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多多益善” “物极必反”
多多益来善来自于消费自者认为多消费一些商品会给自己带来更高的效用。
物极必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现,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满足感,继续消费,满足感降低,再不断地消费,则效用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比如很饿的时候,吃一个馒头效用很大,吃第四第五个馒头效用下降了,继续吃,吃到第十个,可能就对肠胃不好了。
② 常用到的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1、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价值.
③ 为什么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很多人类行为,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称得上赚钱的
经济学的第一原则来就是资源源的最优分配,不是每个人都赚一大笔钱
但是首先,最优分配资源,要求全民具有共产主义精神,要求每个人大公无私,按照社会最优解获取资源,而我们知道社会里既有大公无私的人,又有自私自利,损害公共利益的人,这是人的复杂性的表现,社会科学很难用一个什么模型来普遍描述人的行为,只能建立在各种假设上。
其次,资源≠金钱,财富≠金钱,经济学里管现金叫流动性,是各种各样财富中被过度符号化了的,最不靠谱的一个部分,赚钱≠盈利,也≠成功。如今一提到经济学,大众往往将其等同于成功学,等于致富经,这实在是对经济学没有理解的表现
④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节约粮食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⑤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农产品增产了,社会供给量增加了,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农产品价格就会下跌,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因为大部分农产品是生活必须品,其价格弹性很小,所以当农业丰收时,因为销量是比较固定的,农民为了尽快卖出产品,回收现金,采用了降价措施实际上并不能提高销量,所以反而收入减少得更厉害。所以经济危机厉害的时候,外国的农场主宁可将产品销毁,也不出售就是这个道理。农业生产最好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过高的增长率是有害的。
⑥ 经济学原理有用吗
本来我对经济学原理这门课是深信不移的,觉得它说的每一项都没有可反驳的地方,不过在看了一本叫《背后的逻辑》后,觉得有些质疑了,在这本观点都很新颖的书中讲到,有一人做了一实验,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搞了一有奖竞答的活动,要求人们可以从0到100的整数中,选一个数,其中必有一个数是被选最多的,而所猜的数字最接近这个数的三分之二的观众即可获大奖,我们可以想一下,理性的人会觉得选50的人会最多,而去猜50的三分之二,即约33,而大家都理性的这么想时,更理性的人会选择33的三分之二,即22,以此类推,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最后会选择0作为最终答案,而事实调查证明,选33的人占大多数,数据为53%好像是,而选22的人大多是30%多。 所以该书得出结论,经济学中将人看做完全理性的看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完全理性的人微乎其微。不过再后来,老师也讲到了,没有一个学科是万能的,能够在一个领域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就很好了,将人的理性程度假设到极致,就是完全理性,而模型的简化有利于分析问题,就比如:虽然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但这个模型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起码给大家一个参考的方向,凡事不能绝对的去想,不完全符合,就将其排除掉,其实,只要它可以给大家一个可考虑的方向,它就有它的存在价值。 所以,学经济学原理还是有用的!!!!(如有不对之处,多多指教)
⑦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花呗
你就是想知道支付宝搞出来花呗这么个产品,是怎么赚钱的对吧?其实不用什回么经济学原理。
在淘宝答和天猫上,如果你用花呗付款且没有分期,卖家需要给支付宝0.6-1%的手续费。如果分期,这对买家是免息的,但这中间的利差也不是支付宝出,而是转移给了卖家。而且你分期越长,支付宝收卖家的钱也就越多。
现在实体店支付也支持花呗,目前为了推广,花呗还没有向商户收费,但等用户习惯使用花呗支付后,大概率会向商户收手续费,这个和信用卡的模式是一样的。所以你把它看成是一种没有实体卡的信用卡就行了。
⑧ 理解经济学原理:什么是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专有价值的物属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
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