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际政治经济学怎么样急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与国际经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探讨国家内权力与财富之间容的相互关系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关系学”,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就业方向与国际关系学就业方向相似,比如:政策、教育、安全、媒体等行业。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经济与国际关系:相互忽略的案例》(论文)
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基欧汉、约瑟夫耐《权力与相互依赖》
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学科思想史,主要介绍了7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这本书中提到的相关著作你都可以找来看看。。。)
Ⅱ 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一样吗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区别不是很大,国关侧重研究国家间的关系,国政侧重理论知识,但也很有前途。国际政治与经济需要经济方面的知识。一般考研时,国际政治一国际关系的题目是一样的。很多外语类的都报这几个专业,加油,不是很难。”
Ⅲ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简单谈一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中,6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37%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
希望能够帮到你!
Ⅳ 如何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一代学者和第二代学者
名师出高徒,站在巨人肩上可以极目四眺,眼前天地宽。现在的中国学术界,说是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看来不够贴切,群魔乱舞、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才是现状。如果说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低成本劳动力过剩这个人口红利,那么学者、博者的迅速成名同样是得益于他们生在了“媒体小人国”。 本文仅以一介草根的眼光,来谈谈如何从各个角度系统性的评价学者。 首先是学者的人品问题。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记得那时的主要论题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很多文化作品和这种看法都是相当偏执和狭隘的。 那时候好人被描述成具备很多优秀品质:正直、坚毅、智慧、勇敢、廉洁甚至帅气;而坏人则是丑恶人性与不良生活习惯的结合体,胆怯、疯狂、好色、贪财这些个性问题也与之相伴。 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在欣赏优秀文艺作品的时候,逐渐很少去考虑此类问题了,比如充满争议的《廊桥遗梦》,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汉武、雍正这样的历史人物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元素,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也被更加细分。 人本是就是一个复杂而平衡的集合体,只有未成年人才简单。 希特勒是一个有着优良生活习惯而十分勇敢、坚毅、敏锐的人,很容易感染别人;日本在军国主义时期,出了很多像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这样极富个人魅力,品格让朋友赞叹的人;如果用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描述这些人身上某些优秀品质,本身并没有虚构,但得出的结论却是歪曲的。 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有花心的毛病,他们可能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大作家等等,他们为后人留下无数精彩的文化遗产;有一个人的小心眼是出名的,甚至会公报私仇,经常刻薄待人,这个人是华盛顿;还有个人,他为人性格乖张、独断专行,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谈恋爱,甚至不会哄孩子,不懂文艺也不爱娱乐,一身都是病,怕风、怕水、怕声音,经常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黑屋里,而且他最终做了叛国者,身败名裂,被万人所唾骂。这些特征足以让媒体把他描绘成“非洲人”。但是同样是这个人他极具军事天才,像拿破仑一样20多岁就威名远震;30岁时因为平型关战役而成为举国瞩目的民族英雄;到了名将如云的苏联,年轻的他竟然很快就脱颖而出,为斯大林所非常看重;40岁时他开始带领一支破衣烂衫的败兵,用3年多的时间逐步扭转不利局面,后来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战绩之一。60年代时,他就主张军队要大力发展电子化,和平时期要精兵强练,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全国一片军绿的文革时期,这样的言论是非常特别的,当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化?你可以说他品德低下,品味也低下,但是论军事才能和眼界,不得不说他是最值得学习的。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彪。 越是思维深刻,有智慧有见解的人,个性往往越复杂。表现一代勇将巴顿的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而奥斯卡影帝格里高利.派克在演技炉火纯青之时,却仍很难把握麦克阿瑟的复杂个性。 在学术问题方面,你是愿意找一个有智慧的人呢,还是愿意找一个简单的人? 评价一个的好坏,不能简单化、片面化的根据某方面特点或者某些生活片段的报道,就妄下结论。更不能根据所谓人品问题来狭隘的看待一个人相关的学术价值。但是片面化、极端化评价一个人的这种“文革遗毒”,却仍然普遍存在。与文革时期红卫兵们相对应的是,现在的网络暴力文化。以人身攻击,人格污蔑等为手法,胡乱评价任何名人,成了网络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所谓人品的好坏,还是很多人所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本身在很多场合下是缺乏意义和没有答案的,我们不妨换一种评价人物个性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说,山本五十六是一位有胆魄、重信誉的机会主义者;麦克阿瑟是一位眼界很高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林彪是一位冷静、果断而善于机变的战士;郭德纲是一个机敏、幽默、而敢于直言的流氓主义者;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但比用好人、坏人的方式去评判,更利于理解和学习每个人的特点。 人性的综合特点,总是通过平衡的方式来表现的。年轻时就叱诧风云、威震西欧的拿破仑,初次恋爱时,为离过婚的约瑟芬的成熟魅力所倾倒,甚至在战事吃紧时千里加急赶回来就为温暖一下爱人的心,但是后者没过多久就给感情上幼稚的拿破仑戴上了绿帽子;麦克阿瑟是个勇敢、坦诚而不计私仇的人,但是那些极度虚荣的事也是他干的;日本人是全世界最有礼貌的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极端残忍的民族。这些都是有必然性的,都是在看待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眼光。 明白了人性综合平衡这个道理,就便于理解片面和全面评价的区别,明了什么是粉饰,什么是抹黑。比如有报道某某学者婚姻不幸,离过两次婚,某50岁的评论家年轻的时候在单位曾有小偷行为,被开除,这些东西可以降低学者的相关学术价值吗?还有的名博,在分析大势,推荐股票方面,其实就是一个死多、死空,或者随波逐流的事后诸葛亮,等到推荐的个股让人套牢百分之好几十之后,博客里一堆铁杆马甲便出来维护秩序了,大唱什么博主“人品就是好”,这是标准的“驴唇”式粉饰。把学术问题,用花边新闻、人格讨论等政治方式来搅和,等到了讨论政治问题时,又用学术问题来片面的粉饰,这是愚民的老套手段,发达国家百多年前常用,也是民智尚需开化的体现。 评价一个人需要尽量全面的来看待,特别是对于有相当造诣的人,他们的思想是系统性的、立体的,也就应该系统性的来学习。单看节选本的《共产主义宣言》和通读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感悟不可同日而语。当你看了金庸写的前言和后记,看了他的随笔和散文集,又看了名家写的评论,再回首时,与当初只看过他写的小说,感受是非常不同的。通读一个大家的主要作品和名家评论,才能很好的领悟作者的思想。吴敬琏因为一句“火车票应该春节涨价”,就招来万人怒骂,这种评判属于无聊言论,不值得参与。 而通读与博览好作品,这是一项可以交流,但别人无法替代的事情。我们需要在预测和分析问题时,多一些独创性的结论,而在评论各“大家”时,少一点结论,多一点列举。现在网上很多人把事情正好做反了,那样的言论是缺乏参考意义的。 未完待续。。。
Ⅳ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视频教程谁有
向博学习网有这个视频下载的
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视频网课哪个老师讲的好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视频网课
