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字形态结构对中国文化影响
方块字与中国人的石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是石头型的,欣赏方方正正的美。中国人相信石头排成阵还有神秘力量。在“三国演义”上,诸葛亮用石头摆成八卦阵,古人相信这能抵上十万精兵。
汉字也是方块的,象一块块石头。所以在文学中,中国人喜欢排比,曾经迷过赋这种文体,也喜欢律诗。这就象是把文字当石头,写文章就是摆阵法,谁摆的整齐,谁的文章就写得好。
美国人思维方式是树型的,有主干,有分叉,有树叶。美国人学习,从树干入手,在进入树枝,树叶,所以脉络很清楚。
树型思维的好处,是其扩张性。有些树枝长大了,从原树上脱落下来,种在土壤里,有慢慢长成一颗新的树。
比如,物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始于牛顿的力学。后来物理学发展了,力学,光学,电磁学,原子核物理,天文学,都成为一颗独立的大树,在原子核物理中,量子力学又从一个分支长成一颗大树。一颗树,很快地就变成了一片森林。
中国古代也出过祖冲之、张衡这样卓越的科学家,可是,他们就像旷野中孤零灵的石碑,没有成为石林。
因为石型思维不具备扩张性,自从几千年前周文王将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后,现在还是六十四卦,而不是512卦。因为石型思维受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脑子就想不过来了。
在科普著作上,美国流行的是一些名家的科普著作,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这些前沿的科学家,用通俗的语言,把科学这棵大树的主干描述了出来,让人很容易就明白科学的思维,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认识逐步深化。
而科普在中国,最普及的科普书是“十万个为什么”,这些科学小常识,只不过是科学这课大树上的树叶而已,只见树木而不见树干,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所以,很多人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思维还是没有科学化。
政府也有树型思维和石型思维之分,它们在对待企业态度上有不同。具有树型思维的政府把企业当成是树苗,环境比如政策法规是土壤,市场是水分。政府只需提供肥沃的土壤,企业自己去吸收水源,企业能否存活,在于企业本身。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自然被淘汰。
具有石型思维的政府觉得创一个企业就象是盖房子,房子破了总想修补,觉得听任它倒塌太可惜了。于是,除非万不得已,千方百计想修补它。
企业也有树型思维和石型思维之分,具有树型思维的企业,容易扩张,他们在这地方赚了钱,就把同样的模式搬到其他地方去,结果,一颗树长成了一片森林。
具有石型思维的企业,强调自己的老字号是坚如磐石,赚了钱后,也不图到其他地方建分店,而只是把自己店的门面装璜得更好。
我们应该点石成树,学会树型思维,这样,整个社会才能生机勃勃。
Ⅱ 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为什么中国为方块字,而西方为字母
中国汉字系象形文字,起初是根据对象的形态而创造出来的文字,目前所留下来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它们都是象形文字。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化,经过大篆、小篆才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而现在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根据比他更早的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也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制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的字母也是从象形文字那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古希腊和罗马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拉丁字母。至于为什么在造字上有这样的差别,我想只有问当初造字的人了,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们后人无法知晓,只能猜测。而对于演变的差异,我想主要是中国的文字和西方的文字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汉字是表意文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就是通过笔画的勾勒,能概括它所代表的食物的含义,比如“日”最早就是一个圈里面一个点,很形象的。所以后来我们有了笔画复杂却很形象的汉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比如太阳在英语中的发音中是“sun”,那么他们就想办法从26个字母中选几个字母出来拼在一起能够发“sun”的音。因而就有了现在的英语单词“sun”。
Ⅲ 有关方块字的文章及感想
我爱你汉字
古往今来,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有着四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蕴藏着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中国汉字,因为它们并不是僵硬的笔画,并不是只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它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玩耍嬉戏。真的,它们是有灵性的,有思想的。当你读到“口”这个子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立刻闪现出嘴巴的样子;读到“齿”时,又会浮现牙齿的锋利;而读到“快''字,让人感受到如光速般的快感;而又读到”慢“字时,使人一望就慢吞吞的……
不同的汉字字体有着不同的风韵。篆书隶书,古色古香,人们一见就能回想起创造汉字的古人多么伟大。行书流畅通顺,使人一目了然。正楷多么端庄,好像一个个士兵排成的一个个方阵,整整齐齐,让人们看着舒服,心里更舒服。草书好似狂草奔放,凤舞龙翔,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这些汉字有的如雄鹰独立,挺拔如峰;有的似浩瀚大海,滔滔不绝;有的清亮如溪,凝滑如脂。近看这些字犹如布阵排兵,井然有序;远看这些字犹如鸿鹄群游。四千年来,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现在外国学习汉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他们迷上了汉字的神韵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从古代到现在,我国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汉字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是汉字中的珍品……
啊!古人是多么伟大!造出了如此具有独特风采和神韵的汉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字将被世人所珍爱,让我们共创美好明天!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Ⅳ 汉字为何是方块字古人追求稳重端庄的周正之美
