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论政治经济学批评的时代意义

论政治经济学批评的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11 02:00:43

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理论意义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的发现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3)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任何理论的发现和创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前提。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对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特别是18世纪以来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会历史曾经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例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等人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看到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的斗争,而且也是无产阶级同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探究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发现了财产关系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去说明社会历史,他认为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且这个发展过程是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上述思想家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论前提,普列汉诺夫指出: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且给予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⑵ 马克思为《资本论》写了多少手稿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40年,都在写手稿,资本论没有完成时,都在进行中。《资本论》留下的逻辑的完整性,得以手稿、草稿的不断积累。著名的是1844, 1857-1858, 1861-1863,以及晚年的历史笔记。

保卫《资本论》_网络 历史版本2016-09-19 15:01
新世纪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为迎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高潮,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学术专著《保卫资本论 》。其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工作理念。[1]
该书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结合体式。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或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该著认为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2]
以下为该书扉页上的题词[3]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人类不是在开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旧工作。 ——马克思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列宁
凡一国之历史,其对于民族思想之指示,与民族力量之启发,恒于不知不觉之间,隐操大柄。 ——熊十力
书 名
保卫《资本论》
又 名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作 者
许光伟
ISBN
9787509765982
类 别
政治经济学
页 数
716
定 价
¥ 158.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2-1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阅读建议
马克思主义研究 政治经济
方法论特色
《资本论》中国历史
目录
1 著作大纲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2 写在前面
▪ 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 经济学书架尚有几本书刊可看
▪ 破除“现代唯识论”
3 工作内容 · 体例 · 结构安排
4 对该著的多层次透视与评议
▪ 创作拾趣
▪ 花絮采撷
▪ 探索事的科学
5 作者简介

著作大纲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 [总论][4]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
〈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过程分析之二:s→g→β
过程分析之三:r>g
简短的结语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政治经济学对象
行动主义逻辑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工作如何展开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4]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价值(形式)
剩余价值(形式)
抽象劳动——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概念
楔子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实现哲学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实现科学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一 · 立的基础)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二 · 破的基础)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4]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巧妙一击·哲学11条)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唯物主义主体
二者的结合——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认识的秘密(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完美一击·经济学8条)
楔子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二者的结合——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十三章历史发生学(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统发生学(资本的空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二)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现象发生学(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第十六章认识发生学(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观逻辑发展)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批判史——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4]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马克思以后时代的客观逻辑·历史脉络)
楔子
工厂的发展
金融工厂的发展
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人类史前时期发展逻辑总括·市民暨资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2]

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8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作者简介:吴晓东,1956年生,上饶师专政法系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西方哲学概要》、副主编《毛泽东思想体系研究》。〕

⑷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内涵

从《资本论》结构的源起、成型的过程看,《资本论》逻辑实际上是《导言》“流变”的结果,因此,在二者之间客观存在有必然性的“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些结构形式的共同点是立足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把握“什么是生产关系”,于是,《导言》文本构成对“历史”和“逻辑”以及“历史”和“认识”的统一规定性的“探源”。总的来说,《导言》的贡献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论方面的,也是方法论方面的;它厘清了对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规定性,锁定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的“事的逻辑”和“事的科学”。由《导言》定格的实质性的工作内容生产了“劳动二重性规定”,由此也就确立了“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内部联系。这种内在结构在于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逻辑,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客观基础,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说成主观批判的工作产物或认识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学抽象法”。结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序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初创大纲,《资本论》是大纲的内容上的落实。参考文献:许光伟:《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

⑸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回的物质生产力的一答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要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⑹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出自资本论哪里