攻关学习网里面有几个视频
老师讲的可以,主要比较详细,题也讲的很多,视频也是高清完整的 不然看起来也不舒服
我之前在哪里学了大概半年吧
老网站,资料比较丰富,对我考研帮助蛮大的
推荐你去
知识拓展方面(听说多凑字数能加快升级 可忽略):
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本教科书把列宁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论述,概括在对垄断资本主义分析的最初一章中,以后各章即以当代资本主义为重点按逻辑展开,
分别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及其调节,资本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发达与不发达,最后以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作为结束。
在分析过程中,既注意坚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同时又着重分析列宁逝世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力求把对当代资本主义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分析提到理论的高度。
吴树青,1932年1月3日生,汉族,江苏省江阴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 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务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96年离任后,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从1955年起,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学》,《吴树青选集》等。担任第八届和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主要社会兼职 有: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北京经济学会会长,教育部“两课”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经济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等。
吴树青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北京市经济学会、比较经济学会副会长。
1932年1月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49年9月至1952年在浙江桐乡工作,1952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为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生,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副校长等职。
吴树青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热情传播和钻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曾讲授《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等课程。
并多次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及政治理论课改革工作。近年来,除主管学校教学工作以外,他主要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股份制、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要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研究股份制时,他对未经充分实践就把股份制作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方向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1986年,在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上,他发表《商品经济的一般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一文,不仅探讨了商品经济的共性,而且重新论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个性,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进行了反驳。
1987年,在中共中央十三大开幕之前,他即发表《谈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据、性质和特征问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1988年,他应国家体改委的邀请,参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期目标问题,他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期目标,不能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概念出发,而应当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前期有计划商品经济可能达到的水平,考虑各种制约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认为中国中期改革所应逼近的目标,是达到小康时期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明确提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高指标,必须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的制约。除此之外,在其他许多问题上,他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如1979年,他发表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等等,1980年发表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文。1981年之后,又陆续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和等价交换关系》、《加快城市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关于增强企业活力的几个问题》等文。
1949年8月中共浙江省桐乡县委工作队员
1952年7月-1955年7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学员
1955年7月-1989年8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教务长、副校长
1989年8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
1986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论坛》1995年第二期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日报》1996年9月12日
Ⅶ 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 拜托了
楼主学什么专业的,你问的正是我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Ⅷ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国际范围内的不平等交换问题。
楼上说得对,你说得不平等交换指的就是剪刀差。
我只是拓展下和结合实例来讲讲吧。这个剪刀差就是以低端的出口贸易获取外汇再进口高科技出口产品所需要支付的大于产品价值的部分。这就是一种科技垄断所造成的。
比如说现在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拥有龙芯这款CPU,虽然现在也在发展,但是科技含量要远低于INTEL公司的产品。再比如我们国家一直在提的大型飞机国产化的问题。每年我们国家向外输出很多原材料(稀土、木材等)、轻工产品(服装、瓷器等)、食品(茶叶等)等初级或半成品材料,但是由于科技相对发达国家很多方面要落后,从而进口一些高科技产品(数码产品、高科技材料等)他国的精加工产品,从而形成了不对等价值交换。很多也是玩笑称8亿件衬衫换来一架客机~~~
当然这种不对等也未必一定各个产品交换过程中都会发生,处于很多军事或者民用领先科技是对华实施封锁的,列在了禁止出口产品名单中。与美国贸易就有戏称为“坐着飞机吃大豆,钱还没花够“。
Ⅸ 面试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国际政治经济学
从性格而已,我比较心细而且有耐心,不会介意那些繁琐的事情。而且自己很喜欢这些比较稳定的工作。就这样子差不多了,其实关键还是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行政工作,能不能长久做下去。从行政的工作性质而言,比较繁琐,直接说比较无聊吧!行政工作其实不是要求高导致难找,是因为大家觉得这种工作的门槛太低了,没有啥技能的人都想去做行政方面的工作,但是做行政的都是比较喜欢稳定的人,往往一个行政专员就可以两三年不换工作的,结果是一群人找行政工作,但是岗位不多。其实楼主真的打算在行政方面做下去,这个问题也不算什么问题!
Ⅹ 关于各个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排名
人大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