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业一旦出现亏损,是否意味着应当停产的问题为什么(管理经济学)
这个不是一亏损就停产的,具体可以参看下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给出的解释。
亏损产品是指销售收入不能补偿生产成本的产品。亏损产品按其亏损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亏产品,即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贡献边际亦为负数。另一种是虚亏损产品,即销售收入高于变动成本,能提供贡献边际。
亏损产品是否应当停产呢?如果是政策性的亏损产品,当然就不应停产;如果是营利性的产品,按照传统的财务会计观点: 既然是亏损产品(无论是实亏产品还是虚亏损产品),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停止生产。但是,依照现代管理会计的观点,实亏产品不应继续生产,因为这种产品的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贡献边际为负数,生产越多,亏损就越多;而虚亏损产品之所以亏本,是因为提供的贡献边际还不足以弥补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产,由于固定成本不变,亏损不仅不能减少,反而会增加,因此应当进行实证分析后,再做出决策。
例如:某企业2000年3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损益表1。
可以看出丙产品亏损50000元,属于虚亏产品(贡献毛益为正数)。如该企业计划当年要使月税前利润达到300000元,有人提出停产丙产品即可实现当年目标利润,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一、差量分析法
差量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两个备选方案预期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方案的优劣的决策方法。当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时,前一个方案优于后一方案;反之,后一个方案优于前一个方案;当差量收入等于差量成本时,两方案在经济上是等效的。
方案一:不停产丙产品。
方案二:停产丙产品。
差量分析如下:
不停产丙产品的销售收入为4000000元;
停产丙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200000元(即甲产品的销售收入1000000+乙产品的销售收入1200000)。
差量收入=不停产丙产品的销售收入-停产丙产品的销售收入=4000000—2200000=1800000元
不停产丙产品的总成本=甲、乙、丙三种产品的变动成本之和+甲、乙、丙三种产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1400000)+(250000+300000+450000)=3750000
停产丙产品的总成本=甲、乙产品的变动成本+甲、乙、丙三种产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250000+300000+450000)=2350000
差量成本=不停产丙产品的总成本-停产丙产品的总成本=3750000—2350000=1400000
差量收入—差量成本=1800000—1400000=400000>0
即: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
因此,应该以不停产丙产品的方案为决策方案,可以多为企业创造利润400000元,若停产丙产品,会使企业减少利润400000元,造成企业月全面亏损150000元。从损益表2可以分析看出。
是什么原因造成企业全面亏损呢?是由于停产了丙产品,因为即使停止丙产品的生产,也并不能减少企业的固定成本,企业的1000000元固定成本照样发生,它是企业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不可避免成本,而且原来由丙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450000元也转嫁到甲、乙产品上,使得甲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由原来的250000增加到454545元,乙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由原来的300000增加到545455元,从而造成甲、乙产品分别亏损54545和95455元。造成整个企业亏损150000元。如果停止丙产品的生产,就会失去丙产品提供的400000元的贡献边际(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因而使企业的利润减少400000元,因此,按照管理会计的观点:只要亏损产品提供的贡献边际大于零且有销路,就不应轻易停止生产,否则不但不能减少亏损,反而还会失去这种产品所提供的贡献边际,从而使企业利润减少,甚至造成整个企业的全面亏损。(如果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小于或等于零,那么就应该坚决停止生产)。如果不停止生产丙产品,虽然不能实现目标利润300000元,但企业还是能实现利润250000元(见损益表1)。故不应停产。
那么,又怎样才能实现目标利润300000元呢?
二、保本销售量分析法
如果丙产品的销路不受限制,且有足够的生产能力,那么只要增产丙产品,使其达到保本销售量,企业即可实现目标利润。
保本销售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不盈不亏时的销售量。是固定成本与贡献边际的比率。
丙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450000/90-70=225000件
只要丙产品的产销量达到22500件时,就可实现目标利润300000元。可以通过损益表3予以证明。
如果丙产品盈利能力小而需要停产,空出的生产能力可用来生产其他产品,该方案是否可行呢?
