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在什么意义上是一门科学

经济学在什么意义上是一门科学

发布时间:2021-01-11 15:28:05

①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方法论上有什么意义

最近几年证明,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反对战前科学哲学家的倾向的潮流。战前的科学
哲学家们把方法论基本上当作一门能区分好的实践和普通的实践(average-practice)
科学的学科,并因而褒扬好的实践科学,贬斥普通的实践科学。当然,也有少数持有这
种观点的方法论学家是能够抵挡住兼得鱼与熊掌的诱惑的。因此,波普再次重申,证伪
主义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发生论的传统基础上的,这种传统已被公开当作为“知识的增长”
作出贡献的各种标准。不过,要弄清人们怎么知道这种标准的传统在不参考“成功的”
科学家在过去所作的证伪主义的实践范例情况下能对未来知识的增长作出贡献,总是困
难的;而且,波普自己也承认,证伪性观念的灵感,发自他视为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精
髓的东西,这种精髓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方法本质上是相对立的。
从波拉尼和汉森的著作开始,随后是库恩、图尔明、弗叶拉本德、劳顿斯和许多其
它人的著作,把方法论看作是科学追踪的一系列规定这种比较旧的观点,逐渐被把方法
论视为对过去的科学实践作出一般化描述的观念所替代。这种新的科学方法论观点“看
来”很有希望在科学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方面取得一些有效的一般结论。当然,一
方面由于库恩的“标准”科学被科学革命打断,另一方面由于费叶拉本德的“任何事物
都以向前发展”,对这些一般结论还有大量意见分歧。
在前述名单中,我有意识地省略了拉卡多斯的名字,这是因为他对规定与描述、规
范方法与实证历史之间不可避免的紧张状态所作的重新解答,与上述任何作者都有所不
同。他追随波普赞成方法论的规范观点,但然后又提出检验那些规范原理,反对科学史
即便在规定的基础上其可证伪性也能成立的观点。正因为这样,他提出了一个终生未竟
的历史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框架。所以,拉卡多斯的框架是否适合物理科学史就仍然是一
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参见豪森),更不用说对于社会科学史的适用性了。
这一切最终把我们转向了经济学。比较早的波普主义者的观点可由哈奇森的《经济
理论的意义和前提》(1938年)和利普西的《实证经济学导论》(1963年)、尤其是经
常再印的该书第一版完全代表。虽然卡德韦尔的《超越实证主义: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
论》(1982年)主要从哲学观点出发,也很好地表明了最近一些经济学方法论作者对吹
毛求疵的科学家的老观念的轻视,但较新观点的最好代表还是麦克罗斯基的《经济学的
修辞学》(1985年)。
麦克罗斯基和卡德韦尔的著作都用我的《经济学方法论》来证明:证伪主义的方法
论即使是可取的,也不可能运用于经济学。我在我的著作中提出,现代经济学确实贴上
了证伪主义的标签,但它们经常在它们自以为是的实践中碰壁——它们所用的科学哲学
以“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为特征。
然而,麦克罗斯基和卡尔德韦尔认为:波普主义对经济学是一剂太强的药;它们的
结构要求是如此之严,以致于一旦把它严格地应用,经济学就很少有生存余地;因此,
无需惊诧,现代经济学极少实践证伪主义;事实上,他们拥护证伪主义只是证明他们的
天真纯朴,实难赞赏。
许多问题取决于我们对“证伪主义”的解释,这一点在我的著作中一直很明显。我
采纳了拉卡多斯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观点。现在,拉卡多斯改变了波普的方法论评价单
位和波普的评价标准。在拉卡多斯看来,评价单位是单个理论的“科学研究框架”或相
互联系的网络,而评价标准则是相互竞争的框架中的“超经验内容”。一方面,拉卡多
斯的标准要比波普的宽容些,因为它允许研究框架在遇到较小的不一致性时随时发展,
特别是修正,以便涵括经验的不规则情形。另一方面,它又比波普的标准更严厉,因为
它要求研究框架在解释它的对手能够解释的每件事件过程中比它的对手提供更好的预测,