[导读]汉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在确立方位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现的一批汉字之一,也是最能够代表古人思维方式的字。古人虽有四方观念,但这四方是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中的,处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即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国”的概念,“中”就是指处于中央位置的商都;四边是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四方的思维方式,甚至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东方与春季结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结合,由火主持;西方与秋季结合,由金主持;北方与冬季结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与四方。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在专门研究书法史的中央美院刘涛教授看来,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刘涛介绍说,唐朝时读书人多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种各样,便开了各种考试科目,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吏部诠选(选拔任命)官员时,也要经过一道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身(身材和长相)、言(口头表达能力)、书(书法)、判(公文)”。四项中的“书”,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汉字的魅力通过书写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个字都是有表情的。”刘涛教授分析说。他去博物馆的时候,专门仔细看过清代用“馆阁体”写成的《永乐大典》,虽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细细端详仍会发现每个人的细微差别。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行书作品等,当初都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经典而写,都是在并不经意的状态下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苏轼的解释便是,“无意于书乃佳”。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临王羲之的字达30年,退换的废笔头装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积,可见“工夫”之大。在刘涛看来,也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写字也是一个时代综合面貌的展现。单从书写姿势上说,古人执笔,本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是单钩“斜执”法,与今天人们通常握笔的姿势相似,后来变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无名指(小指靠无名指)内抵的执笔,成为双包的“直执”法。这是因为用来写字的桌案发生了变化。自殷商到魏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几前,左手执竹简,右手斜握笔写字。到南北朝已经开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的姿势,但握笔的姿势并没有改变。一直到唐宋时期的人物画上还可以看得出,当时是在高桌上写字,依然是斜执笔,到宋以后,直执法才流行起来。汉字形体结构的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以及用笔的疾涩、轻重、方圆、藏露等等,使得艺术家的精神情感能够借之“和谐”地统一起来。刘涛分析,汉字的对称并不是绝对的,表现在书法上,哪怕一笔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笔“补”回来,一个字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个字“救”起来。在动态中求得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所在。
Ⅳ 我爱你,中国的方块字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
我写着写着,常常为我面前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时我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的创造赞叹不已。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呵!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呢?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呵!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只有中国的汉字、几万个不同的字形、几十万、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产生遣使文字的快乐,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寻求那种文字对人类思维和感官的想象力!中国的汉字是高强度悟性的结晶,必能训练出人的悟性。
也许,这又多少还有一些悲哀,据说那种偏重对悟性的训练是会影响科学和理性的。那么,是不是因为中国汉字没有时间的变化就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呢?是不是因为汉字创造了那么多血缘不同的称谓而使得中国有无穷的繁文缛节呢?多么奇妙啊,这些方块字竟和一个民族的习性相关连!
在世界的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但它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的魅力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面对着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呼唤曾经搅动得热血沸腾,但却有点唐·吉诃德攻打风车的憨态。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字需要不断地再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的用原有的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在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宽广而简便。
我是炎黄的子孙,是喝扬子江的水长大的,也许,和别的民族一样喜欢夸耀自己的东西。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不是用诗的语言赞美过俄罗斯语言吗?但我不是传统的盲目的维护者,我只崇尚人类文明的创造。在我粗通一些西方文学后,我是越来越惊叹中国汉字的无与伦比的创造了。
啊!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文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爱。
我的使用汉字的同胞们、朋友们,请去发展它、丰富它吧!历史和文明正向我们投来新的目光!
