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莱悖论的实验
实验设计
1)材料
此项实验要求被试次第完成两种任务:选择任务和判断任务。选择任务即阿莱的选择题,呈现给被试的选择题如前部所示。判断任务如下所示:第一对判断题(选出差别最大的配对)
F:“肯定获一百万元”对“0.10的概率获得五百万元”
G.“肯定获一百万元”对“0.01的概率获得零元” 第二对判断题(选出差另1最大的配对)
I:“0.11的概率获得一百万元”对“0.10的概率获得五百万元”
J:“0.89的概率获得零元”对“0.90的概率获得零元”
反应顺序为:第一对选择题、第一对判断题、第二对选择题、第二对判断题。
2)实验结果
阿莱式的选择结果意味着,选择类型与共同结果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共同结果的值为 $1,000,000时,人们喜欢肯定备择方案;当共同结果的值减至$0时,人们变换其选择方案。若考虑 “第三变量”(判断类型),便可获得更多的信息,并构成列联表(表1)。
如表1所示,在第一次选择和判断中,此项实验有过半数的被试(61%)喜欢风险方案B。其结果与阿莱式的选择结果不尽相符,然而,选择变异可以被判断类型所解释的效应(phi squared)为显著性水平的11%(pu(落选硬币的值)。让人们研究“金钱错觉,特别是家境贫困孩子的“金钱错觉 ,从而推导出这能使以上不等式成立的U函数。将客观标准的值换成主观标准的值后,小男孩的行为就变得可以理喻了。换言之,这领域里的研究者总是从预测失败中想到“最大化 的标准可能出了差错,要做的事是再接再厉修改不符实际的“最大化标准,而鲜有人怀疑“最大化 的原则本身会出错。
然而,根据人们的实际选择演绎出非线性的价值函数(如在受益和受损区域分别为凹型和凸型的 s状价值函数v)和非线性的权重函数(如π函数),然后利用演绎出的非线性函数来让人信服修正后的 “最大化 选择模型是有效度的,这种做法并不能证明“最大化 假设本身是正确的。这样做犹如能寻觅到证据来证明一古老的假设— — 地球是扁平的。寻求证据说明被选中的方案是可以被主观函数演算成具有某种“最大值 ,就好比寻求证据说明心理反应 (如,扭曲,错觉,放大等)是物理变化的非线性函数。虽然人们可以不断找出比传统对数函数更适合个体的心理物理函数,说该函数可使人们将地平线在主观上知觉地更加“扁平 ,找到这样的心理物理函数并不构成对“地球是扁平的假设的证明。
此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表明,由判断类型所揭示的“齐当别 策略能够对不同“共同结果值 条件下的风险决策行为作出较连贯地解释。这些结果连同 “登山队问题 等结果,一道质疑了人类风险决策行为是某种期望值的最大化的说法。也许,不断修正的期望模型最终又能演绎出新的主观价值函数或主观概率函数,将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圆满地描述为最大化过程;也许,指导人们作风险决策的原则根本就不是期望法则,有如Simon的“满意法则 (satisficing) ,须修正的期望模型只不过是为掩盖旧错误而犯下的新错误,到了后来人考虑摆脱“期望法则 隆圈的时候了。
回到小男孩的选择问题,在最后一次测验时他如是说:“如果我选了大面值的硬币,你们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