作者: holistic 2006-6-22 01:06 回复此发言

--------------------------------------------------------------------------------

2 【学术经典】经济学方法论(马克·布劳格)
对于它的对手不能解释的某些新奇事实它能作出预测。表明波普和拉卡多斯之间的区别
的最佳方法是说拉卡多斯从摈弃角度区分了证伪:某个研究框架如果其不如竞争对手,
那它可能没经证伪便被摈弃;同样,某个研究框架即便已经被证明为不正确,但只因为
没有更好的有效的研究框架而仍然会得到留用。当我在我的著作中说主流经济学家贴上
了证伪主义的标签时,我只是相当简单地说它相信经济理论在最终分析中应该用他们设
定要解释的现象的本质内容来评判,甚至更为简单地说它相信用经验检验理论的意义。
这是不严格的语言。近几年来我逐步认识到有必要更为精确地定义术语。
例如,卡德韦尔对“相符主义”(con eirmationism)与“证伪主义”作了区分。
他用四个原理规定了相符主义:“各种理论应该是可检验的;一种检验的有用手段是把
理论的预言与现实进行比较;预测的准确性常常是一种理论站住脚的最重要的特性;各
种理论的相对地位应该由那些比较的相符或证实强度决定”(卡德韦尔,1982年,第12
4页)。他发现,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赞同所有这四个原理,简而言之,他们都
是相符主义者。卡德韦尔证明,证伪主义是一种比较苛刻的学说,它要求“科学家不应
该只是对他们的假说进行经验主义的检验,他们应该建立能作出大胆预言的假说,他们
应该在他们的检验中努力反证假说。同等重要的是,科学家应该暂时只接受已证实的假
说,抛弃那些已被否定的假说。此外,通过检验应该对这两种假说作出一定的区分”
(卡德韦尔,1982年,第125页)。他怀疑在这种意义上有什么现代经济学能贴上证伪主
义的标签。
卡德韦尔对相符主义与证伪主义所作的这种区分,与我自己对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
所作的区分基本相似:虽然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都相信经验检验,但对证实主义者来说,
经验检验只起确定理论适用范围的作用,当一种理论由于其假定前提真实而被视为正确
理论时,检验能够表明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但它们从来不能表明该理论是错误的;另一
方面,证伪主义则把检验看作一种理论正确性或错误性的显示。与此相似,卡德韦尔的
相符主义者断言,他们的理论很少冒风险,当它被经验驳倒时,他们就修正理论或改变
其范围;他们从不把它作为谬误而摈弃。然而,卡德韦尔的证伪主义则对风险极为慎重,
他们把精确预言的反复失误视为必须考虑改变理论的信号。因此,我把现代经济学家的
特性概括为相信证伪主义,但只实行“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这与证实主义的差异
在于接受的观念,在于基本原理(如果说不在于实践的话),即非常完善、十分有道理
的理论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卡德韦尔坚持,不管怎么说,现代经济学家实践的
是相符主义,他们进行精彩的检验,但从不让检验对他们的理论选择产生一定距离。
不难看出,卡德韦尔对现代经济学特性的论述与我所作的论述只有微乎其微的差别。
确实,我把证伪主义当作经济学家应该立志实现的一种思想——大胆而有区别的预言;
反驳预言的认真努力;以及根据抛弃假说的可能原因进行严格的反证——而卡德韦尔
(1982年,第292页)则怀疑这种思想值得立志实现。但是,我们之间的真正实质性问题
是如何概括现代经济学家的实际方法论实践。在我的书中,我用一半篇幅考察现代经济
学中十个重大理论争论里经验证据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的不严格的术语,我没能成功
地阐明证伪主义的解释精确地描述了现代经济学家实际上所做的东西。
然而,我仍然确信,对于象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人力
资本理论与审查(screening)假说之类的著名争论的个例研究表明,尽管经济学的检验
存在着所有这一切问题,尽管任何检验结果的意义都不很明确,但经验证据仍然是现代
经济学发展的推动力量;不管怎么说,任何现代经济学理论,除非其能对它力图解释的
现象作出一系列预言,并且这种预言至少是潜在地可用经验资料确证的,否则,它便没
有立足之地,便不可能是第一流的和合理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主流经济学家是证伪主
义者的意思。
如此说来,波普主义是现代经济学家难以吞咽的烈药啰?
不,他们已经在吞咽这种药了。当然,如果对波普主义作出真正严格的定义,这种
说法就可能显示出其荒谬。故此,让我们把这争论不休的问题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你
曾经见到过现代经济学家由于经验的反驳而摈弃一种经济理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
我们还经常发现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
业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这种理论在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几乎为人们全盘接受,
而在60年代后期则被整个儿抛弃。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紧接着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67
年提出了通货膨胀的预期放大观点,但当通货膨胀的估算模型加上适应性预期机制无法
得出价格预期变量等于1的系数时,人们马上对自然失业率概念产生了怀疑(布劳格,1
985年,第685页)。这些以经验为背景的怀疑,为理性预期革命铺平了道路,而“新”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崛起,不仅是因为其早期在进行重要的大胆预测方面的成功——财政
和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而且也是因为其有充分说服力的启发式呼吁——
坚持在一般均衡框架内优化个体行为。反过来,最近在检验包含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
型时经验记录的贫乏,引起了甚至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最积极的支持者的反思。无
疑,现在不存在绝对一致的新经验证据,而我也不再坚持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读物而仅
仅变成凯恩斯主义者或仅仅变成货币主义者,但我确实坚信叙述战后宏观经济学的故事
而不考虑与相反观点的重复的经验比较,是绝对可行的。
马克·布劳格
英国·伦敦
1987年12月

