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观经济学应该怎么学,怎么才能学得明白透彻
关于教材的选择:
对于初学者而言,现在最流行的当然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众多高校的首选。当然,入门教材还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国内的书的话高鸿业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当然首选,手头上这两本书还是打牢基础的法宝。周慧中的微观经济学,这本教材难度比以上稍大,比较适合平时学习的提高和考研前期复习。至于中级的教材,本科生都应该读的当然是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当然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也是比较好的教材。
关于习题集和参考书的选择:
就两本书,尹伯成的习题集(传说中的绿宝书,人手一册),还有陈恳的习题集,都蛮不错的。关于网络资源:
人大经济论坛,几乎所有的经济管理学高手必上的好论坛,开放注册,下载极多
经济学教育与科研网及其论坛》。
关于阅读:
学之前读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这个现在比较流行,当然田国强教授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也比较好。
B. 钱颖一的学术成就
学术荣誉包括计量经济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会士(Fellow) 、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 y)、《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Articles in Journals
“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 (with Chong-En Bai and Chang-Tai Hsieh).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2006,forthcoming.
“Who Are China’s Entrepreneurs?” (with Simeon Djankov,Gérard Roland,and EkaterinaZhuravskay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2006,96⑵,pp. 348-352.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and Russia Compared” (with Simeon Djankov,Gérard Roland,and Ekaterina Zhuravskaya).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May 2006,4(2-3),pp. 352-365.
“Coordin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M-form and U-form Organizations”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 2006,114⑵,pp.336-402.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with Hehui Jin and Barry R. Weingast).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September 2005,89(9-10),pp. 1719-1742.
“Who Are Russia’s Entrepreneurs?” (with Simeon Djankov,Edward Miguel,Gérard Roland,and Ekaterina Zhuravskaya).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May 2005,3(2-3),pp. 587-597.
“Attribute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November 2001,2⑵,pp. 487-518.
"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Optimal Taxation" (with Chong-En Bai,David D. Li and Yijiang Wang). Economics Letters,February 2001,70⑵,pp. 245-251.
"Incentives,Information,and Organizational Form" (with Eric Maskin and Chenggang Xu).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April 2000,67⑵,pp. 359-378..
"The Process of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 (1978-1998): The Evolutionary,Historical,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March 2000,156⑴,pp. 151-171.
"Reform without Los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with Lawrence Lau and Gérard Rolan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February 2000,108⑴,pp. 120-143.
"The Dynamic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with Jean-Jacques Laffo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 1999,43,pp. 1105-1114.
"Why Is China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 1999,43,pp. 1085-1094.
"From Federalism,Chinese Style,to Privatization,Chinese Style" (with Yuanzheng Cao and Barry Weingast). Economics of Transition,March 1999,7⑴,pp. 103-131.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with Gérard Rol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1998,88⑸,pp. 1143-1162.
"Public vs. Private Ownership of Firm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ith Hehui J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 1998,113⑶,pp. 773-808.
"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 (with Jiahua C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98,113⑵,pp. 467-496.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Community Government,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with Jiahua C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April 1998,14⑴,pp. 1-23.
"Balanced 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s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 (with John Litwack).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March 1998,26⑴,pp. 1-25.
"Innovation and Bureaucracy under Soft an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 (with Chenggang Xu).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anuary 1998,65⑴,pp. 151-164.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with Barry Weingas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Fall 1997,11⑷,pp. 83-92.
"Pareto-Improving Economic Reforms Through Dual-Track Liberalization" (with Lawrence Lau and Gérard Roland). Economics Letters,1997,55⑵,pp. 285-292.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Agency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trol." Economics of Transition,October 1996,4⑵,pp. 427-447.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in China" (with Gérard Roland).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6,8,pp. 207-223.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with Barry Weingast).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pp. 149-185.
"Vicarious Liability Under a Negligence Rule" (with Cyrus Chu).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October 1995,15,pp. 305-322.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ith Gabriella Montinola and Barry Weingast). World Politics,October 1995,48⑴,pp. 50-81.
"Incentives and Loss of Control in an Optimal Hierarch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uly 1994,61⑶,pp. 527-544.
"A Theory of Shortag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Based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94,84⑴,pp. 145-156.
"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with Chenggang Xu). Economics of Transition,June 1993,1⑵,pp. 135-170.
"M-Form Hierarchy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with Chenggang Xu).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April 1993,37,pp. 541-548.
"Equity,Efficiency,and Incentives in A Large Econom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March 1992,16,pp. 27-46.
"Complementarities,Momentum,an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1991,81⑵,pp. 84-88.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December 1988,35⑷,pp. 592-627.
Articles in Books
"How Reform Worked in China?" in Dani Rodrik,editor,In Search of Prosperity: Analytic Narratives on Economic Growt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pp. 297-333.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with Jinglian Wu),in Nicholas C. Hope,Dennis Tao Yang,and Mu Yang Li,editors,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Chinese Policy Reform at the Millenniu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 31-63.
"Government Control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 a Transitional Institution: Lessons from China." inJoseph Stiglitz and Shahid Yusuf,eds.,Rethink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World Bank,2001,pp. 295-321.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Mathias Dewatripont,Francoise Thys-Clement and Luc Wilkin,eds.,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Micro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Editions de l’Universite de Bruxelles,2001,pp. 9-29.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 in Boris Pleskovic and Joseph Stiglitz,eds.,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 The World Bank,2000,pp. 289-310.
"Coordinating Activities under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al Forms" (with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in Eric Maskin and Andras Simonovits,eds.,Planning,Shortage and Transformation: Essays in Honor of Jonas Kornai.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0,pp. 57-80.
