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关于大学生失业率的PPT,跟经济学有关
7.69分就可以上大学」、「大学毕业生 失业率创23年新高」、「就业景气降冰点!」、「大学以上失业率逾% 大学太多」、「每年投入就业巿场的大学以上学历者超过20万人」…。
不要以为这些讯息,离大家很远,其实它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也许是你(你)的哥哥、姐姐,或亲人好友,正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或即将迎接就业冰河期的来临。
面对高度不确定的未来,正在准备升高中、考大学或就业抉择的国高中青年朋友,如何未雨绸缪、提早累积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有鉴於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富邦文教基金会希望将职涯发展的种籽往下扎根,让国、高中生能提早接触、了解「职涯发展」与「适才适所」的重要性,提早思考自己的定位与努力的方向。为此,富邦文教基金会和Career就业情报联手合作,前进国、高中校园举办「职涯探索巡回讲座」,首场讲座於10月22日在花莲女中开跑。
许多国、高中毕业和即将升上国、高三的学生,不论是面对升学志愿的选填或是就业都显得茫茫然,而职涯探索巡回讲座的目的主要在帮助青少年提早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与工作适性潜力,以掌握未来的工作方向。
职涯探索巡回讲座邀请国内最专业的职涯顾问担任讲师,以轻松、活泼方式和同学互动外,并透过CPAS职业适性诊断测验,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个人的适才适所,提升自我职涯规划能力。
⑵ 简述失业的种类及异同(经济学基础)
1.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版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权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等不同类型。
2.按消费者意愿划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经济学中的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2)关于失业经济学的ppt扩展阅读:
不充分就业
不充分就业一词,用以指称那些仅能找到比正常时间短的工作的就业人员——兼职工人、季节性工人、打零工的人或临时工——的状态。此词也可用以说明工人所受的教育或训练使其胜任目前的工作而绰有余力的状况。
多数国家政府劳工部门收集和分析失业的统计资料,最后并将其列为经济状况健全程度的主要指标。
失业人
没有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者,统称为失业人。
⑶ 经济学关于失业问题的论述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一般说来,失业按其原因可分以下几类:
摩擦性失业,是指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渡之中所产生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失业。如农业、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对劳动的需求有季节性,在需求淡季时,就会存在失业。季节性失业也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缺乏新创造出来的工作机会所要求的技能而产生的失业。像产业兴衰、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都属于结构性失业。通常在存在结构性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工作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即失业人数超过了以现行工资率为基础的职位空缺,由此产生的失业便是需求不足型失业。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由此可见,非自愿失业或需求不足型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只要非自愿失业或需求不足型失业业已消除,就被称为充分就业。各国政府充分就业政策的着眼点,也就是控制或消除需求不足型失业。
⑷ 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经济学概论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特点:既有失业,又有职位回空缺。
摩擦性答失业:由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
希望能帮到你。
⑸ 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有哪些
西方经济学中造成失业的原因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
⑹ 《经济学》简述失业的成本
失业对于个抄人来说,是减少了未来袭的可预期收入,会减低失业者的消费意欲。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经济体)来说,失业会减少整个社会的经济动力和消费,失业率越高,社会的不稳定性就会增加,社会保障的资金压力会越大。
⑺ “知识失业”的经济学思考
知识失业,具体说,就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
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
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无工作机会;也可以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
人才过度消费等。
对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知识失业”,美国学者马尔科姆·吉利斯在其《发展
经济学》一书中有段精彩的描述:“印度和菲律宾这两个扩大高等教育的先锋国家,出
现了大批寻找工作的毕业生,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加尔各答的职业介绍所里每
天都挤满了文学士和理学士,有学数学的,有学英语的,有学物理的。而有些雇主主要
是在该介绍所寻找擅长空调、绢网印花或管道方面的人才,这些雇主失望地离去了。在
这样的环境里,大学毕业生最后不得不接受与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知识失业”都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但在
目前的中国,“知识失业”却更像一个悖论,所以被专家称为“贫穷的奢侈”。
一方面,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比例非常低。2000年全国第五次
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611人,即受过大专以
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6%左右。而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仅相
当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30%。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
面对的一个挑战。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却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前一段时间Dotcom陷入低潮时,许多网络公司纷纷倒闭或裁员,有人惊呼中国的
“白领”走进了失业年代。这种说法当然过于夸张,但北京、深圳等地出现的“知识失
业”还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提供的数字,截止到2001年6月底,北京市
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4.0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为0.21万人。另外,深圳市劳
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
人,研究生仅2人。到了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
人员总数增加到3157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12.34%。这些数字都未包括那些没有在劳
动部门登记失业的“隐性失业者”。
既然是一种“奢侈”,那么中国出现的“知识失业”就意味着存在某种程度上人力
资源的浪费。那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如西部地区,不但吸引不了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
就连本地出去的大学生也通常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当地政府“招不来女婿,
留不住儿子”的感叹。
全国政协委员谢克昌曾对山西省太原市两所中学高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接受调查的学生100%都希望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一半以上接受调查的学生主要目的是
“要离开山西到发达地区发展”。事实上,近年来在北京就读的山西籍大学本科毕业生
回省工作的比率还不到20%,硕士毕业研究生不到10%,博士毕业研究生就更少了,不
足2%。
扩招之过?
