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
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第三个基本前提假设是市场出清假设,它与前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围绕着对这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的反思而展开。
经济学从以上三个基本前提假设出发,通过数学演绎推理,得出结论。以上三个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者承认,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
(1)经济学假说与命题扩展阅读: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经济,就是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动,所谓经济学就是教人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经世致用的学问。
但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出商品经济,发展出市场经济,提升为知识市场经济,衍生出虚拟经济;经过西方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线性抽象的一路折腾一路演化,价值逐步异化为价格,异化为金钱,经济活动逐步异化为赚钱。
经济学也就逐步异化为教人怎样赚钱,包括怎样投机赚钱。随着产品的逻辑逐步演变为货币的逻辑,衍生出金融的逻辑,最后产生出金融泡沫,虚拟经济也就演变成虚幻经济。当金融泡沫破灭,虚幻经济就酿成金融危机。
经济学核心规律是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
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改革开放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㈡ 西方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假设有哪些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命题上保持一致:①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②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③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认真对待各学派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刻地反省,同时吸收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的概念、论点,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凯恩斯主义。
曼奎和罗默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⑴这个理论违背古典派的两分法吗? 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量和就业)的波动吗?即是,货币非中性论吗?(2 )这个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论的核心吗?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为价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两分法便破产了。因为不完全竞争和相对价格的粘性是理解价格为何呈粘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实际的不完善性是具有决定性的。
网络有详细介绍:http://ke..com/link?url=xt4IJQyPlc4ko-hIeF6DYgtVU-1shFA-HvM1q
㈢ 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要达到怎样的数学水平
问到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久从经济学的理论形态的代际变换讲起吧,也许会比较简单易懂点。
我先把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为三代。
第一代我认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设之上。你所能看到的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理论依据就是第一代理论。我认为主要观点是人会在局限条件下,最后化自己的福利;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价格被动接受者(除非是垄断)等等。基本上不涉及几个人或者几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不涉及信息的作用。
总结:
想学最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可以从第二代经济学入手。学习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只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思想话,我认为有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的基础就足够了。
㈣ 经济史的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一致吗
科学研究离不开假说,一种假说是所谓“解释性假设”:即建立一个假说或理论,用来解释经验和历史,即阐释历史。但经济学假说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公理性”假说,经济学从这个假说出发,对经验和现实进行推理性研究。从根本上讲,经济学的任何假设和命题,都必然来源于经验和事实,但经济学研究不可能完全从经验和事实的归纳开始,已有的理论成就,具体说就是符合经验事实的假设,同样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然而,本来作为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的经济学,一旦以假设作为研究起点,就有可能走进形而上学误区,即经济理论的验证,不是依赖于理论对经验事实的相符性,而是依赖于自身逻辑的严密性。所以,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就取决于假设的正确与否。一种源于事实的科学假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对经济学研究起主导作用,例如著名的“经济人”假设,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任何一种假说或一种假设失去其实证正确性以后,如果不对其进行修改,就会导致整个经济理论大厦的倾斜。
目前,新古典经济学正面临这种尴尬和挑战。英国研究方法论的经济学家布劳格,一方面认为新古典主义是把真实的正确前提或假说作为基础的学科,另一方面批评新古典主义未能将实证原则贯彻始终。他指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弱点在于不愿使它所产生的一些理论包含一种可以明显地被驳倒的结论,随后又普遍地不愿把这种结论同事实相对照"。美国经济学家艾克纳,批评新古典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养成“一种几乎是不可更改的演绎推理的偏好”,过分强调完全公式化理论体系的发展,而缺乏足够的行为假设和前提条件等的经验基础。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进一步从两个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批评:一方面,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时间概念,它所研究的是某一时点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没有交易费用概念,没有制度分析。究其根源,就在于缺乏历史感。