《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_许光伟
新世纪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为迎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高潮,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学术专著《保卫资本论 》。其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工作理念。[1]
该书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结合体式。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或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该著认为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2]
以下为该书扉页上的题词[3]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人类不是在开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旧工作。 ——马克思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列宁
凡一国之历史,其对于民族思想之指示,与民族力量之启发,恒于不知不觉之间,隐操大柄。 ——熊十力
书 名
保卫《资本论》
又 名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作 者
许光伟
ISBN
9787509765982
类 别
政治经济学
页 数
716
定 价
¥ 158.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2-1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阅读建议
马克思主义研究 政治经济
方法论特色
《资本论》中国历史
目录
1 著作大纲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2 写在前面
▪ 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 经济学书架尚有几本书刊可看
▪ 破除“现代唯识论”
3 工作内容 · 体例 · 结构安排
4 对该著的多层次透视与评议
▪ 创作拾趣
▪ 花絮采撷
▪ 探索事的科学
5 作者简介

著作大纲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 [总论][4]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
〈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过程分析之二:s→g→β
过程分析之三:r>g
简短的结语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政治经济学对象
行动主义逻辑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工作如何展开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4]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价值(形式)
剩余价值(形式)
抽象劳动——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概念
楔子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实现哲学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实现科学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一 · 立的基础)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康德主义路线之二 · 破的基础)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4]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巧妙一击·哲学11条)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唯物主义主体
二者的结合——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认识的秘密(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完美一击·经济学8条)
楔子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二者的结合——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十三章历史发生学(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统发生学(资本的空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二)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现象发生学(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第十六章认识发生学(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观逻辑发展)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批判史——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4]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马克思以后时代的客观逻辑·历史脉络)
楔子
工厂的发展
金融工厂的发展
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人类史前时期发展逻辑总括·市民暨资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2]

⑺ 政治经济学开山之作

《道德经》。

【原创】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标签〗论坛首发帖

〖版主寄语〗为读者提供了“如何读写用《资本论》”方面的有价值观点,并分享和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的写作经验,文献珍贵而资源稀缺。

[编者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研究结合起来,确实获得有机化的中国生长力量,为中国经济学创建提供宝贵智力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发掘中华经典,并和世界经典的发掘同步、联动,寻求最高智慧,实属有益之举。我们认为,这是文章提出“国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主张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许光伟,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

以下是文章主题和正文:

《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

关键词《资本论》保卫历史中国理论方法论批判建设

题记目前,和《资本论》有关的研究不外乎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原典解读,如卫兴华教授2014年推出的《资本论简说》和《资本论精选讲解》;第二类是“新解”《资本论》,或所谓的“新资本论”;第三类是批判与解读、理论整合与建设相结合,以此寻求中国原创思维和多路向发展的方法论性质论著。毫无疑问,拙著属于最后一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方兴未艾,渐渐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2013年后,伴随着《21世纪资本论》、《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重读<资本论>》和《资本论的哲学》等一大批国外译著的涌入,热潮更加迭起。下面阐说的《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保卫》)的创作宗旨、逻辑路径、理念和所运用的特别“方法”,构成一篇严格意义的跋文。对我个人而言,又可称之为该著迟到的“后记”。

就创作背景看,该书的出炉取决于以下研究事实:中国人如何恰当地对待与运用好来自“西方”的经典著作,既为我所用,又体用结合,相得益彰;老实说,这是
一个棘手的问题,亦是高度突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时代话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研究填补了同类作品的空白: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又通过贯通中国历史,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统一历史之研究进路创造性地规定了“历史科学”。其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地说明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大大拓展了既有《资本论》研究的领域,使之获得向新时代生长的“国学马克思主义”视野,并切实获取了“重读”“重写”互构意义的理解和运动张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作品与学说发表有著名的评议,写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等主要作品中。从简处入手,本书的工作是从上述两本书中各取出“保卫”和“《资本论》”而得以命名,即取保卫之政治与学术立场,而批判纯文本路径解读的解释学方法论。经济学的源头是《道德经》。《道德经》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讲述“道”“德”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道德经》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先用《大学》中的语言将其明确一下:所谓“道”,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德”,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的总纲,也总览了《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即简明地说,《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历史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道”,《资本的流通过程》以社会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则把两者叠合起来,审查和批判性地观察资本主义生活过程(其是一个时空结合体),亦即揭示历史与现实之“现象发生学”。这是坚持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取得的认识成果。

