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前景理论行为经济学

前景理论行为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16 00:51:15

⑴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什么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经济学开始用人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决策例子作为实验内容,直接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假设。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

1· 前景理论 2· 后悔理论 3· 过度反应理论 4· 过度自信理论

⑵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

心帐理论(Mental accounting)的四个结论是关于如何合并(把多个经济活动整合成一个帐户)和单列(把一个或多个经济活动分解成多个帐户)心理帐户的。合并让人们在痛苦和损失时好受很多,单列使得人们在不增加真实经济好处的情况下更爽。
下面就逐一介绍这四个结论吧。
第一结论:
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收益/甜头/好处,尽可能的单列他们。
实验例子:老牛中了一个75块的足球彩票。
老朱中了个50的足球彩票,和一个25块的福利彩票。
他俩谁更爽?
大部分人都说老朱爽。
解释:斯诶勒往心帐理论里加入了交易效用,即每个经济活动本身带来的效用(可正可负)。单列后的涉及盈利的多个经济活动提供了多个正的交易效用,中两次奖当然比中一次爽了。还记得前景理论吧,前景理论也可解释结论一:根据S曲线,因为收益的效用是边际递减的,所以 U(A)+U(B) > U(A+B)。
生活应用:没听说过谁把所有的圣诞礼物放一个盒子里的,大家是能包几个盒子就包几个。
商业应用:企业做广告,特别是面向家庭主妇的电视广告,那种让您限时拨打800电话,购物免费送东西的,一般都送您几件便宜货,而不是一件贵的东西。
第二结论:
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开支/损失/霉头/灾难,尽可能的合并他们。
实验例子:老牛某日倒车撞了保险杆,修理费用1400块;那天还超速吃了罚单,120块;乱停车吃了罚单,40块。
老朱倒车撞了保险杆,修车费用1600块。
他俩谁更不爽?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老牛更不爽了。
解释:心帐理论还是用交易效用解释。单列后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多个负的交易效用(倒多次霉当然比倒一次更不爽了)。前景理论也可解释。因为损失的效用也是边际递减的,所以 U(-A)+U(-B) < U(-A-B)。
生活应用:出了很多倒霉事千万不要跟领导/老婆一一汇报,报个总数就行了。领导/老婆嘛,掌握大方向管理大问题,小小细节就不要麻烦她了。
商业应用:您车上的option(选件)就是这么卖给您的。有经验的汽车销售员常常报一个加了option的总价格,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一个option的价格,让您觉得和base model一比,总开支没加多少。
推广开来,当企业销售昂贵的东西的时候,尽可能的创造选件(options)并把它们卖给顾客(当鞋店里有人向你推销鞋油的时候,您买的那双鞋多半在200块以上),嘟嘟嘟嘟,顾客在心帐理论第二结论的重火力下纷纷倒下。
第三结论:
如果有某个经济活动涉及到开支/损失,找个另外有收益的经济活动并且收益超过前述损失的,合并他们。
实验例子:老牛等老板发奖金,自己估计是300块。奖金到手,哦耶,果然是300块。但是一周后HR打电话说奖金发错了,要老牛退回50块。
老朱也等老板发奖金,自己估计也是300块。但是一周后,奖金到手只有250块。
他俩谁更不爽?
大多数人认为这次还是老牛更不爽(又是老牛!)
解释:同第二结论。
生活应用:对领导/老婆报喜不报忧,那肯定是错误的(并有生命危险);报喜也报忧,您能做得更好。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男网友:好事喜事不要轻易报给领导。要攒起来等坏事出现的时候再一起合并上报。同时也提醒少数青少年朋友,坏事不要急于坦白给您的父母,等好事出现时一起合并再报。什么?找不到好事?你完了!
商业应用:从收入中扣除开支比直接让人承担开支更好受一些。这广泛应用于从月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来支付各种商业保险和分期付款(当然,分期付款还有另外的机制起作用,有时间细谈。)
第四结论:
如果有某个经济活动涉及到大笔开支/损失,同时有某个经济活动减少了一点该损失,把该经济活动单列出来。
第四结论又叫一线希望(silver lining)结论。
实验例子:老牛炒股某日损失了4900块。
老朱炒股某日损失5000块。但是回家的路上他拣到了100块钱。
他俩谁更不爽?
怎么还是老牛?(原因:心帐理论没有掌握好。)
解释:参照前景理论的S曲线。
生活应用:要善于在逆境绝境完全损失中寻找闪光点,哪怕就是一点,也要给找出来。
商业应用:Mail-in Rebate。买大件,先付钱,回头再给您退点钱,高兴吧?(Rebate的另外的机制是,最多一半的人真的去申请rebate)。
心帐理论的四个结论说完了。您看了是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或是恍然大悟?对您的生活有用就行。

⑶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给了多少行为经济学

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给了行为经济学,分别是:

(1)2002年获奖的行为经济学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他和已故学者托维尔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论(KT model)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研究基础;

