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教育经济学的选择题

教育经济学的选择题

发布时间:2021-01-17 08:56:54

❶ 选择题: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

答案应该为B 教育发展要先于经济发展,理由可以用一句宣传语加以说明“再穷不能穷教育”。谢谢!

❷ 求自考教育经济学历年试题和答案

网上基本找不到自考历次考试的答案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自考的主管部门是不公布的;另一方面,有自考很多试题(主要是主观题),其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是开放的,一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自考生用多样的思路解题。其实答案基本都是书上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在批卷中,往往会根据考生的作答情况,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
所以,自考的孩子,还是自己好好看书,自己从书中找吧!

❸ 教育经济学什么科目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探讨与教育相关的经济
问题,包括三大模块,教育成本与收益(含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教育的社会与其
他功能、教育收益—成本分析等内容)、教育财政与规划(含教育公平、择校与入学问题、)
、学生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学校财政及拨款制度,教育问责,教育均等与教育公平,教师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成本与收益,学费、学业贷款和奖助学金,教育与社会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等问题。本课程开设目的有三:第一,了解和学习使用
相关理论(教育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来探索教育问题
的方法;第二,熟悉实证研究的范式和一般特征;第三,引导学生理解并开展原创性研究。

❹ 2017年自考《教育经济学》 可能性大的题

书本你随便看
小抄你随便带
重点随便你画

要是考到了
我算你能干

❺ 教育经济学试题舒尔茨和丹尼森观点的异同

中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东部、中部与西部贾彦东张红星(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610074)内容提要: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每个传递环节并不总是必然协调的.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对全国31个省份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不同区域的教育投入均有所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发展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过程均不协调.关键词: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教育发展、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一、引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对于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均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如果这种由教育投入到经济增长再到进一步投入的关系存在,则我们认为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然而,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教育发展过程的回顾以及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教育体制改革后的教育结构不合理、扩招带来的教育水平的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经济的这种协调发展关系并不总是必然存在的.蔡增正(1999)通过对194个国家三个时间段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相比生产力低;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相同,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陆根尧、朱省娥(2004)等则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偏低等结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模式与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而且并不总是协调的.特别是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由于制度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的并存(林毅夫1989)、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产品供给的特殊性,更导致了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判断目前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如何分析中国地区之间的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关系与问题、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供给和教育发展问题以及寻找不协调发展的可能成因就显的极为重要.二、背景与文献探讨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与人们的认识过程相联系的.根据教育经济学学者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考察,2000多年前,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思想巨人都有相关的论述(蔡增正2003).泰雷克(Tilak1989)认为柏拉图不仅最早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最早涉及教育与一国经济增长关系问题.蔡增正(2003)等认为中国的孔子也有相似的观点,并对此作了简单而有效的综述和总结.不仅如此,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威廉•配第、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卡尔•马克思、马歇尔、费雪等人都曾提出过教育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经济思想(姚益龙2004).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罗(Solow19571960),他使用生产方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时,对除去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提出了技术进步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毫无疑问,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提供贡献的最全面、最详尽、最经典的理论应当是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投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舒尔茨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一方面,以加里•贝克和丹尼森为代表的学者沿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将信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见解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得到一些看似批驳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与人力资本理论殊途同归的结论.国内相关的研究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运用计量模型,从数量上对教育投入或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主要有:蔡增正(1999)利用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考察了教育在1965—1990年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分别对低收入、中等收入和工业化国家的三个样本分别进行了估计.得到了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而具实质性,外溢作用不仅是正的,而且颇为可观;同时也发现,教育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相比生产力低;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的结论.