原所提交之论文,结构包括五个部分,期待一个系统的介绍路径,以尽可能确保读者鸟瞰《保卫》的全局思想。即第一部分:从“独钓寒江雪”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题记);第二部分:《资本论》的艺术高度是社会主观批判逻辑体系——关于“商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历史辩证法;第三部分:发生学四义——辩证法的四肢结构;第四部分:蕴含建设的批判——三种社会要素模型;第五部分:昔景重约忆亚南——中国经济学之题录。囿于篇幅限制,此处重点介绍第三部分内容,余者略去。标题相应重设。

君不见!2014年的皮凯蒂资本研究在中国引发的浪潮汹涌!这是《保卫》剑出鞘的年度环境。君不见!在西方,哈维对《资本论》的讲解,娓娓道来,对资本主义现实鞭辟入里,一时间,“呐喊声”和“欢呼声”起来了!又所谓: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这犹如鲁迅先生之指示: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为求“评”求“论”之记!!

书 评(在线阅读)

《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P214-230

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许光伟】

《资本论》以“逻辑”求历史,在此基础上,辩证叙述事物发展规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为“事的科学”。首篇阐述“价值规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阐说“资本之道”,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鸟瞰;第二卷是说明资本主义工厂“不破产”的条件——它的存活条件和发展条件从而社会运动条件,阐明国民收入的根据和来源,这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即“资本之德”;第三卷于经济生活层面,全面展开对资本的国民收入即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分配运动的分析,既说明了实体生产及其虚拟经济形式的发展关系——工厂、商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断衍生关系,也深层次地说明了“土地所有者”为资本家集团所“养活”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消灭了地主阶级,却保留了“地主”),是为“资本主义生活过程”解析;第四卷是关于资本的道和德及其结合运动的“历史认识”。从《资本论》的诞生史看,它的体系是社会客观批判与社会主观批判的工作统一,由社会客观批判领衔,而又由社会主观批判具体地发动。

研读《资本论》,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认识起点是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批判。以此察之,“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如生产方式(历史中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一般,以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与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许光伟,2014)于《保卫资本论》成书前完成和发表的论文中,我设定这样一个总的想法:在逻辑上,《资本论》商品章是成熟的研究范例,其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全面系统地探索了商品价值规律的发生奥秘。

⑻ 政治经济学现在落伍了吗

政治经济学在前进中。。。。。。

勒石之功: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首先,历史和关于真实生活的构境始终是研究的根据,授人无水之鱼,不若授人有水之鱼。凡一国之经济落后必导致一国经济思想之长久落后,并非必然之事实,至少是缺乏历史眼光的看法。马克思以19世纪的德国作为比证,说明历史学派不足以和当时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匹敌,是就资产阶级内部工作体系而言的。德国社会特殊的发展排除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任何独创的可能。相反的情况出现在东方世界。东方社会从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中发掘出了本民族历史的特殊规定,在发展上反超资本主义社会。此为《资本论》在东方思想界的横空出世。《国富论》迟至20世纪初始为国人注意,当其被注意时,《资本论》旋即为国人所注意。其说明当日中国并不欲照搬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相反欲图走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劳工发展道路。


要之,所谓劳工自主,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原是有充足根据的,且不论孙中山《三民主义》称“民生主义”就是中国之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今人复鼓吹劳动主义,或者就是劳动社会主义。从历史发展的实际看,劳工关系涵养于族民关系。中国的漫长古代社会恰是利用的这种关系体式,安排广泛性的社会生产和进行劳动剥削。此处的“族民”,究其实质,乃是对马克思所说依赖关系的人格范畴锁定。中国的族民关系不仅限制了现代意涵劳工概念的成长,更为主要的是限制市民关系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之成长和规定的独立化。中国社会劳工成长路径是族民→市民·资本→劳工。内蕴的“市民·资本”是工作复合体,指认出中华商品生产体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有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定。如族民→市民·资本的线索,即是对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特殊主体发展关系的工作刻画。


