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为什么不废掉国王
贵族制本来就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社会存在,这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完全是两个概念。平等概念指的是,一个出生了的自然人,拥有和其他自然人同样受教育、享受医疗保险、受尊重和自我选择的权利,不是说屌丝应该把高帅富的爹妈干掉来保障下一代以同样的穷挫矮面貌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阶级是有流动性的,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进入不同的社会层级。(补充两句,根据我学的政治学,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是有流动性的,阶级的问题就是允许流动的范围有多大。没有流动性的阶级最容易成为革命和暴乱的根源)
贵族则是另外一个概念。英国皇室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英国没有经历过非常彻底或者说暴力的革命,因此这些家族的根基并没有损害。二战之后,有些贵族把自己的领地和收藏捐给了国家,自己保留虚衔,和普通人一样上班下班买菜做饭。主要是因为战后贵族后代无力供养佃农和领地,因此将某些私产让渡给国家。(我认识一位温和善良每天去教堂做义工的乔治三世什么才不说呢)
至于王室是另外一种情况。英国国体是君主立宪制,也就是以君主为虚位元首,实际的行政部门也就是政府由首相领导,君主一般不过问行政、司法和立法事宜,这算是原先的君主制度向启蒙之后的民主思潮所做的让步。
社会的发展是有延续性的,正常情况下,政体应当是十分稳定的。所以我们不应当问“为什么有些国家有虚位君主”,因为人家一直都在做君主,人民没有看到什么必要的理由推翻他们。如今更加没有理由了,因为虚位君主不会造成政治影响,不管社会出什么问题都不管他们的事。我们应当问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人民会推翻君主/政府/元首”。
㈡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好多勤奋好学人物,他们通过勤奋上进最终改变了命运。
一、孙敬(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在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来,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从早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由于读书时间长,劳累时容易打瞌睡,孙敬怕影响自己学习,就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一根绳子,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一头绑在房梁上,只要在读书时范困打瞌睡,头一低,绳子就会把头皮扯痛了,人马上就清醒了。后来孙敬成为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勤奋上进改变了他的命运。
匡衡在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读书了。他家和邻居家只有一墙这隔,有一次他无意看到墙上有一条裂缝,邻居家灯光从裂缝中照到他家一点点,他便找来凿子,在裂缝处凿了个小孔,于是,一道光亮照到他家,他便在这道光中读书学习了。最终勤奋上进改变了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