1999年高校大扩招引起的震动许多人还记忆犹新。
1998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108万人,1999年则达到了160万人,增长幅度达47
%,全国录取率达49%,北京市高招录取率更是超过70%。2000年高等院校再次扩招,
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300万人,是继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以后,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规
模增长幅度较大的一年。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比2
001年增加了30万人,同期的就业需求却未见有增长迹象。而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
业人数将达到212万人。
有关专业人士分析指出,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高校招生考试
不再受年龄限制,中国高学历人群的失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为高校扩招了,而就业
市场的容纳量并没有水涨船高,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率上升将是一
种必然趋势。
根据上海媒体的报道,上海市很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找工作屡战屡败的压力,自信
心受到很大打击,还有的学生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纷纷走进心理
中心咨询。一位学生已经悉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招聘会,投出了上百份简历,参加
过许多公司的面试,均以失败告终,现在变得心灰意懒,表示不打算继续找工作了。
“毕业生比去年多而工作机会比去年少”,这是应届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直观
感受。“受美国9·11事件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IT业滑入低谷”、“今年是高校
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成为大学生最常提到的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三大原因。
根据世界银行划定的界限,入学率达到15%以上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印度已经
达到了这个水平,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阶段”。中国的目标是2005年高等教
育入学率达到15%这个大众化的最低线,这意味着以后每年都会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进社
会,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被逼考研
在找工作屡屡碰壁之后,继续深造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一个被迫选择,从而在中国就
出现了独特的考研热持续升温的现象。
就业压力大是许多在校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一位兰州大学新闻系的女生说
:“考研就是被逼的。不少正在读研的学生认为,人才市场水涨船高,越早考研含金量
会越高。”
每年的下半年,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就会放弃工作,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参加各种考
研辅导班,北大、清华等高校附近简陋的房屋就被租赁一空。在考研大军的强劲需求下
,北大附近的一居室月租金飙升到1800元仍然供不应求。
据新华社消息,全国报考2002年硕士研究生人数为62.4万人,比2001年报考人数增
加16.4万人,是近几年报考人数增幅最高的一年。而200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9.
6550万名,比2001年增长22.8%。来自教育部的信息表明,报考人员中,普通高校应届
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为27.3万人,比2001年净增7.2万人。以学历划分,大学本科毕业
生报考数为54.1万人,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有8.2万人,报考人员中35岁以下的共6
1.2万人。
2002年考研战火刚熄,新一轮考研烽烟又起。2002年2月25日,位于中央财经大学的
“文登学校报名处”云集了全国各地学子近千人。两条弯弯曲曲的明年考研辅导班报名
队伍向两边曲折延伸,每一条长龙均有100多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出现考研热首先与目前的就业形势相
关。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02年毕业生的整体分配形势严峻,工作不好找,自然会促使
更多的人选择报考研究生。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片
面地认为毕业生学历越高就越好,就造成了“学历贬值”现象。这使得求职者认为,怀
里揣的学位证书越高越好,硕士读完还得读博士,否则就没法找到好工作。因此,不断
有人加入到每年的考研大军之中。
考研背后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但是如果有了好工作,全职
读书还会是许多人的选择吗?中国青年报社的一位编辑在大学毕业时郑重决定,工作几
年以后找一个适合并喜欢的专业读个研究生。几年过去了,他找到了适合并喜欢的专业
,并且被导师认为是“可造之才”,但是他却不敢考了,理由是:等我毕业了,在残酷
的竞争环境下,我还能不能回到中国青年报社这样的岗位。
考研的过程也是一种时间与金钱的支出,许多考生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
能够考上研究生。记者的两位朋友就是这样把青春献给了考研事业:一位从1992年到20
00年一直坚持不懈地报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每次总是以失败而
告终;另一位从1995年到2000年每年都是上半年工作,下半年复习考研,但是同样每一
次考试结果都令他失望。这中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实在难以估量。
亟须关注
高学历失业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毕竟是从无到有的事儿。中
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认为,与西方国家普遍的高学历不同,中国的
高学历失业是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出现的。从供给来看,中国高学历人才不是太多
了,而是太少了。虽然持续扩招,中国18岁到22岁年龄段中上大学的人比率不超过8%,
而且从全国人口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例也很小;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来看,我
国现在经济增长很快,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高学历
