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的人认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多越好。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流通中的货币量即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①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③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少,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引起商品交换不畅,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长远利益;反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则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 / 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之,过多、过少都会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B. 经济学乖论主要观点有哪些
经济学乖论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观察经济现象,推出了“不等价原理”、 “意识价值”概念、论述了“货币的二重性”等主要观点。
(1)不等价原理。传统经济学建立在“等价交换”原则基上,而乖论则在“不等价原理”中告诉人们:“所有交易都是在交易双方主观认可交易公平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不等价交换”。“公平性是指交易是在没有外力干扰下自主认定交易是等价交换”。
(2)意识价值。乖论建立了双价值体系:在经济中存在着两个价值体系,即劳动价值体系和意识价值体系。双价值体系下的商品价格形成是成本加意识价值。有价格继承性的商品价格形成受供求关系约束。无价格继承性的商品价格受市场容忍度约束。所以它可以获得暴利。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商品价格,可以添加很高的意识价值形成高价时尚潮流商品。 潮流一过,价格下降的部分是意识价值。双价值体系一直贯穿了乖论的整个理论体系。
(3)货币的二重性。乖论认为在经济中货币相对稳定地在“货币生产域”、“货币消费域、“货币资产域”” 内运动。价值货币是初次出售物质商品所得货币。意识价值货币增量由商品利润、资本利息和资产涨价三个供应源供应。
C. 蒙代尔等经济学家们关于 怎样的国家适合组建货币联盟 的观点是什么
1、这实际上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或者叫做最适度通货区理论。这个内容非常复杂和繁多。这个理内论主要是关容于通货区的认定,范围,成立的条件以及加入通货区的成本和收益等内容的研究。
2、最适度通货区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6种:
(1)蒙代尔(1961)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为标准;
(2)麦金农(1963)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为标准(衡量指标是贸易商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重);
(3)凯南(1969)产品的多样性程度标准;
(4)伊格拉姆(1973)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标准
(5)托尔,唯莱特(1970)政策一体化标准;
(6)哈勃勒,弗莱明(1970)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标准
具体的分析可以参见国际经济学或国际金融学的教材。
D. 比较费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者的货币需求观点怎样理解这些观点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构造了新的货币需求函数。他的货币理论成为今天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这样评价:“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在经济学家中无人出其右。”
笔者认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有几个特点:
1、 引入了消费理论分析中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持久收入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 将货币也视为一种资产,与其他形式的资产报酬率统一衡量来考虑货币需求问题;
3、 引进了价格水平及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得到实际货币需求,以使其理论与剑桥方程式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很大程度上其变化仅仅受持久收入变动的支配。如果想正确分析和预测人们的消费行为与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一定要严格区分两种收入:持久性收入与一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它其实是每个人家庭或者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
长期来看,平均收入水平比较稳定,消费支出习惯也就相对稳定,不会因为偶然的一时性收入的增加而改变消费习惯,从而货币需求量相对稳定。为维持经济稳定,就要实行货币增长率保持不变的稳定货币政策,认为货币当局根据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的最好选择。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是一种资产,是保持财富的一种形式。他指出,实际货币需求由总财富与各种不同形式财富的报酬来决定,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因素:一是持久收入(总财富),二是各种财富的比例与其报酬率,三是财富所有者兴趣与偏好。
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指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在就业困难时,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较大,所需持有的货币也较多。个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决定于总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弗里德曼的解释是:非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所以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比重越大,则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越大。
E. 约翰凯恩斯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观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少年时代就读于伊顿公学。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1905年获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留校期间向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底参加文官考试,被分配到财政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经马歇尔的推荐,返回剑桥大学并讲授金融学。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的论文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资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印度的通货与财政》,考察金汇兑本位制的职能,主张把印度的货币紧密地同英国的货币联系在一起。由于此书的影响,使他于1913—1914年期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政的委员,并于1915—1919年调任财政部担任顾问。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会后,他写成了《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一书,强烈反对向战败国的德国索取过多的赔款,认为让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此书使他一举成名,成为一位国际社会上颇有影响的政治经济问题评论家。此后,他一方面执教和著书立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1941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积极参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凯恩斯未曾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正规训练,直到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他才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结构,第一次以系统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说。他提出了总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均衡、不确定性、流动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论概念,着重于对经济总量的分析,用以说明经济危机、长期萧条和失业的现象,并且,进而一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传统,提出了一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均被视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划时代的贡献,并被后人誉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而同时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增加就业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产,但当时经济不景气,企业不愿增加生产,也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于是,凯恩斯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扩大总需求,以刺激总供给,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则。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这一点之所以“有效”,因为它代表着符合企业主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就业水平。