不论证实还是证伪,都是经济学发展的形式,经济学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保持一个开放体系,这种开放也包括对经济史的开放,就是要不断接受经济史经验与事实的证实与证伪。在经济学发展的常态阶段,经济史不断为经济理论提供实证材料,支持经济理论的各个假设和命题,使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然而,证实的方法,只能导致经济科学在量上的积累,而不能导致质上的革命,不仅如此,当经济学形成固定范式以后,还会出现排斥新理论、新方法的保守倾向。这个时期,经济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创新和革命,经济学创新任务的提出,是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然而,这种情况还不足以推翻现有经济理论,所以经济学可以求助于经济史。
经济学方法的证伪主义出现,一方面是受了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受到现实经济的挑战,导致原有信条的危机。此外,经济学的证伪之风,还来自经济史学的进展。例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主要通过各种物质要素的变化来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而未考虑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在技术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但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通过对16--18世纪国际贸易史的研究考察,证明在这个期间,航海技术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世界贸易量却大大增长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体制更为合理,运输航线更加安全,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大提高。诺思的贡献不仅在于证实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命题,而且是对古典增长理论的一次重大证伪。
作为经济史学,前提假设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家的哲学见解,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历史哲学也认为,历史学家是根据“人性中的可能”来判断过去的历史,历史学中的普遍命题和假设都来源于历史学家对人性所作的基本判断,但不同的是,在经济学中“经济人”被认为是万古不变的普遍人性,而历史学中的人性假设,却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而是“以最显著的方式随着每一个时代而在变化着”的。这种观点事实上要比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客观得多,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无历史感。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将他们所考察的经济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世界,因而人的本性及其行为也是不变的。但作为经济史学,它考察的是一个变化着的经济世界,人性假设也不可能永恒不变,如果经济史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从不变的人性出发,就不可能区别不同的历史时代。所以,从经济学提供的前提假设出发研究经济史,绝不是要从这种假设反推出一个符合经济理论的经济史,正如我们不能从“义利论”还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
㈤ 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基本假抄设来自《微观袭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有:
1、经济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稀缺性假设(资源总是有限的)。
3、非厌足性(人类总是贪得无厌的)。
㈥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内展开的,他的基本假设是对新古典的假设的修正。
新古典的三个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假定;完全信息假定;最大化假定,这三种假设均存在着不现实性:(1)完全理性不现实——现实中总存在“有限理性”;(2)完全信息不存在——现实中往往“信息不对称”;(3)现实中很难做到利润最大化。
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诺思也认为:“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他们都强调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实际的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一,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不是抽象的经济人,而是现实中的具体的经济人;第二,经济人在理论体系中不能只是一个隐含的前提,而应该对其展开具体的分析。所以说,制度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假定就是有限理性假定。
经济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假设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第二个假定,经济人的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威廉姆森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耍弄狡黠的伎俩”(1987)。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经济人就会根据个人目的筛选对己有利的信息,扭曲对己不利的信息,如撒谎等;(2)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一旦经济人发现有机可乘,就会不遵守或违背契约。如果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他可以洞察一切可能发生的他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但修正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他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即使获得了这些信息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机会上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机会主义这个概念其实是对经济人假设的第二个原则自利原则的拓展。
第三个假定应该是交易成本。在新古典中,经济人获取信息不需要付出任何费用,所以,非零交易成本的假设是不存在的。诺斯对零交易成本的现象曾讥讽:“从经济史学家的观点来看,这种新古典公式似乎可以解释一切有趣的问题,其中包括:世界是和谐的,制度不存在,所有变化都可以通过市场的完全运行来实现。简言之,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都不存在”。
交易成本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里提出来的。科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假设交易费用不存在是不符合现实的。在他看来,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发生交易活动需要成本。这就是交易费用的最初含义。这个概念修正了新占典经济学范式的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使经济学的假设更贴近现实了。这也是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修正之一。
所以说,三个基本假定应该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交易成本。
