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政治经济学泰斗何人
关于人大的政治经济学好不好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很容易回答。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宋涛老先生就在人大,其他的许多人也都是政治经济学界的权威,所以说,如果想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话人大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究竟在哪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且不说以往的探索,仅仅改革开放以来,就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主题转化,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这个过程,从“行”到“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非常不容易。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才从根本上统一了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萌的起点。二是体制变革,促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决定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一体制转变的艰巨性,不亚于甚至超过了重心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是发展再认识。首先是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然后进一步意识到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发展不能破坏生态,要绸缪子孙后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增添了重要的新思想。四是新常态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探索治国理政规律,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破解经济新常态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大难题。这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下,为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贡献。
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研究对象这个是没有什么印象没有什么影响的是可以的。
㈣ 中国经济学和中国政治经济学,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中国经济学涵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㈤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最新文章阐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品性与理论品格——基于<资本论>的视角》
刊于《经济纵横》2018年第3本期。
摘 要:
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的出发点,在于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版”和21世纪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作体系中“方法论规范”与“理论规范”的辩证结合关系及其一般推进机理,并引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规范的有针对性研究中。
依据《资本论》的工作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具体化在“方法论品性”和“理论品格”层面进行深入精细的研究。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上可以构造为“革命性+本土性+具象性”的品性结构,相应地,具有四种有机推进的理论品格,即“继承发展”品格、“传承和创新”品格、“与时俱进”品格以及“开放生成和兼容并蓄”品格。
这一研究路线支持了以“实践创新、理论开放”为取向的中国理论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建设,进而产生“双重中心、双重体用”的实践化体系共生现象。
《资本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体用并举”将会使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更富有学科底蕴与科学气魄。
关键词:《资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品性;理论品格;政治经济学规范;教科书体系
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形成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系统梳理这些重要理论成果,把这些重要理论成果深入贯彻到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旺盛生命力
马克思在约150年前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是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学科中保持着主流地位。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使命。这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得到人民拥护的经济学。二是它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些理论成果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深入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力地指导着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形成了哪些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全部理论内容是属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可以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事。(2)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3)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4)能够使我们学会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5)用于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㈧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自法国人蒙克莱田于1615年提出“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以来,政治经济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在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曾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即商业资本主义时代,最先出现的是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后来,随着产业资本的逐步发展,为了破除封建特权对于产业资本发展的限制和束缚,出现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只有生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根本来源,商业即贸易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显然,这是一个极富价值和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后来被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下来。
当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暴露无遗。于是,出现了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武器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运动。由于运动是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为依据的,因此,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来说,如何“修正”甚至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成为头等重要的事情。于是,发生了围绕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所展开的大论战。由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这场争论的结果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被庸俗化、被抛弃了。于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入以抛弃劳动价值理论为标志和特征的庸俗经济学时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
也正是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基础上,在英法德等国家兴起的工人阶级武装斗争的客观形势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新哲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判地继承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㈨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纵横》2018.3本期要目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品性与理论品格
——基于《资本论》的视角
摘 要:
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的出发点,在于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版”和21世纪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作体系中“方法论规范”与“理论规范”的辩证结合关系及其一般推进机理,并引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规范的有针对性研究中。
依据《资本论》的工作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具体化在“方法论品性”和“理论品格”层面进行深入精细的研究。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上可以构造为“革命性+本土性+具象性”的品性结构,相应地,具有四种有机推进的理论品格,即“继承发展”品格、“传承和创新”品格、“与时俱进”品格以及“开放生成和兼容并蓄”品格。
这一研究路线支持了以“实践创新、理论开放”为取向的中国理论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建设,进而产生“双重中心、双重体用”的实践化体系共生现象。
《资本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体用并举”将会使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更富有学科底蕴与科学气魄。
关键词:《资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品性;理论品格;政治经济学规范;教科书体系
㈩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答: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思考:1.中国是在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是在走中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经济非常落后起步、逐步加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跨越式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是在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型社会发展道路。差距大,底子薄,人口多,技术落后,文化水平素质低,资金匮乏,国际敌对势力挤压歧视、这就是摆在中国决策者面前的一道经济政治课题。2.世界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间阶段比较长,逐步显现的反反复复的金融危金、经济危机、苦不堪言、不仅损害自己而且波及他人,遗患无尽,不值得提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首先必须解决吃饭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脱贫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改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文化技术落后差距问题、使中国经济发展逐步加快跟进世界发达国家水平。3.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现状实际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解决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改革、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及积极因素、调整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催生、放活多种经济形态的阶段共存,通过改革不断地将经济向良性的方向转移和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内逐步的从点到面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加深。在国际上逐步扩大开放,从少数国家,少数品种,少数领域,少种办法,到多数国家,多数品种,多数领域,多种手段,有选择性的借鉴学习提高。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经验知识智慧人才吸纳,并创新出适宜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动力和产品品质。人类文明的东西人类理应共享,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黄白黑红人。这就是平衡对流共享的基本思考。5.创新。创新是永不枯竭的永恒动力,创新不仅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解决经济发展方向问题,而且还可以加快更新思维理念问题,创新不分领域区域,创新不分国内国外,创新不分行业产业,创新不分先来后到,创新不分空间空域,创新可以跨越超越,创新可以跨界转移,创新可以引领方向,创新可以跨越淘汰更新,创新永恒的主题。6.中国共产党人心胸广阔,视野远大,不仅思考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更思考探索人类共同发展与命运,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机遇与和平。从和平、互通、对流、帮扶、救急、平衡、协调、包容、共享、对话、互设、互通、等等点面入手逐步解决共同发展课题。这就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