林勇(2003)利用灰色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应注重内部的结构协调等结论;孙彩虹(2003)则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系统方法的灰色关联度来对不同教育水平的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中国省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由落后类向高类逐渐提高的梯度差异的结论.另一方面的讨论则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与分析上.较具代表性的有:陆根尧、朱省娥(2004)运用教育与非教育两部门模型,对教育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与外部作用以及教育部门对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进行了测定.李玲(2004)利用静态指标体系计算了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贡献度;并通过建立动态回归模型进一步证明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然后从教育投资总量、教育投资结构和教育投资效益三方面详细剖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而刘生元、张世晨(2000)以及叶茂林等(2003)等一类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从教育部门的产出的角度,引入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进行测量与分析.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得出,现有的相关研究一般是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方面出发,从理论上或方法上对教育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测量与分析.而且表现出了总体层面分析较多,对结构以及区域差异分析较少;单方面的相关测算为主,而教育经济协调关系的分析不足等特点.基于此,本文我们试图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全国31个省为对象通过对中国的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与教育发展状态的协调相关关系进行一系列的实证检验,以对中国的区域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并对其结构和形成特点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三、研究思路与实证模型1、研究思路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这种协调的相关关系通常表现为三个环节上协调相关.首先是从经济的发展到教育投入的增加,这是一个政府行为的过程,反映了国家在教育经济之间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导致的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过程反映了投入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教育体系自身的协调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由教育水平的量上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一过程则不仅是教育体系培养人才能力与效率的体现,亦是一国教育体系人力资本转化能力的反映.这种协调的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如下图1.在中国,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主要是由政府进行供给的.政府不仅通过财政支持以拨款的形式建立各种学校、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税收等协调机制促进个人对教育支付规模的扩大.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教育投入总量上的变化,同时也含有政府教育投入方式上的转变与调整.对于教育部门而言,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不同层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协调等影响教育部门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因此,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中国目前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同环节的协调性进行实证检验就显的十分必要.基于以上对协调关系的认识和分析,我们将对中国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有待验证的基本命题:1、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投入的增加;1、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改善;3、教育水平的改善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着以上三个命题进行实证检验.2、实证模型的选择对于以上命题的检验,我们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待估计的关系方程:(1)(2)(3)我们采用一个动态模型来描述这种相关关系.当期的教育投入规模受到当期的经济增长水平与上期的教育投入规模的影响;当期的教育发展水平受到党旗缺的教育投入与以前的教育水平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到当期的教育水平的影响与以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为第个省份的教育投入规模,为教育发展水平,第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若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较为显著,则每个方程的β系数值应该显著异于0.四、数据及变量的度量本文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把全国划分为31个省(市)地区.并且按照国家中、东、西部划分标准将省份划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类(见下表1):表1:区域划分区域省份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内蒙古、广西、云南时间上,选取了1996-2003年度的相关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将重庆与四川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加总处理.这是因为统一口径核算的教育投入相关指标的时间长度为1996-2003年度,重庆的独立数据1997年后才开始公布,为了尽量增加样本容量,我们对1996年的四川、重庆进行了相关的合并.1、对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遵循综合性、可比性、操作性等原则以及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的效果等方面选择了如下19项指标组成教育水平衡量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加权综合的方法分别得到中国各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基础教育水平、职业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等指标.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各地小学学生数、各地普通中学学生数、各地中专学生数、各地职业中学学生数、各地大学学生数、各地小学教师数、各地普通中学教师数、各地中专教师数、各地区职业中学教师数占该地总人口比重、各地大学教师数、各地区小学学校数、各地区普通中学学校数、各地区职业中学学校数、各地区大学学校数、各地非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数、各地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各地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各地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数、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在这里,我们选择的指标均为某一时期的总量指标,在进行主成分处理之前,我们分别计算以上指标的变化率以反映该时间内教育发展变化的状态.2、对教育投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对于教育的投入,本文选择了各地区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额(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的衡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由于我们考虑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与教育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因此我们选择了地区GDP、固定资产总额、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总产值同样利用主成分加权的方式进行综合.3、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由于本文利用的是面板数据(PanelData),因此,在指标的主成分处理过程中我们分别对不同地区近3年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主成分,并按其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取三年平均权重为最终权重,得到每个区域的不同年份的教育发展水平指标.