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如何阐述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的一般规定是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如果停留在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政治经济学可以研究作为合理抽象的生产一般,但这不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有什么区别
回答你这个问题前给你看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希望帮到你。
『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是谁
《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马克思在序言中得出的革命结论,对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序言》具有巨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
『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有什么区别
从《资本论》结构的源起、成型的过程看,《资本论》逻辑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流变”的结果,因此,在二者之间客观存在有必然性的“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些结构形式的共同点是立足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把握“什么是生产关系”,于是,《导言》文本构成对“历史”和“逻辑”以及“历史”和“认识”的统一规定性的“探源”。总的来说,《导言》的贡献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论方面的,也是方法论方面的;它厘清了对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规定性,锁定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的“事的逻辑”和“事的科学”。由《导言》定格的实质性的工作内容生产了“劳动二重性规定”,由此也就确立了“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内部联系。这种内在结构在于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逻辑,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客观基础,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说成主观批判的工作产物或认识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学抽象法”。
结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序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初创大纲,《资本论》是大纲的内容上的落实。
参考文献:
许光伟:《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
『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包含到"马恩选集"中了吗在哪一卷中
这本书的内容部分应该包含到《资本论》了
导言内容建议看一下《马恩选集》第16卷:“资本论”第一卷提纲,内容有部分是重合的;
本书的后两章作为《马恩选集》第23卷: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出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商品与《马恩选集》第23卷,第二章-劳动,这章有相当大的内容重合,建议up读一下《马恩选集》第23卷:资本论-第一卷当中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内容。
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读完《资本论》三本书吧(至少是卷一),会让你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流通”整个理论框架有更全面的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陆』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有哪些现实意义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就个人消费而言,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消费再生产出人及人的劳动能力;消费使产品成为产品,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柒』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读后感
假 如 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然而,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却被以下这段话所感动: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它总是随着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变的话,那就是它永远向前奔流的内在特性了。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伟大如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迈出一步,他就更加坚定地向前走去,无暇顾盼身后的足印,不论这些足印多么辉煌,多么深刻,多么令人叹服。因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脚步,就不会再翻滚出晶莹的浪花,也不会再发出恢宏的涛声,即使这条河流再浩瀚,再宽广,它也不能够再被称作河流,而不过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忠实信徒,却不能理解这样一个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他们毕恭毕敬从这条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来,当作圣水,奉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于神坛之上。他们不知道,脱离了历史的地形、时代的气候,脱离了瞬息万变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截断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顾中国的现代历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当作笑话来看。如在我的家乡芜湖,就曾出过一个“年广九事件”。当时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要将人们的思想从禁锢当中解放出来十分艰难。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从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话:雇工在6人以下不算剥削,便以6人作为个体户雇工的上限。年广九却因为雇了二十来个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琅珰入狱,最终还是小平同志出来说了话,解了围。我不知道如果马克思听说了这件事,是该哑然失笑,还是哑口无言。不幸的是,类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还在不停地上演,人们在提出新的理论之前,也还总是习惯于翻箱倒柜地找寻“理论依据”,看看若干年前马克思如何说,列宁怎样讲,找到只言片语便如获至宝,奉为尚方宝剑,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凑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当我们提及“两个先锋队”理论时,都要在后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话来为自己“正名”,好象没有了“依据”撑腰壮胆,说话便觉底气不足,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态,不知究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恭敬、忠诚,还是背叛。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却是无穷。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脚步,终究在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面前终止了。但假如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还会继续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是否还会毫不吝惜地将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学者拿着放大镜研读,并且一个字眼也改动不得的经典著作,交付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呢?答案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气又有能力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这才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而每一个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应该不时地问一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及能力吧。
参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后的感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参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录摘录,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__^*)
『捌』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序言有什么关系
序言共由5段组成,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2)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第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1)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3)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4)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5)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四部分是回顾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1)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写了第一部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论证了法的本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萌芽。(2)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笔记》并准备出版两卷集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3)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并写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46年夏,与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4)1847年,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而写了《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科学的表述。(5)1850年,在不列颠博物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59年,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纲要上的批判,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做出了经典式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