(刘湛秋)
Ⅵ 为什么中国人要学中文
回想当年,“欧洲语言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汉字的生存一度产生危机。20世纪初,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主张语言文化全盘西化。1936年5月10日,以蔡元培领衔,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位文化名人签名的《我们对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在《中国语言》发表,把汉字贬为“独轮车”,把拼音新文字颂为“飞机”。直至现代,此叫声仍不绝于耳,如海外学者孔宪中认为,汉语文字、汉语语法、汉语词汇、汉语语音等均有缺点,仍需走引西方语言的道路。
如果能放眼大势、又能坐下踏踏实实地做一下中西文对比,就会发现,以上观点或提议即无可行性、又无必要性。
语言文字从来就是文化、科技、经济等的载体,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的复兴,汉字必然会呈现强势。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迄今全球已有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汉语水平考试(HSK)到2004年外国考生人数已达到10万人,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而商务汉语考试(BCT)、少儿汉语考试(YCT)等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英国伯明翰大学语言学家约翰·辛克莱尔教授认为,未来语言世界的领袖名单中将会出现汉语,当中国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时,许多人将会感到“学汉语比学英语更自然、更合理”。(《青年参考》1995年1月27日)
文化层面上,汉字为汉文化圈内的主要记录符号,更显示了其不可替代性。如新华社汉城1999年2月10日电:韩国政府9日决定,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将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韩国文化旅游局部长官申乐均9日在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一份《推动汉字并用方案》。方案指出,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交流和推动观光事业的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表明含义的问题。主持这次会议的韩国总统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并用。”韩国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进入近代社会后,韩、汉仍大量混用。1948年韩国当局公布了一份《谚文专用法》,规定所有文件不得使用汉字,因此带来诸多问题。
韩国尚需如此,中国若取消汉字,无疑是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推向深渊。
抛开国力及文化等外界因素不谈,回归文字本身,更能发现汉字区别于字母文字从而奠定国际化基础的优势:
1. 意音兼备,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于一身,使大脑得到全方位开发。汉字中80%为兼表意音的形声字,它们显著地扩充了记录信息量。
2. 记住同样数量的单字,汉字所需时间是英文的三分之一。(覃学岚,1999)
3. 中文与英文篇幅之比在1:1.78至1:2之间,阅读速度是英文的1.6倍。(林汝昌,李曼钰,1998)这在于汉字是笔画的二维组合,充分利用纸张空间,显得紧凑,而字母文字为字母的一维排列,显得松散、冗长。
4. 由于汉字简洁、信息量大的特性,更利于计算机处理,现在汉字输入速度已达600至750字/分钟。
5. 构词灵活,可组合性强。这同样归因于汉字二维组合的结构,即使几个字并列也不会觉得冗长;同时,汉语丰富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三倍)使汉字单音节性成为可能,有效地控制了词的发音量。而英语无法克服这些问题,唯以造词解决,致使新单词数量庞大而缺少规律性。
6. 汉字排列整齐、方便排版,并具有书法的艺术美。
汉字除了具备世界文字共有的音义体系外,还独自具有形义体系,而汉字的形义体系较之音义体系贮存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是任何形式的拼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黄巽斋,1988)
理想的文字应当是具有单位形态的符号,这种单位形态的符号既能记录语音,又能有机地记录语义,而汉字就是这样一种意音文字,因此汉字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字。(覃学岚,1998)
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让汉字成为通用的国际书面符号,这也是可能的。(张寿康)
1986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中文的文艺复兴”文章曾经报道:“中文的复兴已经开始,并将影响到亚洲各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活动……”中文的优点是汤恩比所强调的中文可能成为国际通用的视觉符号。“电子纸”已经出现,我们可以利用电子鼠标或光笔直接在电脑荧屏上写字。电子纸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保存书写笔顺,因此电脑更容易识别汉字。而电子纸有助于“随要随印”的电子书出现,将会解决令出版社烦恼的库存问题。(《上海译报》1995年1月2日)
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石井勋说:“……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语不同也能理解的文字。将来,汉字可能成为全世界的通行文字之一。”
Ⅶ 汉字为何是方块字:古人追求稳重端庄之美
[导读]汉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在确立方位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现的一批汉字之一,也是最能够代表古人思维方式的字。古人虽有四方观念,但这四方是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中的,处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即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国”的概念,“中”就是指处于中央位置的商都;四边是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四方的思维方式,甚至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东方与春季结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结合,由火主持;西方与秋季结合,由金主持;北方与冬季结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与四方。