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级宏观经济学。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是(调整经济结构)。
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参考。
2. 怎样用西方经济学解释中国供给侧改革
中国政府近期围绕经济发展做出了两项重要决策。一是提出十三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5%以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二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项决策非常好。中国之前把重点放在需求侧,但不管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还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这里面都存在问题。如果把重点放到供给侧,决策者就要精确计算实现6.5%的经济增长需要多少投入,然后就可以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
要想从供给侧分析经济,有两大基础理论体系:
• 索罗经济增长模型:这是西方经济学框架内的基础理论模型,通过资产、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效率来分析供给。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这是中国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过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来分析经济。
就中国目前需求来看,索罗模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供给问题上方法近似,可以合二为一进行讨论。
经济数据显示,供给侧的投入产出权重不同。要想计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多少供给,我们不只要做简单加减,还要考虑加权。既然中国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那我们就要以全球目前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作为标杆来进行分析,看看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经济还需要制定哪些政策。
3.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去认识。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供给侧改革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朝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去改,绝不能如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盲目迷信市场的力量,而应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解决供给侧问题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的。一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决定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核心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特殊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经济增长模式。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实际职能上的企业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国经济在一定阶段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因此,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出发,才能全面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分配、流通和消费方面的改革的辩证关系,也才能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是片面的,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更是错误的,必须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都没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据这两种经济学理论所制定的,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从而也未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决抵制这两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潮的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面具体政策。
4. 根据哲学与经济学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专手,进行供给侧属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5.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需求侧改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这一政策
简单来说,经济增长源泉可以分为供给拉动(如我们常用的索洛模型就是经典供给分析)和需求拉动(比如IS-LM模型就是经典需求分析)。
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供给过剩(表现在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可以简单理解为净出口一直为正数),所以需要拉动需求来平衡供需关系。
拉动需求就要考虑GDP支出法核算,GDP = C+I+G+NX,从我国实际国情来看,消费(C)偏低,投资(I)偏高,NX持续为正数是积久常态。所以就需要通过刺激居民消费来扩大内需。
6. 如何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理解现在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供应学派是“供给侧”经济研究的先声,并在大约10年时间里成为日后有名的“里根经济学”的基础之一。
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7. 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简述中央提出新时期经济发现思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历
这个可以看书方福前主编的《西方经学》,绿色带紫色封皮的,里面讲供给学派讲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