三、机会成本分析法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有限的资源不能同时用在多个方面,在决策时,只有把已失去的“机会”所能产生的收益(即机会成本)考虑进去,才能对所选方案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如果上例中丙产品停产,将闲置生产能力转为丁产品。按生产能力看,可以年生产丁产品300000件,单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7元。如果转产丁产品,每年需要发生专属固定成本150000元。根据市场预测,生产丁产品销路不成问题。
生产丁产品每年可获利的情况分析:
上面的机会成本是指选择生产丁产品、而放弃丙产品的生产,所丧失的丙产品的贡献边际400000元。在决策分析时必须考虑进去。
可以看出,转产丁产品,停止生产丙产品是可行的,它比生产丙产品每年可多创造350000元的利润。转产丁产品后,甲乙产品有关因素不变,企业的净收益如损益表4。
因此丙产品停止生产,空出的生产能力可用来生产丁产品,只要该产品提供的贡献边际大于丙产品提供的贡献边际,则停产后转产是可行的,从损益表4可以看出,转产丁产品可使整个企业的税前利润达到600000元;否则,停产不可行。
(此答案系转载,写的很详细,向原作者致敬!会计学解释的很清楚,但有些不足就是对微观经济学的解释不足,具体可以看高老先生的微观经济学,那里有详细的图释)
Ⅱ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企业的利润为0时厂商还继续生产的原因
即使利润为0,但是边际成本小于他的平均可变成本,从长远看来它还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厂商还是会继续生产的。
经济学的利润包括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超额利润,或者说是超过正常水平的利润)。经济利润为0,不是说企业没有利润,而是说企业没有超额利润,也就是它的利润水平和其他行业一样。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企业进入或退出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当某个行业有超额利润时,其他企业会进入该行业,以获得经济利润。结果行业供给会增加,均衡价格下降,经济利润逐渐减少,直至为0。如果亏损(不能获得正常利润),那就会有企业退出该行业,行业供给会减少,均衡价格上升,直至获得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0)。所以,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企业的经济利润为0。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的条件是:长期边际成本(LMC)=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边际收益(LMR)=市场价格(P)。根据这个条件也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企业的经济利润为0。
Ⅲ 经济学:为什么如果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亏损,但还要继续生产
扩大生来产规模会降低源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平均总成本的减少,即平均收益相对平均总成本增加了,但有一个度)同时继续生产导致产量的上升使可变成本上升了,当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时候,继续生产导致的的是边际成本递减 , 边际产量递增,但二者总会有一个交汇点,厂商应在此时停止生产,因为边际产量为零了(因为生产一个产品和成本相等了),就是说亏也要少亏点
Ⅳ 经济学的补亏原理是什么意思
狼来了反映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边际效应递减:有时也称为边际专贡献递减,是指消属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通俗的解释: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Ⅳ 用所学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亏损但还是继续营业
这里抄面关键的是对于亏损的概念理解,在西方微观经济学里,一个企业的成本是以机会成本计算的,你题中的亏损的意思是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而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没成本(会计账户里的固定资产或者长期股权投资什么的),是企业建立伊始就投入的,这部分成本被一直计算在平均成本里面。有的企业平均收益虽小于平均成本但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就是扣除了沉没成本的、后期投入的成本),所以企业现在虽然亏,但是有机会在几年以后实现盈利。
举个例子,小明买台机器压面条花一万元,第一个月买原料1000元,每包面条卖10元,卖了500包,收益5000元,。所以,小明第一个月亏了6000元(平均一包面条亏12元,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是如果第二,三个月小明还是能达到同样的收益,那么在第三个月小明就可以实现当月盈余。
Ⅵ 当企业亏损时,为什么还要生产
1.企业要持续经营,即使是暂时亏损,也要坚持生产,在生产中需求发展的机会;
2.企业的盈亏是版按照权当期收入减当期成本、税金、费用计算的,当当期成本、税金、费用大于当期收入的时候,就会出现亏损。而企业成本费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固定成本,即你无论是否生产都会发生的成本费用。坚持生产,一般都有增值额,会减缓企业亏损,而放弃生产,会使亏损扩大;
3.最后还有一个市场因素,如果企业轻易停产,会失去原有的客户群,对企业今后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Ⅶ 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生产问题
收割小麦:获得收益3.5,支出工资3万,其他成本2万,亏损1.5万元;
不收割小麦:收益为0,成本2万,亏损2万;
所以综合比较,他应该会收割小麦,所以农场主的话不可信。
Ⅷ 为什么在短期中,有些企业出现了亏损还仍继续经营
意都会出现\“淡季”,企业亏损,应该迅速找到亏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有必要回的话可以停业整顿,答停业一天费用继续产生 你就更亏了。
利用勾股定理来画,即勾三股四弦五。距离近量放大,比如采用3000mm,4000mm去找直角点,这样能减少误差。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初等几何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a,b,c)叫做勾股数组。
勾股定理现约有4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
Ⅸ 为什么企业亏损还要营业经济学知识解答。急!!!
这里面关键的是对于亏损的概念理解,在西方微观经济学里,一个企业的成本是以机会成本计算的,你题中的亏损的意思是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而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没成本(会计账户里的固定资产或者长期股权投资什么的),是企业建立伊始就投入的,这部分成本被一直计算在平均成本里面。有的企业平均收益虽小于平均成本但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就是扣除了沉没成本的、后期投入的成本),所以企业现在虽然亏,但是有机会在几年以后实现盈利。
举个例子,小明买台机器压面条花一万元,第一个月买原料1000元,每包面条卖10元,卖了500包,收益5000元,。所以,小明第一个月亏了6000元(平均一包面条亏12元,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是如果第二,三个月小明还是能达到同样的收益,那么在第三个月小明就可以实现当月盈余。
Ⅹ 作业西方经济学中为什么完全竞争企业短期亏损时还要生产
全竞争条件下,短期生产可以看作是市场上有固定数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既定价格下如何寻求他们的利润最大化。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不同市场的价格水平对产业的影响:
1.市场价格很高,并且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如:当市场上鸡蛋价格高于一斤5元,而养鸡专业户这时生产一斤鸡蛋的平均成本为2元,他的平均收益也为一斤5元,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假设他选择的最优产量为500斤,因为在这个产量上,他的边际成本正好5元。所以,他的企业地短期均衡价格就为5元,短期均衡产量为500斤,他所获得的超额利润=(5-2)*500=1500元。这时若他的产量大于或小于500斤,他所获得的利润就都小于1500元,所以,1500是他在价格为5原始的最大利润。
2.市场价格较高,并且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玲,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3.市场价格下降,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亏损,但还可以继续生产。
4.当市场价格继续下降,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即停止营业点。(若继续生产。企业的全部收益你不全部的可变成本,而不能你不 任何固定成本。若不生产,他虽不必支付可变经济成本,但固定成本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是企业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
5当市场上价格下降为更低时,企业的亏损更大,作为理性的生产者,他将停止生产。
由上可知: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平均收益=价格=短期边际成本。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