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在专门研究书法史的中央美院刘涛教授看来,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刘涛介绍说,唐朝时读书人多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种各样,便开了各种考试科目,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吏部诠选(选拔任命)官员时,也要经过一道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身(身材和长相)、言(口头表达能力)、书(书法)、判(公文)”。四项中的“书”,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汉字的魅力通过书写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个字都是有表情的。”刘涛教授分析说。他去博物馆的时候,专门仔细看过清代用“馆阁体”写成的《永乐大典》,虽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细细端详仍会发现每个人的细微差别。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行书作品等,当初都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经典而写,都是在并不经意的状态下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苏轼的解释便是,“无意于书乃佳”。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临王羲之的字达30年,退换的废笔头装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积,可见“工夫”之大。在刘涛看来,也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写字也是一个时代综合面貌的展现。单从书写姿势上说,古人执笔,本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是单钩“斜执”法,与今天人们通常握笔的姿势相似,后来变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无名指(小指靠无名指)内抵的执笔,成为双包的“直执”法。这是因为用来写字的桌案发生了变化。自殷商到魏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几前,左手执竹简,右手斜握笔写字。到南北朝已经开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的姿势,但握笔的姿势并没有改变。一直到唐宋时期的人物画上还可以看得出,当时是在高桌上写字,依然是斜执笔,到宋以后,直执法才流行起来。 汉字形体结构的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以及用笔的疾涩、轻重、方圆、藏露等等,使得艺术家的精神情感能够借之“和谐”地统一起来。刘涛分析,汉字的对称并不是绝对的,表现在书法上,哪怕一笔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笔“补”回来,一个字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个字“救”起来。在动态中求得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所在。
Ⅷ 数学思维训练到底有什么好的
我觉得方块熊抄数学思维比较不错袭,以方块熊小朋友喜欢的形象为伙伴,做到孩子喜欢愿意跟方块熊一起学习。整个教学都是以定格动画形式,还有社群老师辅导,服务这块也是做的非常不错。所以我家孩子也报了,个人认为太小的孩子不适合直播,孩子本来天生好动,很难做的太久,生硬的老师在讲,其实孩子很难听进去,方块熊数学思维以看教测练一体化,让孩子感觉他不是在学习,而是跟着方块熊一起玩,孩子没有压力,潜移默化的把知识吸收了,我闺女现在每次一看方块熊数学思维,每天都是主动学习
Ⅸ 汉字是唯一的方块字吗
在大家一般的印象里方块字专指汉字,其实不然,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方块字,它们和汉字的区别就像现在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区别一样,西方拼音文字相同的地方都是由字母组成,区别就是读音和拼写方法不一样,而在汉字基础上发展来的方块字和汉字相同的都是由横折竖撇捺组成,但字的样子,读音都不相同。看到这大家最先想到可能的就是日文和朝鲜文,它们也是方块字的一种,下面我就说一下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什么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春秋战国时各国发展出来的简化大篆,石鼓文鸟文等我都算在汉字里这里不再表述)
彝文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女真族文字
(与满文是不同的两种文字,这里的女真专指两宋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 女真文是中国中古时期活动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女真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权在12世纪前期入主中原地区前后创制颁行的官方文字;13世纪金亡于蒙古人之手后仍在被动女真诸部中使用至15世纪中叶。
古壮字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
喃字
越南和广西,在历史上从秦始皇时代起,就有汉字文化传人,越南比广西离开中原远一些,可能得到汉字文化晚一些。考古发现,广西多春秋战国遗物,越南多汉墓,这也反映中原文化的传入有先后,但开始的时间相差不大。在使用汉语汉字大约1000年之后,他们都利用汉字书写本民族的语言,在壮族成为壮字(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壮,现代汉语的写字顺序从左到右:壮字),在越南成为南字(越南文:喃字)(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喃,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喃)。
喃字
越南有几个短暂的时期,以南字(喃字)为正式文字,跟汉语汉字并行,多数时期只用于民间,不作为正式文字。正式文字一般都是汉语汉字。越南称汉语汉字为“儒字”。喃字写本现存1000多种,名著有长诗《金云翘传》。 1884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85年法国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后来扩大传播到越南全国。这种拼音文字是法国神甫罗德(Alexandre de Rhodes,1591-1660)所设计,1945年越南独立以后作为法定文字,称“国语字”,废除汉字。
喃字的形制,跟壮字相同,都是利用现成汉字或其部件组成新的本组汉字,作为借用汉语汉字的补充。喃字是一种孳乳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大致借用汉字十分之七八,补充喃字十分之二三。借用的汉字方法有:1.借词,形音义全借;2.音读,借音改义;3.训读,借义改音;其他。新造喃字的方法有:1.造会意字2.造形声字3.其他。 据研究工作者称喃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在10至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其间,喃字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纯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西夏文字(西夏字给我的感觉是撇很多)