② 中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2005年10月26日15:09

2005年无疑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将成为我们对改革路径的反思和探讨的由头。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华工商时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几乎只有经济学家在长袖善舞,经济学家因对政府决策独特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其它学科的任何声音,你怎样看这种现象?

丁学良:我想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把一个社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更高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我们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让一个目标压倒一切目标,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改革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等我们要纠偏的时候才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思想界几乎听不到其它学科发出的声音,而老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就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的事情。其实不是,在任何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包括经济学本身还有不同的学科,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政策上。不同学科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会学重视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法学重视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学最重视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剥夺其它学科只让某一学科讲话,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文里,社会科学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种正常的、常规的方式下,互相对话、互相辩论,然后才能让决策层汲取不同学科的合理经验,使之变成一个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上?

丁学良: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经济学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很Pub lic(通俗的)的学科呢?

中国的经济学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中华工商时报》:您怎样看由经济学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失误,如教育改革?

丁学良: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很多所谓的经济学问题其实都不是经济学问题,在国际上,这些问题属于其它学科研究的领域,就是因为不让其它学科讲话,才出现了搞经济研究的人什么都可以谈的情况。再加上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所以很多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讨论方式,最后都以经济学的名义在说话。这样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不出问题才怪。

《中华工商时报》: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家有那么多的批评和指责?

丁学良: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西方从事经济科学研究中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只能受银行、投行的雇佣,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所谓的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和西方国家银行里的经济分析师比较像,他们是为一个产业说话,只是水平还不如他们。国外最好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当教授、做研究。

《中华工商时报》: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的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记者曲力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③ 在什么意义上,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价格太高了( )

衡量垄断程度的指数很多,举个例子,勒那指数(Lerner
Index),他等于垄断(或寡头回)商品价答格减去边际成本,他们的差再除以价格,勒那指数越大,说明垄断程度越高。另外,从需求的方面来说,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他也越容易被垄断。具体来说,什么样的垄断价格太高在经济学家看来没有特定的认定,但有一点是整个经济学界共识的,就是垄断程度越高就会使得社会效率越低。
纯手打,望采纳