作为预前交代,本书末章论及的社会要素历史模型不过是说发生在“族民”“市民”“资本”“社会劳工”诸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的转化,认定它们是一相生相克的历史总体。其母体性质的工作关系皆是由对于劳工自主的发展指向性所构成的。如一种社会要素模型说的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条件”的单一类型,是“市民”与族民关系相伴生发展的阶段。而其作为独立的小生产者之人格范畴锁定,乃是专指价值规律的领导范畴,是为“简单商品社会”。所对应之古代产品社会的领导范畴则是“族民”。再就两种社会要素模型而言,其是说市民→资本的发展转化关系。此刻,“所有权条件”已经分化,于生产领域内社会对立化。“资本”专指剩余价值规律之领导范畴。这是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规定,可视为独立发展关系上的生产者(大生产者)之物格范畴锁定。三种社会要素模型阐明资本→社会主义劳工(人力资本)的发展转化关系。从“所有权条件”重新趋向社会一统的角度看,“社会劳工”可视为现代产品社会的工作领导范畴。这是对联合发展关系的一个社会确认,是生产者和劳动者重回社会人格范畴之过程。


以上是“舶来品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成长。要之,它兼顾了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背景。而中国无纯粹之市民社会这一发展特点也写就中国政治经济学独有的逻辑内涵,塑造并继续要求得到不断革新的发展环境。


其次,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对中国来讲,这是“知难行易”的转折时代。科学的内容是事实和历史,指向了批判。与紧随那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入而当作完成的舶来品的经济学体系不同,现今所论之“中国经济学”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新议题。盖言“新”,特指其是由实践之追溯形成的理论议题。显然,这一含意是特定的,工作批判锁定了经济学成熟时期的发展航向。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居高而思,我们须得承认: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历史结构的内在了解,全靠《资本论》给其打下基础。一次次的理论对接与实践的接合使中国人逐渐认清一个道理:“主张把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当作理想移植过来的国家,当然没有产生政治经济学的可能。”决定构建中国经济学,必须认真“消化”《资本论》,如在王亚南基础上前进一步,彻底消除“四分主义法式”和“三位一体公式的模本”积淀良久的病疴与沉重影响,创出完全新的理论道路来。


华夏一统,是历史、思维、语言、文化养成了的大一统国度。


扼要而言:

——《保卫资本论写在前面》

⑼ 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由《资本论》推动的世界学术体系。


《资本论》写什么?《资本论》内容博大精深,体例完备。其阐说社会历史经济的内在逻辑。客观批判和主观批判也。第一卷逻辑可概括为“历史发生学”,第二卷逻辑可概括为“系统发生学”,第三卷逻辑可概括为“现象发生学”,第四卷逻辑可概括为“认识发生学”。由此看来,《资本论》是一部读和用的著作,实践性强。它提出发生学的批判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这种工作方法。这也是把《资本论》视为史书的依据。从史书工作立场出发,重整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可指望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保卫资本论: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实践:批判和建构(对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的批判)


保卫资本论:史的发生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


该著认为:

  1. 《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


  2. 善读善用《资本论》,同时,也要善于进行中华转化;注意从中发掘中国元素,以开放的态度统一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创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国学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这是现代语境中“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严格意义看,《资本论》是“12部史”: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批判史。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3. 其首篇则是对以上逻辑的一个“导引”以及“总括”。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这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和行动主义,自然是对“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反动。进一步又可以说,《道德经》和“《资本论》的“研究同构”乃是确立了社会科学的根基。


《保卫资本论》四部分六篇结构

四部分:
第一部分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
第二部分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三部分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部分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高屋建瓴的理论气概

六篇: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13]

阅读全文

与论政治经济学批评的时代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