"Institutions,State Activism,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State-Owned v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in China" (with Barry Weingast),in Masahiko Aoki,Hyung-Ki Kim 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eds.,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 254-275.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with Joseph Stiglitz),in John McMillan and Barry Naughton,eds.,Reforming Asian Socialism: The Growth of Market Instit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pp. 175-193.
"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e in China," in Masahiko Aoki and Hyung-Ki Kim,eds.,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nsider Control and the Role of Banks. The World Bank,1995,pp. 215-252.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Lessons from Japan's Main Bank System," in Masahiko Aoki and Hugh Patrick,eds.,The Japanese Main-Bank System: Its Relevancy for Developing and Transforming Econom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 552-591.
"Commitment,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Market Socialism Reconsidered" (with Chenggang Xu),in Pranab Bardhan and John Roemer,eds.,Market Socialism: The Current Deb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 175-189.
Reviews& Comments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by William A. Byrd,M.E. Sharpe,Inc.),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December 1992,16,pp. 778-780.
"Credible Regulatory Policy: Options and Evaluations" (by Brian Levy),in Robert Picciotto and Eardo Wiesner,eds.,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The World Bank,1998,pp. 196-198.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青木昌彦共同主编,199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与肖梦共同主编,200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odern Economics and China’s Refor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理解现代经济学”(“Understanding Modern Economics”),《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2年第2期。
“经济学科在美国”(“Economics in the U.S.”),《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1年第6期。
“经济学家市场在美国”(“Economists Job Markets in the U.S.”) ,《经济学家茶座》,济南,第九辑(2002年7月)。
“政府与法治”(“Government and the Rule of Law”),《比较》,北京,第五辑(2003年3月)。
“市场与法治”(“Market and the Rule of Law”),《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0年第3期。
“激励与约束”(“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1999年第5期。
“目标与过程” (“Goals and Processes”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1999年第2期。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与黄海洲合著)(“Finan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fter WTO Accession,” with Haizhou Huang),《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1年第5期。
“硅谷的故事”(“A Story of Silicon Valley”),《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2000年第1期。
“第三种视角看企业政府所有制: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 (“Government Ownership as a Transitional Institution”),《经济导刊》,北京,2002年第5期。
“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2001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财经》,北京,2001年10月20日刊。
C. : 清华大学-钱颖一讲授《经济学原理》(曼昆) 全集 跪求!!!!!!!!!
没有哟,不好意思
D. 钱颖一经济学原理 钱颖一:什么是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内常用的有曼昆,索罗容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学学者一般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经济学》,内容大体相似。
E. 请问经济学研究有哪些方法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从利用信息量(机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从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为评估各类经济制度安排提供各种参照系创造了条件,为衡量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制定了标尺。 参照系或基准点: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参照系,它主要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性,认为它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中假设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集、不规范经济环境等) ,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 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人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无论是理论或现实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当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讨论和辩论这些宏观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优劣,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改进这些理论,给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甚至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也为衡量现实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给出的经济政策的好坏建立了一个标尺。如钱颖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或参照系。 度量标尺: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现实不符,但是它们却非常有用,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就像生活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它们是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就是给出做人的标尺,将雷锋作为学习榜样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准确无误的描述了现实,实际上也根本没有,---- 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雷锋,如果都是雷锋,就没有必要学习雷锋了。树立雷锋作为好榜样就是树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规范的一杆标尺,看每人离雷锋这个榜样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从而使人们有了一个追赶目标。因此,参照系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进一步为解释现实的理论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由于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许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经济学,都想在上面发一番议论,然而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非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用一些经济理论作为参照系,从而在分析问题时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不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使得理论不会被泛用或乱用。这样,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数学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图解给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比如,需求供给图像模型,博弈论,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钱颖一教授还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经济模型。由于钱颖一对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较具体的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当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语言和基本逻辑推理来建立和论证所给出的经济理论。 读过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的人,也许会看出钱颖一教授和本文对现代经济学中分析框架的划分不太一样。按笔者的理解,钱颖一教授是将整个现代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视角、参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他所指的视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义的那五个组成部分,只是他没有展开讨论。而本文所给出来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所具有的。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但它不见得提供了参照系或应用了某种“分析工具”。这样,将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为属於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范畴,而不属於分析框架的范畴也许更合理。
F. 经济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经济学分析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J·熊彼特从经济分析史的角度,将它定义为“人类为了认识经济现象在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三种大的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G. 钱颖一到底和哪个学生结婚 钱颖一经济学原理视频
多年来,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很早就引起了钱颖一的关注和思考。丰富的求学经历(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执教经验(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清华大学),让这位经济学家深入了解国内外教育的实际情况,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在一所学院探索教育改革的实践。担任院长8年多来,钱颖一没有再带过一个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没有申请过一个研究课题,而是集中精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推进教育改革,履行一个院长的职责。(中华工商时报评)钱颖一是经济学家,但在他的笔下和演讲中,却常常高频次地出现“法治”一词。十多年来,每当论及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他往往要强调“法治”的不可或缺作用。(新民晚报评)
H. 对话钱颖一:为什么经济学家在预测金融
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市场总预测不准,一是因为经济学本身自身有很大缺陷,版比如市场人、理性人假权设,实际上市场理性是不存在的;二是经济学家偏离实际生活,尤其对实际了解少;三是一些经济学家有利益关联,如有的经济学家就是某些政府、企业的代言人等。
I. 详解经济学三项基本假设
你这三个基本假设是钱颖一教授的一篇文章《理解现代经济学》中的原句。
这是他提到的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视角
你可以看一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