失业,应该引起重视。
有专家指出,我国高学历失业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常态的高学历失业尚有不
同,至少还有两个方面需要调整。
第一、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尚没有完全市场化,劳动力质量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有错
位。董克用教授说,应该坚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市场对于专业设置的引导。虽然现
在高校专业已经调整了许多,但是还不尽合理,仍然有人为因素。有些大学生进校学的
就是过剩的专业,自然很难找到工作。不过,市场也非万能,理想的情况是专业设置市
场化,国家宏观调控一些市场调节不了的专业,例如一些基础学科。
第二、人才分布不平衡,劳动力地域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有错位。董克用教授认为
解决人才地域分布不均问题,要让一部分人才离开大城市,向需要的地区流动,还得依
赖市场机制的慢慢发育。在大城市工作与在小城镇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本投资拉开距离以
后,一些不能承担在大城市就业成本
⑻ 经济学中关于失业的三大条件是什么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三个条件:
(1)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等不同类型。
⑼ 经济学中的"失业"的定义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球失业趋势”报告说,2009年全球的失业人口已接近2亿1千2百万,创下该组织1991年开始统计该项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
⑽ 经济学中:失业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国引起失业的原因看: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或劳动不得其用,即广义的失业,区分为五种存在形式:
一、公开性失业。这种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指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拒绝考虑这种工作,而暂时处在闲置状态;非自愿失业,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作可做的人。
二、就业不足。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希望工作的时间。
三、表面上是在工作或愿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这种失业包括:
1、变相的就业不足。一些人看起来全天在农场、工厂和政府部门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提供的服务只要更少的时间就能完成。
2、隐性失业。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选择非就业活动,典型地就是去接受教育和从事家务劳动。如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本想参加工作,但因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继续上学;妇女本来愿意参加工作,但因受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而找不到工作,她们不得不围着灶台转。这样,教育机构和家庭就成为这些“愿意就业者最后的场所”。
3、提前退休。这种现象在公务员中特别明显,而且呈上升趋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但退休年龄却在逐渐下降,这主要是为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就业和提升的机会。
四、损伤。指本来在整个工作阶段都能工作的人,但由于营养不良或缺乏正常的卫生保健条件而致身体欠佳,或者不能做全日工作。
五、生产无效益。指本来有生产性的劳动者,但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生产率极低,生产出来的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西方经济学所区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存在的几种主要形式,在当前中国城镇的实际生活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从一种职业(单位)转移到另外一种职业(单位)导致的磨擦性失业越来越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停产、亏损、被兼并的命运,这些企业中的职工有可能陷入结构性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引起排斥工人的后果(技术性失业)。此外,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使周期性失业的存在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中国还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发展经济学所归纳的发展中国家失业存在的基本形式,在当前中国城镇地区同样也存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不但存在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公开性失业队伍,而且还潜伏着数量十分庞大的非公开性失业。就中国城镇非公开性失业而言,就业不足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单位,这些企业单位的职工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低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尤为典型的是,甚至有些单位对部分职工长期放假。表面上在工作或愿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的形式更是十分普遍。政府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尽管全日制上班,但满负荷工作的时间很少(变相的就业不足)。一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因为就业困难不得不继续上学。有些妇女也因为就不了业不得不走向厨房(隐蔽性失业)。在中国,提前退休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城镇以损伤和生产无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开性失业也较普遍。尤其是以生产无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开性失业,使得一些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时,会使企业走向破产、倒闭的行列。显然,转型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失业的存在形式也有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