具体地,以N代表雇佣的工人数量(就业量),以Z表示产出量的供给价格,则企业的总供给函数为Z=Φ(N),意味着雇佣N名工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产品销售额与就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地,以D表示企业主的销售额,则总需求函数为D=f(N),意指预期人们为购买相应数量的产品愿原意付出的总支出与就业量的函数关系。简言之,对企业主来说,Z=Φ(N)是预期至少能收回成本并获得正常利润的最低总收益,D=f(N)是预期市场上对相应产量的总需求,两者同为雇佣量的函数,因此,两者一致时,就决定了实际就业量。只要D>Z,企业主就会设法扩大生产,就业量随之增加,直到D=Z。这种使经济达到均衡的社会总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说,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那么有效需求决定于什么呢?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效需求一般总不足,或者说,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总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原因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但出于“预防不测事件”、“养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观原因的考虑,人们往往会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结果消费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一,从而导致经济体系中消费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资需求不断扩大,以弥补边际消费递减所留下的缺口,否则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其二是投资诱导问题。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为什么昵?凯恩斯是这样解释的:“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进行投资,否则,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资本家便不会进行投资,而宁可把资本存放在银行里,以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即新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预期的利润率。凯恩斯认为在技术装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会趋于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会递减呢?凯恩斯认为,当资本家对工厂设备进行新的投资时,他不仅要考虑现有设备的数量,而且还要对将来各个时期的竞争情况、有效需求和政治情况等影响收益的因素,作长期的预测;由于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测缺乏信心,所以他们所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稳定。因此,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一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社会对私人投资的诱惑力愈来愈小,从而使资本家阶级不愿意对社会进行投资,结果出现了社会投资不足的现象。另外,再从利息率方面来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的供求取决于货币的数量,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的心理状态。所谓流动偏好,就是指人们对现金的偏好。人们手中如果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就可以满足支付各种开支的需要,应付任何意外支出和进行市场投机活动。所以利息率取决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他认为,如果货币的需求不变,货币的供给增加,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的供给不变,利息率就会上升。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引起投资不足,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基于上述观点,凯恩斯认为,单凭资本主义的自动调节是不能医治资本主义的失业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他说:“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扩大,这从19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惟一切实方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因此,凯恩斯指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按凯恩斯的说法,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方法来改变国民收入的水平,有两条途径,即改变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实施货币政策的立足点在于国家可控制货币数量,而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大小可以影响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决定投资量的多寡。当消费水平不变时,投资量的多寡又决定国民收入的水平。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就能够被稳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长期的失业,也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
作为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凯恩斯学说,其根本点在于为资产阶级而服务,因此,他的学说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均衡说明有效需求,而这两者都是资本家心理预期的东西,前者包括资本家预期的利润,后者是资本家预期的购买价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过是资本家这两种预期之间的均衡。这就在原来的庸俗力量上更加进了唯心主义的因素。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说危机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完全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正如马克思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除此之外,在他的学说中还存在着不少阐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观点。但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创立了以决定国民经济的根本因素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简单,能够控制,可以形成经验公式,并与经济政策问题直接相结合,从而促使关于政府作用的正统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在实践中,凯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宏观经济政策。
F. 以经济学观点分析一国货币升值对本国进出口贸易
当一国货币升值时,意味着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本国企业用本币生产产品,出口到国外赚的是外币,如果本币升值,则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大,收益减少,从而导致出口划不来,导致出口贸易减少。
G. 在货币职能上,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观点有何不同
马克思认为货币具备购买力,而其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不具备购买力的,只是收入的一种货币的表现形式,真正具备购买力的是收入。
我也只是猜测而已,不能保证是正确答案。
H. 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学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
(1)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其危害表现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2)观点一:比较认同货币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的观点。通货膨胀是因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货币主义从货币供给角度寻找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供给超过经济规模的实际需要,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认识是比较正确的。或观点二:比较认同新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的观点。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社会需要旺盛,如果供给跟不上,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所以认为需求拉动通胀通货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对通货膨胀认识的角度不同、方法各异导致其认识存在差异。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因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对其认识必然会存在差异。 |
I. 亚当·斯密的理论观点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
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一、《道德情操论》(1759)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折叠
J. 中国现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支持哪种西方经济学派的观点
不支持,虽然中国的经济学家,非常崇尚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但中国人是搞计划市场经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靠3大智囊团的作用
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学识,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