(2)2013年获奖的罗伯特·J·席勒,他提出的非理性分析理论框架以及所著的《非理性繁荣》,成功预言了美国互联网、股市以及楼市领域的三大泡沫。

(3)2017年获奖的理查德·塞勒,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账户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⑷ 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卡勒曼和阿莫斯绝对不是一对人在战斗,同期有几个经济学异己份子也在琢磨类似的问题。后期人们发现,他们的研究基本上都能统一到前景理论下来。
Framing effect:
这个词比较难翻译,行为经济学、决策学和心理学中一般翻译为框架效应或框定效应。
很多人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为了表示对卡勒曼和阿莫斯的尊敬,还是用他们的例子。
问题:
美国被恐怖分子干惨了,600人生命处于威胁之中。美国总统小布什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实施方案甲,这样200人能得救。
实施方案乙,这样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救出全部600人,三分之二的机会失败(600人全完蛋)。
您认为小布什该选啥?
对于一个不回避风险活追逐风险的人,甲,乙方案差不多。但是俺们知道人民不喜欢风险,所以大多数人选方案甲。您也是吧。
同样的问题,换个表述方式:
美国被恐怖分子干惨了,600人生命处于威胁之中。美国总统面临这样一个难题:
实施方案丙,这样400人完蛋。
实施方案丁,这样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没人完蛋,三分之二的机会600人全完蛋。
同样的问题,怎么选啥?结果这次是大多数人选丁。真诚希望小布什不要给饶糊涂了。
前景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种现象:框架效应改变了参照点,这样第一种表述给人是赢的感觉,当然大家选择肯定的赢。第二种表述给人是损失的感觉,当然大家选择是尽可能的回避损失,赌他娘的一把了。
再来一个例子。买机票,票面250块,如果您有托运行李,请加十块。或者说,票面260块,如果您没有托运行李,我们给您10块的折扣。那种您觉得更爽?当然是第二种了。第一种让您觉得这10块钱是个损失,多不爽?这框架效应的效果您明白了吧?
另一个例子,把赢和损失推广到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上。比如说,有种火腿打标签,25%肥肉,或者75%的瘦肉。其实一样,但是大家喜欢后者更多一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大家不喜欢负面的表述方式。所以说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话要好说,坏话也要好说。

⑸ 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路径:以下哪些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提出的

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提出者是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专斯基,其中丹尼尔·卡内属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阿莫斯·特沃斯基1996年去世,没有拿到。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心理账户也是行为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提出者理查德·塞勒1997年拿了诺贝尔奖,因此这个选项也是对的。最早涉及有限理性这个概念的是阿罗,而正式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赫伯特西蒙。这两个人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这个选项也是对的。

(5)前景理论行为经济学扩展阅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

1968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9年10月14日,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由阿比吉特·班纳吉、艾丝特·杜芙若及迈克尔·克雷默摘得奖项。

⑹ 为什么人会定大目标(行为经济学)

定立来目标是因为人自有这种本能,所有人一旦明确了目标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目标,就会本能的过滤、抓住与目标有关的信息,从而更容易达到目标。
目标是一种导向、一种动力,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需要去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路标”,并且对它“负责”,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
如果没有目标,我们会发现每件事似乎都可以做,但因为方向不一致,很可能最后落了个一事无成。没有目标就没有标准,那选择也就不再存在了。

⑺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的二级学科,用研究行为心理学的方式来研究经济问题,主要是打破以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论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才外还有锚定效应等等。