对人均教育投入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将GDP指标等经济发展指标主成分加权平均,分别得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指标、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等各项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4年相关各期整理所得.五、实证分析接下来,利用不同地区的数据分别对方程(1)、(2)和(3)进行估计并对参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由于我们选择了动态的滞后变量,所以在模型上并未考虑到时间维度上的异质性.在估计方法上,我们在两种假设下采用了两种估计方法.第一种是固定效应,在无异方差的条件下我们选择了LSDV来对参数进行估计;另一种是随机效应,应用GLS进行估计,最后通过Hausman检验来检验这两种假设,以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由于是三个地区的三个方程的两种效应的估计,涉及的方程估计与检验结果较多,所以我们仅以西部地区为例,其它地区的情况我们将直接给出相关结果.1、西部地区:经过Hausman检验方程(1)为固定效应模型,其具体结果如下:T值(1.668)(0.121)=0.7051经过Hausman检验方程(2)为随机效应模型,其具体结果如下:T值(8.44)(5.12)=0.81命题3方程为固定效应模型:T值(1.51)(1.2)(18.68)=0.93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西部地区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并不理想.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方程中参数的估计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并不明显,其中无论是包括小学与中学在内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显著.但其教育投入与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而且教育总体水平的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累积效果,这一点与教育产业的发展是相符的.因此,西部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教育产业的培养效率与人才转化的有效性较低等弊端.2、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如下表:从中部地区FE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经济增长到教育投入的增加与从教育投资的增大到教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均显示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其中的滞后效应亦较为明显.而从方程(3)的估计来看,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并不清晰.其中基础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明显,但绝对值较小.因此,中部地区的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并不协调,存在着教育效率偏低的可能.地区相关关系方程结论中部=0.96T值(3.19)(9.35)(固定效应)相关=0.86T值(5.09)(10.85)(固定效应)相关=0.93T值(1.65)(-1.95)(4.08)(7.34)(固定效应)较弱3、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如下表:地区相关关系方程结论东部=0.98T值(4.17)(13.4)(固定效应)相关=0.90T值(1.31)(22.1)(固定效应)弱=0.97T值(3.15)(0.55)(4.74)(14.75)(固定效应)相关东部地区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各个省份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著.然而教育发展水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并不矛盾.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加速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学主体的放开与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来源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但其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正面作用明显,而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较弱.六、若干结论本文关心的问题是中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关系的区域特点,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并不协调,具体而言:第一、从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在东、中、西部的情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地区层面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以及教育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强,说明政府的相关教育投入以及不同的教育投入策略的不合理以及教育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能力较弱;中部地区则不仅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而且其教育投入向教育资源的转化能力强于西部,但教育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依然不强;与此相对,东部地区尽管教育投入到教育水平提高之间的转化能力较弱,但较之中西部地区而言,其总体的相互协调关系已经得到明显提高.第二、从总体的横向来看,无论那个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都相对较强,说明政府对于教育产品的供给行为是有利和适当的;教育投入对教育水平变动的影响则是中部强,东西部均较弱;但是对于教育向经济转化能力而言,从西部到东部体现出了逐渐增强的趋势.这告诉我们,教育与经济作用的不同环节,不同地区的发展进度不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完全来自于投入的差异,教育投入的实现以及教育向经济生产能力的转化方面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相同,但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较弱的地位.第三、从时间的方向上看,上述不同地区的相关关系的特点随着时间的延续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增大的迹象.这说明我们对教育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看法还不够全面,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只重投入不重管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存在,及时的判断在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情况对于经济发展与教育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实证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其一、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合理均会导致整个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从作用机制入手,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相关政策.其二、从实证分析中我们得出,如何有效的将现有的教育投入合理的利用,增强投入向提高教育水平的转换是解决目前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向生产能力的转换是我们在西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❻ 北外网络教育经济学基础一道题目

