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内、完全容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
『贰』 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吗
1、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后者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2、研究方法不同:前者个量分析,后者总量分析。
『叁』 请问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问题
你是说LM曲线左移吧。 你画图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大小的经济体(相同的Y),左移后的LM曲线的利率更高。显然,这符合当货币的需求量增大时利率上升的情形。
第二个问题,货币的供应量增加,会造成价格水平升高。根据费雪效应,真实的利率会下降。这很容易理解,例如你把钱存在银行一年,如果这一年内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显然会使得你所获利息的实际收益下降。
而同样的产量下,价格水平升高,当然实际产量会减小。可以参考下GDP平减指数理解。
『肆』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1、生产理论。
2、成本理论。
3、需求理论。
4、竞争理论。
5、博弈论。
6、一般均衡理论。
7、不确定性理论 。
(4)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扩展阅读:
博弈论的改写:
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
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
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伍』 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基础有哪
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大盖能用基础数学知识,微积分和概率及数理统计基础,微积分中极值求法如拉格朗日极值法很常用,概率的概念,数学期望和方差等。如果是要求较高的经济学专业可能还要用到微分方程,计量经济学还会用到像“最小二乘法“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本科以后阶段的经济学,除了上面说的数学知识,可能会用到的数学知识: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拓扑学、微分方程、实分析、复分析等等。此外,统计学也会学很多,如抽样方法,实验设计等,这些是统计学知识而不算是数学知识了。
『陆』 微观经济学基础
因为汽车X和汽油Y是互补品,所以X的价格上升会使X的需求量下降,因此Y得需求就会上升,简要理解就是这样,更专业的解释你可以画一个需求与供给的图就知道了
『柒』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抄的核心是“袭价格机制”。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厂商理论解释了“供给曲线为什么向上”,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在供求曲线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价格管制、税收、补贴、贸易等政策对价格、交易量和福利的影响。
然而,之前完美的价格机制,会因为三方面原因失灵。第一,竞争(博弈)结构存在垄断、寡头等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非完全竞争市场,以及专注于“策略性相互依存”的博弈论;第二,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信息经济学,诸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第三,存在外部性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外部性,诸如税收与补贴的运用、科斯定理、公共品的提供等。
『捌』 微观经济学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产生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