西夏文字创制于元昊建国前的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而成。文字的创制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给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带来莫大的便利,也使后人研究这种文化与党项民族语言成为可能。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创制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们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如: 会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读音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绢”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换合成法:(指)——(趾)(逃)——(服) 对称合成法:(双)(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读音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读音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汉族“秦”姓的西夏字。 长音合成法:读音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为“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长音。 西夏文字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契丹文
契丹是中国的古代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名。辽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 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朝灭辽后,契丹文字继续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终于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描画的契丹字。 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属阿尔泰语系,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与蒙古语非常相似,但是由于至今没有被解读,所以很难比较。
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的,应有三千余字。 契丹文颁布以后,立刻在辽国境内使用。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都使用汉文,契丹文只会通行于契丹民族中。但是,契丹上层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较大字简便,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 虽然辽国灭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女真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重新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辽代严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出口”,大量文献没有流传开来,除《燕北录》和《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契丹字外未留下片纸只字。从出土的契丹文哀册和碑刻来看,大字是一种表意方块字,其中夹杂一些直接借用汉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300多个原字 ,然后缀合拼写成词。原字分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语句被解读出来,是中国文字史上著名的难题。
契丹文字与中国著名的东巴文、仙居蝌蚪文、夜郎天书、岣嵝碑、巴蜀符号、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一样,成为二十世纪的不解之谜。
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因而.如确能在韦羌山发现蝌蚪文,“将是学术界一大幸事,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汉代的文字所采用的是以隶书为主,但汉末产生另一书体,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 这种书体,存在的时间短暂,现已无人使用。从流传的遗物,可发现风格似西周铜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与陶器上,都有这种迹象。 蝌蚪文据说在魏时,使用也极广泛,是运用在小篆的书写上,其笔画较细,却可见入笔有顿挫笔法存在的特色,这种书写风格,毛笔透过笔画的运用,仍可利用其弹性,起笔与收笔较尖锐,中间稍前部份则加重线条,充满表现毛笔特性的趣味,不过在外形而言,如书写运用,可能极易造成整体画面太尖锐,对线条与整体布局无法协调,难怪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
Ⅹ 方块字是什么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四千五百年了。三千多年前产生的甲骨文,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起,在以后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又经历了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或称大篆)、小篆、隶书,直到楷书、行书、草书等演变过程,由繁到简,符号性越来越强。 汉字虽然古老,生命力却很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我国有12亿汉族人使用汉字,新加坡等国的人民也使用汉字。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一是象形,例如“山、田、井、火、羊”等,字的形体与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如“末、本、刃”等,字义也与字形密切相关;三是会意,如“休、歪、炎、森”等,字义和字的各个部分组成有关;四是形声,如“洞、桐、铜、筒”等,字表示语音的声旁相同或相近,字义与形旁相关。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但能准确明了地表达意思。 汉字又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可作为艺术品的文字。书写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学习中国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