在该假定的基础上,制度学派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和确立了新的基本理论命题,即全方位地论证了制度是经济中的内生变量,探讨了制度变迁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运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尽管人们对科斯定理的理解及其表述多种多样,但在制度经济学基本命题的看法上却完全一致,即制度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制度的功能就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制度能够提供激励机制,制度还能减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等。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甚至认为,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总之,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人类社会之所以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稀缺。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及其配置问题,那么制度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制度稀缺及其创新等问题。
希望有所帮助。
㈦ 下列那种不是蜘蛛理论的假设(劳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如果你立志从事经济管理,投资等方面的,你当然选择应用经济学比较好些。应用经济学总体会容易就业一些。应用经济学主要有设二级学科: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各专业的情况如下:西方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大家学的课程就有。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不说也知道吧:经济的历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国民经济学:也是无所不包的,除开马克思的外,几乎包括宏观经济的很多方面,报考前应参照各学校的方向设置。区域经济学:很宏观的,研究区域产业、区域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等。财政经济学:现在也有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国家的财政收支、税收调整等政策。念过经济学的同学都清楚,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金融学:很热的专业。主要研究货币和资本市场、投资等。外国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更偏向金融系学生。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由原来的工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合并而来。原来主要研究宏观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安全等。近年学习西方开始注重微观(在西方叫产业组织),研究市场里的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的决策。在所有经济学科中,该专业是和企业管理最接近的。但有比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学功底深。该专业也可设置很多方向,如证券等。产业、产业,所有产业都可研究也。国际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但比二者更注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也可以说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说明国际见金融和贸易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工资政策、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等等。统计学:望文生义就知道了。按照方向不同,有研究统计理论的、有运用统计模型解决宏微观经济、管理问题的。数量经济学:简单的说: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3者的结合。对于想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同学而言,很好。专业课复习指导1、政治经济学专业(1)、研究内容本专业研究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着重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运动,研究它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经济关系的规律及其具体实现形式。本专业重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重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要重视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及其规律性。●研究方向:《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学。●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和外语等公共课程外,本专业主干课程和方向主干课程有:《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著选读,当代西方经济学评析(包括原著选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专题研究,发展经济学研究,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2)、相邻学科世界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城市经济学,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史,消费经济学。2、西方经济学(1)、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主干课程和方向主干课程有:《资本论》专题研究,微观经济学专题研究,宏观经济学专题研究,国际经济学专题研究,数理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计量学专题研究,发展经济学专题研究,比较经济制度专题研究,西方经济学流派专题研究,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研究。(2)、相邻学科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外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3、世界经济(1)、研究内容世界经济是研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研究主要范围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和趋势;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国民经济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关系;此外还研究国际经济各专门领域(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与企业等)的基本情况、问题与运行规律;以及中外经济关系,特别是中国对外开放中有关对外贸易、金融、投资、企业经营、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原苏联(独立联合体)和东欧国家经济,现代国际经济理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组织、结构、政策与问题分析),当代中外经济关系(中国开放经济)。