被官方确认。在本次公布的新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中,在经济学门类下,设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在应用经济学下面又设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共10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中的“产业”不仅仅单指“工业”或“商业”或其他某个行业,而是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调整后的现行学科专业目录规定:产业经济学专业应代替原来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信息经济等专业。这就是说,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是基本上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应用经济学专业。
❺ 什么叫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现在经济学中用来分析实现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作为研究的焦点,所以产业经济学也就成了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为制定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服务的经济理论
个人提示:简单地说,“产业”上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某类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产业的基准。企业的某类特征,这种选择性一般服从于经济分析需要
❻ 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1.3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1、有利内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容立
2、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3、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1.3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二)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产业经济学为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2、产业经济学能够促进产业各方面的合理化
3、产业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
❼ 产业经济学如何理解新经济
摘 要:21世纪初我国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经济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此,应确定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选择适宜的政策,以促进21世纪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发展趋势
一、21世纪初的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转变。从“十五”开始我国将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低到高的转变,在整体素质和效率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1.产业发展己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我国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行业外,已主要不是在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而是要在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增长质量为主。
2.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这是导致我国加工工业过度竞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并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2l世纪初我国将全面迈进小康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加,服务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使之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是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
3.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目前我国产业运行实际来看,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状况已不明显,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当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表现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比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落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在21世纪初,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进入以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阶段。
❽ 产业经济学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哪些
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1)关联效应标准
(2)收入弹性标准
(3)生产率标准——————————————————————————————————————
详细内容:(1)关联效应标准
也称赫希曼基准,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
(2)收入弹性标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 。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映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衡量某产业的需求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有两个指标:即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和规模弹性值。
(3)生产率标准
该准则是从供给角度,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一般地说,重化工业比轻工业技术进步要快,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又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要快。 人们只要对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和技术进步速度进行测定,选择该两项指标值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可。
❾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抄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