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曲线为什么过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MC是递增的 但在刚开始时(产量较小的时候) MC<AC 在这一段内 AC是递减的 (就好像班专上的数学平均分是属90分,而来了个新生数学是80分,那班上的平均分就降低了) 同理 当MC增大到大于AC时 AC就开始递增了 所以MC=AC的点必然在AC的最低点。
AVC的同理可得
2. 微观经济学,平均可变成本问题。
这是什么书?
感觉这句话有问题
“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可变成本的增加率要大于产量的增加率;”能否解释一下?
如果删掉这句话,后面的逻辑就通顺了。
3. 经济学 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什么其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是什么 谢谢!!!
解析如下:
许多生产系统的单位成本函数呈U形。在产量较低时,相对于固定投入要素来说,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要素比例是低效率的。随着可变投入要素的增加,虽然引起总成本增加,但其速度是递减的。这意味着边际成本(总成本的斜率)是下降的。但前期可变投入要素的增加引起产量迅速提高,同时单位成本下降。所以AVC和AC曲线呈下降趋势,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增加的可变投入要素最终会导致产量增长到一定产量后呈递减趋势,从而使边际成本上升。当MC=AVC时,则可变投入要素的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恰好能弥补可变要素的成本,即MC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随后AVC呈递增趋势。当边际成本超过平均成本时,即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大于平均成本了,平均成本函数开始上升。所以边际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只有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函数就下降。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曲线就上升。这意味着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都相交与平均曲线的最低点。
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 “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如下图:
4. 经济学中知道数量、固定值和可变成本怎么算平均总成本
总成本一一总可变成本=固定成本TC一一TVC=TFC(总可变成本+固定总成本)/总产量=总平均成本 (TVC+TFC)/TQ= AC即:总成本/总产量边际成本为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要增加的成本MC=△TC/△Q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总产量 AFC=TC/Q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总产量 AVC=AC/QMC(边际成本)、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关系
① MC、AC、AVC三条曲线是U形且MC交AC于最低点;MC交AVC于最低点
②AFC是反函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
一、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①总成本与边际成本:TC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别表现递减、最小值、递增
②总成本与平均成本TC曲线上任一点和原点的连线的斜率是AC,当AC达到期最大时,TC和原点的连线正好也是TC的切线。
③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MC>AC时,AC递减增;MC<AC时,AC递增;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
MC曲线和AC曲线都是U型的,造成这种形状的原因都是由于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的递减或递增,但这两种成本的经济涵义和几何涵义不同,MC曲线反映的是TC曲线上的各点切线的斜率。而AC曲线则是TC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所以MC曲线比AC曲线更早到达最低点。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上。在这一点,MC=AC,就是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递减,AC>MC,就是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递增,AC<MC,即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AC是随MC的变动而变动的,当MC下降到一个更低点时,相应的AC也要跟着下降,但它同前面较高水平计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于MC,以至当MC到达最低点以后转而递增,在其未达到平均值时,AC仍在MC之上,并且AC仍继续递减,直到与递增的MC相交,AC才到达最低点,而后转向递增。
而过这一点之后,情况相反,AC还是随MC的变动而变动,当MC上升到一个更高点时,相应的AC也要跟着上升,但它同前面较低水平计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于MC,即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1、总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
总成本TC是产量的函数,由于没有考虑固定成本这一因素,总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表明产品产量为零时,TC为零,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也相应增加,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也就是边际成本率。平均成本(AC)是每单位产品的成本,等于总成本与产品产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几何意义上AC是TC曲线上的任一点与原点O的连线的斜率。AC曲线形状为U型,表明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增加先递减后递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的
2、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一般来说,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产量很小。随着生产的进行,生产要素利用率增大,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成本的增长速度,所以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成本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虑最初的短暂情况,那么,它的变动规律主要表现就是:边际成本先是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供参考。
5. 微观经济学,平均可变成本为什么会先变小再表达难道生产一个产品,除不变成本外,每个产品对可变成本的
平均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会逐渐下降(被平均了,多生回产一个,答平均的固定成本就少)
可变成本一般只会上涨,因为边际成本递增,这这种递增与初期没有(比如固定成本的运用没到极限)
两者综合,固定成本使平均成本一直下降,可变成本一直增加,却被抵消而看不出来。直到加一单位产品要分掉固定成本的数额小于要递增的可变成本为止,那就是开始上升的点
6. 经济学之求平均可变成本
查关于经济学的书就行了 啊。。。
7. 微观经济学问答题: 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 谢谢!!!!
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即:产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平均成本是把总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它等于一定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的总和。
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变动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
总成本C(y)=Cv(y)+F。
平均成本AC=C(y)/y
边际成本指单位产出对应的成本消耗,即有MC=成本变化/产量变化。用微分式即为MC=dC(y)/dy=C'(y)=Cv'(y).
1、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还是这个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增加一单位的产量(Output)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称为边际成本。由定义得知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TC)的变化量(△TC)除以对应的产量上的变化量(△Q):总成本的变化量(Changes in Total Cost)/ 产量变化量(Changes in Output)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
2、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成本耗费的平均水平。平均成本总是针对一定的产品或劳务而言的。一定时期产品生产或劳务提供平均成本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一定范围内成本管理总体水平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平均成本可能会有很大变化,通过比较分析,能了解成本变化的总体水平和为深入分析指明方向。
平均成本分为行业平均成本和企业平均成本。行业平均成本也称社会平均成本,是一个行业内,对生产同种产品的所有企业按照加权平均数方法所计算的平均成本。企业平均成本是由企业的总成本除以企业的总产量所得的商数。等于总成本除以产出的单位数。 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假设总成本为TC(total cost),总产量为Q(quantity),则平均成本AC=TC/Q。在短期内它等于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变成本。假如用AC(average cost)、AFC(average fixed cost)、AVC(average variable cost)分别表示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则:AC=AFC+AVC。
8. 经济学当中平均可变成本的算法
根据平均成本与边际抄成本的关系,袭以及边际成本的U型特点(即边际成本曲线形状为U型)可知,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下,平均成本曲线也是先降后升的U型,且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时,平均成本最小。
在你这题中,可以看出边际成本一开始是降低的,到3KG后又增加
可以算出在4KG时,平均成本为 5.5+3.2+1.6+3.4=3.425 约等于3.4
这时平均成本最小
9. 微观经济学中,为什么平均产量最大时,平均变动成本最低
可将所有的生产要素看成一个整体生产要素,平均产量最大时,即该一单位生产要素产出最大,此时获得相同产量时所需的生产要素最小,平均可变成本最小。
微观经济学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
10. 数学证明经济学中平均产量最低为什么对应平均成本最低
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Q3总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产量Q2。也就是说当产量增加时,厂商总版是先达到平均可变成权本的最低点后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点。这是因为,由于平均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加上平均固定成本,当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点时,平均固定成本仍在下降,因此平均成本必然是下降的趋势,从而必然要后于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点。”
现在给出数学证明:
TC=FC+VC
则:ATC=(FC+VC)/Q=AFC+AVC
即:平均成本(AFC)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加上平均固定成本(AFC)
在上式中平均固定成本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先减后增
因此在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时,其(ATC)’=0
则:(ATC)’=(AFC)’+(AVC)’=0
因为平均成本递减,即:(AFC)’<0
则:(ATC)’=0时,(AVC)’>0
因此,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时,其可变成本必将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产量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