●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和外语等共同课程外,专业主干课程和方向主干课程包括:世界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别经济专题研究,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级),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级),发展经济学专题,比较经济制度专题,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题,国际经济关系与政策专题,国际企业经营专题,国际经济法专题。(2)、相邻学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4、金融学(1)、研究内容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研究货币流通的规律,货币供求的决定与调节,金融市场的组织和银行的地位、作用,银行的经营与金融创新,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传导机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任务,须着重研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银行及金融政策,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中国货币供求及其调控,当代外国货币理论和金融政策,银行经营的现代化,中国货币学说史和金融发展史,西方货币学说史,金融与发展。●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和外语等研究生公共课以外,专业主干课和研究方向主干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高级货币银行学,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级),国际金融研究,银行业务与经营调查研究,财政学研究,中国货币学说史,国外货币学说史,中外金融史。(2)、相邻学科国际金融,财政学,企业财务管理。以上四个专业是比较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对于它们的复习指导同时涵盖了对相邻学科的指导,同学们应在了解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方向、主要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专业课复习时间安排,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报考院校有的放矢进行复习。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专业课考察的范围对于明确的专业课考察范围,仅仅掌握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一些相关知识搞通、弄懂。对于基础知识,更是不能疏忽大意,因为即使再偏再难的题目,最终也是要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解决的。对专业课指定课本的读法,可以以书前的目录作为一个提纲,在把课本精读两遍之后,抛开课本,自己要能把这个提纲扩充形成体系,必要的时候,参阅其他的专业书籍以加深理解。2、往年专业试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往年的专业试卷来分析,你可以了解该专业命题的基本情况、老师的出题风格、已考点和未考点等等。从普遍的意义上来分析往年的专业试卷:●难易程度、题型、分值等等一望而知的信息。●各章节的出题比重。●重要的已考点。●考题中涉及的当年时事,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命题的。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考试就必然涉及每年的时事热点。对于这方面的准备,我在下面还会专门讲。●一些可能演变成论述题的简答题。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这个考点已经作为简答题考过了,就不会再考了;其实不然,有些老师认为出简答题远远不能体现该考点的重要性,因此会把它变作论述题再拿出来考。这其实对每个考生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就想着投机取巧,恐怕会吃些苦头了。●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各年试题的难易程度,需要有近三年的试卷才好比较。一般来说,如果今年的某一科的题目又偏又怪,那明年的考生一定有福了,因为命题者也要接受监督与评判,如果他今年因了出难题而倍受非难的话,明年就一定会对舆论和考生有个交待,那就是……呵呵!反之,如果今年的题目简单,明年的考生就要小心了。●各章节的命题风格,因为每年的同一章节往往是由同一位命题老师命的题,因此藉此可以洞察他的命题风格,是注重能力、还是注重基础,课内知识还是课外知识。3、命题教师的重要著述和研究方向每一位命题者都有他在学术方面的专长,要看他的专长,最简单的法就是到图书馆查询这个老师的专著。知其大略,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那个方面的复习。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跟命题老师接触。4、留意当年度的相关时事内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你只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了,那你只学会了一半。留意时事内容,并不是像准备时事政治那样。你可以翻阅当年9、10、11和12月份的重要专业期刊,以金融学为例,必读的专业期刊有《金融研究》和《金融参考》。
㈧ 在经济学理论中,假设和假说有什么区别
假设一般抄是某个理论的不可能存在的袭条件
假说是对一些现象提出的可以被接受的说明。
假设,指如果;凭空构想;科学家提出解释事象的主张而尚未证明的,称为「假设」。
假说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验确证之前表现为假设学说或假说。
㈨ 经济人假设对经济学的研究的意义
经济人假设也称为理性人假设,理性的含义是以最小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版经济利益。
在此权假设下,消费者在收入约束下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追求最高利润。它是描述微观经济行为的核心假设。
很容易对这个假设挑点毛病,例如它不涉及价值观、道德、生命意义等同样重要的问题。
完美的假设或者理论是没有的,经济人假设就像人物漫画一样,抓住了最重要的特征。
有人认为经济人是自私的,以此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不合适,换成利他人假设不是更温情,更高尚吗?“人应该更高尚,利它”是规范研究的命题。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虽然预测经常很困难。假设应该符合实际,而不是漂亮动听。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获得物品和劳务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利己是第一位的,利己的目标也能诱导出利他行为。如果你尝试客观地观察自己和别人的经济行为,你会发现利己比利他更合适作为基本假设。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基本假设的生命力。
㈩ "人有时候是非理性的,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有失偏颇."评价这个命题
主流经济学里面只是做了这样的”理性经济人“”唯利人“的假设,内不代表它是泛用的。
这个假容设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工具,把复杂问题抽象简单化,有助于你理解一些经济行为的本质。
同理比如用牛顿经典力学讨论摩擦力,你会讨论绝对光滑的平面,但这种假设也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工具帮助你了解宏观力学世界的本质。
所以,其实”出于好心做公益“和”理性经济人“不是一个范畴的讨论,但并不是说”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就错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做公益是为了避税等利益目的,那就符合假设了)
因此,行为经济学也对主流经济学里面的”理性人“的假设做了修正。在我看来这就像讨论光滑平面上摩擦力和实际平面上摩擦力的问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