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萧琛经济学

萧琛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13 05:06:01

『壹』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对一个新手来说哪个更好

《经济学原理》 我是前年看的
《经济学》现在正在看,还有最后几章没看完。

觉得两本书的共同点是:
原本就是普及类经济学著作,都称得上通俗易懂;
都是名家名作,观点较为客观。

不同点:
《经济学原理》:十大基本原理贯穿始终,看起来主线很明朗;
行文简洁,有趣味;
正因为精炼,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多想一下才会明白。

《经济学》:涵盖主要经济学领域,内容丰富充实,大部头;
对经济学史上重要学派和人物的主要观点均有涉猎;
文中时有发人深省观点,需仔细阅读方得其中味道。

个人是觉得前者可能更好一些,观点鲜明,也容易记住。

另,我这有电子版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自己做的《经济学》笔记(因为还没看完,后面几章暂缺),需要的话可以留个邮箱,我给你发过去。

多看点这种专业书总是好事。不仅可以少被砖家忽悠,还可以偶尔忽悠下别人

『贰』 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哪个版本以及谁译的最好

您好!

最新版肯定最好,因为新版是萨缪尔森教授自己根据新时代的经济新潮流重新修订的,自然比以前更好。

全称就是《经济学》,高鸿业教授译的是较老的版本,较新的版本都是萧琛及其弟子们翻译的。建议您去北京王府井图书大厦,我就是在那儿的一楼买的,18版表面是棕颜色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叁』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哪本书更好

这两者很难说是好谁差的。萨缪尔森的是经典,毕竟出了十多个版本了,经过专现在的版本,同样也加属入了很多案列,而曼昆则是以案例,生动来著称的。如果你想学好的话,这两本任选其一都可,关键看你自己,而不在于这两本书选哪一本。
然后你可以看下中级的教程,微观的选平狄克,宏观的选曼昆的。
其他的经济学基础不需要看了,倒是可以看看结合实际分析的书。比如什么《牛奶可乐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等等,你也可以自己根据书中的例子用你学到的知识来分析。

『肆』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各个译本有差别么,哪个最好呢

我所了解到各个版本:高鸿业曾经翻译过第十二版,质量是很不错的。可惜版本内太老了。容

然后是北大萧琛和他的学生翻译了第十六版,是现在市面上最流行的版本,貌似浙大经济学考研指定教材也是这本。后面的十七版十八版翻译的质量就算了。

『伍』 萧琛主译的经济学和萧琛主译的微观经济学有何区别

前者笼统但是包括后者,

『陆』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版本问题

现在复最新版是19版,有中文和英制文版的,中文版一本的88元,内容基本很全的,不过似乎有个别段落漏了,但是影响不大,北大的萧琛主译。。。中文上下册一共96,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本,好像没有缺的段落,但是和英文版的顺序似乎不太一样。
英文版160,不知道国内是否买得到,我们是学校帮忙买的。
我现在用的是19版的一本的中文和英文原版,觉得挺好的,没什么问题。
另外你只是读书的话,就买英文版好了,因为有的专业词汇的翻译可能不同,比如说市场不灵和市场失灵之类的。。

『柒』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电子版谁有

《经济学原理》 作者:(美)曼昆(N. 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 页数:734 出版日期:2003

《经济学 第18版》 作者:(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 页数:684 出版日期:2008

《经济学 第3版 上》 作者:(美)斯蒂格利茨,(美)沃尔什著;黄险峰,张帆译 页数:464 出版日期:2005.06
《经济学 第3版 下》 作者:(美)斯蒂格利茨,(美)沃尔什著;黄险峰,张帆译 页数:957 出版日期:2005.06

《牛奶可乐经济学 通俗经济学开山鼻祖完美呈现 完整版》 作者:(美)弗兰克著;闾佳译 页数:231 出版日期:2010.12

《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丛书 吴敬琏专集》 作者:吴敬琏著 页数:336 出版日期:2005