1)•人力复资源(劳动供给、教育、制纪律、鼓励)•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2)•要素驱动指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创新驱动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要素驱动”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❼ 谁帮我找一份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经济学考研试题

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74 科目名称:西方经济学
一 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 帕累托最优2 道义劝告3 自然失业率 4 风险厌恶 5科斯定律
二 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三位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理论而获奖
A 实验经济B 理性预期C 行为经济D 机制设计
2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A 边际成本B 平均成本C 市场价格D 边际收益
3 与边际储蓄倾向提高相对应的情况是()
A可支配收入水平减少B 边际消费倾向下降C边际需求倾向上升D 平均储蓄倾向下降
4 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平行于数量轴的曲线D 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
5 菲利普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同时上升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同时下降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下降D失业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变动无关
6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
A固定不变B经常变动C 1 D 0
7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A为生产同等产量的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为生产同等产量的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
C不管投入各种生产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不相等
D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是不同的
8在下列那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9 当利率很低时,购买债券的风险()
A很小B很大C可能大也可能小D不变
10 下列哪一项不是完全竞争的假定()
A 市场上无数个买者和卖者B所有的消费者掌握着完全的信息C所有厂商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是同质的D厂商都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11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被记入()
A贸易收支B经常项目C资本项目D官方储备
12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于()
A黄金输送点B 铸币平价C金平价D汇价
13 欧洲货币市场是()
A经营欧洲货币单位的国家金融市场B经营欧洲国家货币的国际金融市场C欧洲国家国际金融市场的总称D经营境外货币的国际金融市场
14 当一国经济出现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赤字时,为了内外经济的平衡,根据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
A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C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15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是影响短期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A通货膨胀B利息率C财政货币政策D中央银行干预
三 判断说明题(20分,每题4分)
1 MC交于AC的最高点和AVC的最高点
2 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3 根据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论”,汇率之所以在受到货币冲击后会做出过度反应,是因为商品市场的调整快于金融市场的调整。
4 抵补套利和投机是外汇市场常见的业务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四 简述题(44分,共8小题)
1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2 流动偏好陷阱的内容
3 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
4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5 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
6 从国际收支说来看,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些?
7 如何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本质内涵及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8 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下的贸易与社会福利的基本关系
五 论述题(28分,共2小题)
1 交换的,生产的,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2 结合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观点,论述我国贸易发展方式战略升级的路径。
六 计算题(18分,每题6分)
1 一厂商使用资本K和劳动L生产X产品,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短期生产函数是:X=-L3+24L2+240L,计算该厂商在生产的第ⅠⅡⅢ阶段上的L的数值?
2 设消费函数方程为:C=120+0.75y,y是收入,C是消费,但消费水平达到1120时,收入应为多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乘数各为多少?
3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2
,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3%,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2)黄金分割率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❽ 教育经济学考研考什么

教育经济学考研考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1、101思想政治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201英语:也叫英语一。学术类型的专业考英语一。

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8)教育经济学的选择题扩展阅读: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有:(1) 教育的“生产性”;(2) 教育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3) 教育投资在各类教育内部结构中的合理分配;(4)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❾ 经济学几道选择题

14. 选择D 理由是 需求规律。 可以参考经济学第一章里面的内容 D和S曲线相交和变动的原因。
15.选择D 这个可以根据供给和需求弹性 你画出一个草图就可以解决了
16.选择B 这个是价格管制那一章节的内容
17.选择D 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
18.选择C 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19.选择B 参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并画图即可看到答案
20.答案D 这个在生产那一章节有的。一般计算只说两个 资本和劳动力 实际有四个
21.答案选C 需求线画出来就可以看到。
我觉得你压根儿没认真学习经济学,这些都是基础呀。不好好学习,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你知道答案了又如何。还是不知道为何这么解答。
珍重,朋友。学习还是要认真学习的。

阅读全文

与教育经济学的选择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