④ 为什么说经济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个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如有具体问题可以进行探讨)
经济学是不是科学,事实上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在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时候老师也向我们提出来过,我认为当时老师的意见以及我后来思考的心得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种答案.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有没有人为科学下定义,有没有公认的科学的定义?在我所知,关于“科学”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有几个较有影响的说法,一般可以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的标准.一个是马克思的,一门学科只有在熟练的运用数学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里要解释一下,马克思强调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实际是在告诉我们只有达到了对于研究对象的娴熟的定量研究,一门学问才达到了科学的境界.那些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还停留在抽象的定性的阶段、尚未精确化的学问,还没有步入科学的殿堂——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科学的学问不一定不是知识,既然还是知识,就还有价值.举一个例子来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对于这一对象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人的心理是什么,怎么样的阶段,而无法普遍精确到人的心理是多少,到什么程度会怎样的地步,因而可以说心理学还不是科学,有待于更为深入和精确的研究.
还有一个说法是库恩的著名的科学范式,库恩认为,科学就是一个范式,这个范式是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范式.可能有人要问,范式是什么?范式就是定式,或者说模式、规范.库恩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并未对它作严格的、 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二十一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看待世界的运用科学的不同方式”、“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专业教育所规定的思想框架”、“科学实验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 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基本原则”,相信这些说法有助于读者理解“范式”的涵义.现在回到库恩对于科学的定义,库恩显然也无法对“科学”作出科学的界定,但是从他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层意思:首先,能够成为科学的学问必须是一个范式,即系统的、相对稳定的架构,这是科学的必要依托;其次,这个范式要获得大多数人、至少是大多数关注者的认可,这个指标看似很“软”,但仔细想想,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的认识成为大多数的知情者的共识,这对这一认识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提出多么高的要求;再次,信奉者要以其所信奉的范式为准则来行事,这也决非易事,而且这本身是对范式的极大考验.
库恩之后,另一位天才波普又对科学提出了证伪的观点,他说科学永远是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的,什么怪论?波氏的意思是我们无法证明它是对的,而只能证明它是错的.这话是有道理的,他实际上指出了科学的致命弱点,至于为什么,要讲起来话就多了,难免脱离本次讨论的话题太远,这里打住.
同时我们也打住关于科学本身的讨论,现在要看看经济学到底算不算科学了.
其实,我把这些关于科学的见解讲完以后,读这大概业已有了结论.经济学是最成功地运用数学的社会学科,也是最成功地运用数学的学科之一.这里穿插一个故事,开世界科学大会的时候,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惊讶于对方的数学水平,因为物理学家发现经济学家居然比他们懂得更多的数学,而经济学家则发现原来物理学家在数学如此的无知.另外对于经济学的范式——市场、价格、货币等等——无疑完全是为大多数同行所认同和遵循的——尽管他们在几乎所有的细节的问题上都不同意彼此.
我开头提到的二文的作者,前者是一个搞文学的,后者才是搞经济的.看样子只有真正搞这行的人才能够较好地理解经济学,这或许可以看出科学和非科学的一个区别.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与唯物同源。
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而在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它是在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然知识和知识创造。
然而,“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反映在现代术语如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也反映在学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如“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的名称。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⑤ 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什么

经济学上的投资:资本的形成。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例如企业存货的增加、新建的厂房等。

⑥ 在什么意义上,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价格太高了( )

衡量垄断程度的指数很多,举个例子,勒那指数(Lerner Index),他等于垄断(或寡头回)商品价格减去答边际成本,他们的差再除以价格,勒那指数越大,说明垄断程度越高。另外,从需求的方面来说,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他也越容易被垄断。具体来说,什么样的垄断价格太高在经济学家看来没有特定的认定,但有一点是整个经济学界共识的,就是垄断程度越高就会使得社会效率越低。
纯手打,望采纳

⑦ 从什么意义上说,经济学像一门科学

方法论意义.
经济学的方法论(也可以扩展到认识论)基础是与其他科学门类是基本一致的.如与物理学的方法论基本一样的.所以经济学是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而不像哲学,宗教,文学属于人文学的领域.
当然确切的讲,应该是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论模式:通过对现实作简单化的假设(甚至是不符合现实的假设,如几何学中有关"点""线"的假设,物理学中"质点"的假设,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都不是完全符合事实的),通过设定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大多从其他学科引入,如偏好结构,技术结构等等),建立模型.再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结论来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及其适用范围.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学定律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措诸万世而不惑的,都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弗里德曼与张五常都有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论文可以找到读吧.这些是经济学研究生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在哲学家中,可以读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著作,现代经济学的认识论方法和波普尔对科学的哲学思路比较合辙的.

⑧ 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什么

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因为 居民、企业和单位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居民、企业和单位持有的货币是执行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如居民用货币来购买商品或者支付服务费用,购买股票和债券,偿还债务,以及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等;企业以货币支付生产费用,支付股票、债券的息金,以货币形式持有资本等。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居民、企业等持有货币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它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等。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也可以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等。 交易性货币需求: 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水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为了应付意外的事件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凯恩斯在凯恩斯总模型中指货币是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货币的“投机需求”(ls)并非是为了投机的资产,而是为了降低损失风险而以货币形式保值的资产。货币的“投机需求”有机会成本。 安全需求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进行不可预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动性。这是必须的,因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状况是不确定,不能准确预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即可预见的交易数额越大。另一方面,必须的更新购买和维修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货币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独立的,一般被简化归入了“交易需求”。

希望采纳

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 研究对象的确定受研究任务的制约。从古典经济学以来,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确定为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但是,在不同的具体任务下,具体对象会有所差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和面临的任务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危机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公开化。斗争一开始是自发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为了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方向,需要从经济上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出版为标志。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我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人类的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被叫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结合叫做生产方式。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论述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但强调生产关系,这是由其所面临的任务决定的。
好好领悟就知道了! 不明白再问我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在什么意义上是一门科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