资源已经找到~~网络hi你了~~

『捌』 推荐几本经济学入门的著作

入门的话可以学习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文版分宏观、微观上下两册,内容十分简单,接近于培养兴趣的读本。之后可以学习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是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需要有高等数学的数学基础,此书建议读英文版,因为学习过英文版后一般的外文经济学期刊、论文基本可以读懂。中级宏观经济学建议参考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普通学生不建议学习高级经济学课程。
如果是对金融、投资、股票感兴趣,那么建议学习路透社的《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十分基础的只是此书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参考书。兹维·博迪等著《金融学》也是非常好的金融学入门之作。特别推荐“梁晶工作室”引进的经济学著作,都是国际上非常经典的教材。
如果对股票更感兴趣,建议分别学习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价值投资可以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学习,可以通过读大师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及书中的引用文献学习。技术分析建议楼主先买一本《技术分析大全》之类的书,把书中的每个指标的由来、每个公式的用途都吃透,然后可以开始学习道氏理论、波浪理论、量价关系等一系列技术分析理论。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玖』 关于经济学的.

1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生产可能性曲线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在一定社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也是有限的。生产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我们知道,一国可利用的资源,按用途来说,主要用来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由于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因此,要多生产消费品就必须减少资本品的产量。那么,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本分配使用于消费品和资本品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解释和回答。

2关于需求弹性
在需求函数中,需求量是因变量,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是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所以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影响这一数量的某一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化1%,会引起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3关于讲解机会成本的一个例子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既实的一种成本。它是指1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那么如何理解上述这种现象呢?
我们设想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投入热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劳动)投入某种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么按照人们所理解的机会成本概念,他们投入工作P的机会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样,投入工作Q的机会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
但是实际上,由于任何一个单位的投资(无论是劳动投资还是资金投资)都具有专注性,因此不能设想投资获得二注收入(所谓“二注”即是指同时分为2个或多个方面的注入,如1个单位投资额分为2个注入方面,这是不可能的。1个单位的投资额只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某一点上,这即是“投资专注”性)。通俗地说,1笔投资不能同时被假设为获得2笔(或2笔以上)投资的收益。所以在计算机会成本时我们不能用1笔投资的二注收入来叠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费来叠加。比如我们不能算他们在从事热狗工作的过程中又再想同时获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获得这个收益就认为产生了机会成本。如果他们真能获得这样的二注收益,那么他们应该获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单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似乎具有这种投资与收益的二注性,因为它想在获得当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时,又想要获得工作Q的收益,当不能获得工作Q的收益时,就被认为是亏损的。特别是当已经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还想得到较低收益的情况。比如当从事工作Q已经获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时,还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这样的话,所理解的机会成本就不对了。
实际上机会成本应该是这样:工作P对于工作Q来说具有机会成本,但工作Q对于工作P来说就已经没有机会成本了,因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谓机会成本实际上只是“相对机会成本”而没有绝对机会成本。当一个人正在从事的工作收益比较低时,相对于你所能从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来说,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比如一个人能够做经理和教师,而经理工作的收入显然要比教师的收入大,因此当你从事教师工作时,相对于经理工作来说你就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从事经理工作会使你失去教师工作的更低收入,从而产生一个机会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对于收入小的工作来说,是没有机会成本的,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谓“机会”实际上就是寻求更大利益的机会,既然获得了更大利益,那么因失去机会所导致的利益丧失也就相对没有了。
那么,由于从事工作P比从事工作Q所获得的收入较小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其机会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减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们因此亏损了23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渐渐提高,从22000达到40000,则他们所失去的机会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与工作Q相等的45000,则他们的工作P与工作Q对比就只有等于零的机会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则他们从事工作P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工作Q来说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机会成本为负数。机会成本为负数表明什么呢?表明他们工作P相对于工作Q来说已经非但没有机会成本,而是还大大“抵值”呢!由于成本作为一种代价耗费是总是趋向于最小化的,因此从事一项工作,它的机会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负数。

4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它指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的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

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以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5外部性。谈谈经济外部性就好。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6很简单。因为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来调整长期平均成本,所以我们就可以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拾』 保罗.萨缪尔森编,萧琛翻译的宏观经济学咋样

《宏观经济学(第19版)》是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先生的绝笔。该书书自1948年首版问世以来受到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在前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修订,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最新的经济数据,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对货币政策、货币与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混合经济、政府债务、稳定经济、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等也给出了介绍。

阅读全文

与萧琛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