⑻ 在现实生活中用理性选择的理论来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有什么优势

从行为人的直接心理经验证实的角度来看,任何人的当前行为都呈现出三个显著性特征:一是占优性,即当前行为是特定环境中行为人的可能行为集中的占优选择,换言之,行为人总是偏好当前行为,这意味着第一人称视角下的任何行为都满足偏好的内在一致性;同时,第一人称所指的范围只有行为者个人,因而,其偏好的外在一致性也满足。二是最优性,即当前行为被行为人赋予了在第一人称视角下总是最高的价值,这意味着第一人称视角下偏好的最大化条件也得到满足,当然,这里所指的偏好实现所带来的满足包含了对物质和非物质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称为广义效用或者赫伯特·西蒙所称的抱负水平(汪丁丁、叶航②,2003)。三是无约束性,即行为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在主观能力(主要指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无限和充分利用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最优化而进行选择的(事实上在第三人称看来行为人的主观能力和客观能力都可能是有限的)。因此,根据理性行为的定义,当前行为的三个特征表明了任何行为都是第一人称意义上的完全理性行为,这样的理解对多视角性和无歧视性地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选择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解释单个行为人的非常规选择状态具有工具变量的相对优势。比方说,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有可能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是非理性的,然而,置换到自身视角来看这种行为依然是理性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中介指标从行为人的偏好序集中显示同这种行为相关的内部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结合行为人的行为状态参数和相应的心理规律来推断行为人偏好的排序关系而进一步了解行为人的历史或预期行为。实际上,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认为,从自我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角度来看,吸毒、抽烟、酗酒甚至自杀等都是理性行为(汪丁丁、叶航,2003),所以,理性行为标准的划分在贝克尔的经济体系中已成雏形。
(三)理性行为的选择及其决策依据
各经济学流派关于行为人是否表现出了理性行为的争论也倾注了不计酬劳的热情。我们首先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认为行为人事实上的行为选择是理性的,市场是建立在理性行为人活动的基础之上,即使存在某些非理性行为者,也会由于达尔文式的市场选择机制而最终被逐出市场;或者,这些非理性行为者通过学习能够演化成理性行为者(刘红忠,2003),因此,从长期来看所有行为人都是动态的理性行为者,而市场也会内生地收敛于有效率状态;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完全理性行为。其次,行为经济学断言现实中的行为人有可能长期和系统地偏离理性行为,从而,市场可能周期性或长期性地背离有效率状态,行为金融学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是非理性行为。顺次,西蒙和新制度学派也坚持行为经济学的这种理性行为观,新制度学派与行为经济学关于理性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制度学派侧重于影响行为人行为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即关注人际间关系),而行为经济学则侧重于影响行为人的个性因素分析(即关注个性特征);行为经济学与西蒙的理性行为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出入,前者侧重于认为行为人的不完全理性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起点,即名义上应该是最优性选择而事实上是次优性选择是源自行为人的不完全理性行为,而且前者倾向于理性行为程度较低的行为区间研究;而后者侧重于认为行为人的有限理性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终点,即名义上不能实现最优性选择是源自只能达到次优性选择这一事实,而且后者倾向于理性行为程度较高的行为区间的研究。因此,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分析,任何条件下任何行为者的任何行为都是完全理性行为。
那么,理性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什么呢?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性行为是最优化的结果。在确定性环境中,主流经济学通过效用或利润最大化方程式来描述行为者的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新制度学派对此也没有异议;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主流经济学相继建立了期望值效用和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方程式来解释行为人的理性行为选择,而新制度主义却从坚持适当的制度安排的角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理性行为,同时,行为经济学通过最大化前景理论中所提出的价值函数来解释理性行为或非理性行为选择。非线性概率加权的广义期望效用理论(唐爱国, 2005)和引入了大量事件结果的有可能实现随机占优性的累积性前景理论(薛求知,2003)的新近发展为行为选择的解释提供了更优的框架。
三、理性行为多重性的进一步分析
除了从经济学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历史辩证和形式逻辑角度来探讨理性行为的内涵。
首先,从历史辩证和统计角度来看,理性一词的意义来源于西方社会中个人行为比较显著水平的众数性质。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物竞天择的市场机制和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促成了经济活动中行为人普遍的比较趋同的“自利性+最大化”倾向,为了从理论上描述这种普遍倾向,理性行为一词便被历史地赋予了特定的自私自利含义;显见,如果西方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利他性+最大化”倾向,那么,理性行为就会被赋予利他性含义,因此,西方经济学所界定的理性行为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同时,作为语言分析学范畴的理性行为一词也具有符号变量和命题函项的功能,即如果西方学者将上述的普遍倾向指称为其他名称如“莫里”或“高金”等,那么,也并不妨碍西方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和功能上的完整性,只不过简单地将所有数据中“理性行为”替代为“莫里”或“高金”即可。这意味着理性行为中真正值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现象就是个人行为的普遍倾向或显著水平上的众数性质,因此,理性行为的含义与个人行为普遍倾向的性质高度相关。比方说,如果将考察的范围锁定在某些宗教领域(如佛教)内,那么,这个领域内个人行为的普遍倾向或显著水平的众数性质就是“利他性+最大化”,因此,理性行为就赋予了“利他性+最大化”的含义。同样,如果将考察的范围锁定在我国真正共产党员集体中,那么,这个领域内个人行为的普遍倾向也是“利他性+最大化”,此时,理性行为也赋予了“利他性+最大化”含义。事实上,这种视角具有成功的经验基础,例如,当时武器装备和军队数量远远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军队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无数共产党员和解放军官兵视死如归的利他行为,以及中国“两弹一星”不朽工程中许多宁愿放弃远远高于国内的丰厚的国外待遇而毅然回国的科学家的利他行为,显然,我们说这些规模性的共产党员、解放军和科学家的利他行为都是非理性行为至少在逻辑的语言意义上是违背事实的。因此,理性行为的内涵不是外生的,它具有一定的必须谨慎提防的背景和范围依赖性,所以,在运用理性行为一词时,加上适当的限定词就不会出现“肯定后件”的逻辑谬误,如“西方社会中的理性行为”的提法比“普适的理性行为”的提法更具有逻辑可靠性。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eco/lilunjingji/47868_2.html

⑼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的二级学科,用研究行为心理学的方式来研究经济问题,主要是打破以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论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才外还有锚定效应等等。

⑽ 行为经济学几大效应

这些有很多的效应,行为经济学要看你自己喜欢什么经济学,然后去选择一下去更改什么的,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阅读全文

与前景理论行为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