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中的有产出牺牲率的概念吗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来抑制不断增长的总需求。但是,如果政策没有被完全预期到,它们将暂时使得产出和就业的水平降到完全就业以下。
这种产出和就业机会的下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本,必须被加以考虑。其实简单的理解,牺牲率就是反映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即通货膨胀率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产出下降的数量。用公式表示即:牺牲率=GDP下降百分比÷通胀下降百分点数。 例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GDP下降了3个百分点,则牺牲率=3%÷2=1.5%。
实际上,从理论上说,产出的下降不能直接由GDP的下降反映,中间要借助奥肯定律(ut-ut-1=-0.4(gyt-3%))与菲利普斯曲线(πt-πt-1=-(ut-4%))(其中gyt,πt和ut分别表示t时期的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所以一般求牺牲率时要借助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据Laurence Ball of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在80年代早期,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了8.83个百分点(从每年12.10%下降到每年3.27%)。Ball估计在这15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中,由控制通货膨胀政策而导致的产出损失大约是每年潜在GDP的16.18%。
将潜在GDP的损失16.18%除以通货膨胀率下降的8.83个百分点,得到这段时期的牺牲率是1.832。我们可以认为,在80年代早期,美国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牺牲率需要牺牲1.832%的潜在产出。
Ball用9个国家的季度数据,计算了从60年代~80年代的28个通货膨胀率下降时期的牺牲率数据。下表就是他计算得到的不同国家的平均牺牲率,它表明降低通货膨胀所牺牲的产出成本在各个国家之间有很大的 变化。法国、英国和日本的平均牺牲率小于1.0,而德国几乎接近3.0。换言之,如果以产出衡量,在德国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几乎是其他工业化国家的3倍。这是为什么。
各国的平均牺牲率
澳大利亚
1.00
加拿大
1.50
法国
0.75
德国
2.92
意大利
1.74
日本
0.93
瑞士
1.57
英国
0.79
美国
2.39
Ball发现,在各个国家中,影响牺牲率的一个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那些工资相对于劳动力供求调整缓慢的国家,往往有更高的牺牲率。它的原因是,对于那些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的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总需求增长意料之外的变化,达到长期均衡。Ball还发现通货膨胀的快速下降比缓慢下降,往往牺牲率要低。这是一个休克疗法(cold turkey approach)有利于渐进疗法(graalism)的一个证据。
计算牺牲率的一个难点是,难于区分有多少产出的下降是由于反通货膨胀政策带来的。估计出没有反通货膨胀政策,产出是多少,这是很难的。如果产出损失计算错误的话,牺牲率的计算也是错的。供给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这对牺牲率的计算也是一种干扰。因此,牺牲率在最好情况下,也只是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损失的一个粗略的估计。
❷ 问一个宏观经济学的问题,什么叫潜在产出它是怎么样算出来的呢
另AS''(
GDP)=0,计算对应的AS就是潜在产出
❸ 宏观经济学中实际产出和计划产出的问题
1、正确。
2、错误。GDP增长应该是50万$,那10万$以存货的形式计入。
3、错误。2006年生产的小轿车已经以存货的形式计入了2006年的GDP,因此10万¥不能全部计入2007年的GDP,应该减去2006年已经计入的那部分。
4、错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
5、错误。三个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或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6、错误。财政政策效果好于货币政策效果。
7、正确。凯恩斯理论是基于总需求不足提出的。
8、错误。应降低再贴现率。
9、错误。是摩擦性实业和结构性失业。
10、错误。这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❹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什么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那么支出、产出、收入该怎么去理解三者的含义
这是整个社会的大生产所反映的平衡关系。
在宏观经济学中,
总产出——整个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
总收入——整个社会的人民创造财富,包括税收。
总支出——整个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被整个社会的人民创造财富所购买,形成了总支出。
国民收入就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等同于总产出。而收入是流量指标。
(4)宏观经济学中产出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❺ 宏观经济学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思齐全的。
名义GDP: (网络文库找的)
实际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 (NDP=GDP-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 (NNP=GNP-折旧)
NI:国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C:(消费)居民消费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支出
T:(税收)政府税收
TR:政府转移支付
NX: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业量
U:失业量
L:劳动力总量 (L=N+U)
u:失业率 (u=U/L)
n:就业率 (n=N/L)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GDP缩减指数
c:消费
i:投资
s:储蓄
t:税收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
APS:平均储蓄倾向
MPS:边际储蓄倾向
Ki:投资乘数(+)
Kg:政府购买乘数(+)
Kt:税收乘数(-)
KB:平衡预算乘数(KB=Kg+Kt=1)
Ktr: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x:出口乘数(+)
Km:进口乘数(-)
(第65页)
K:资本存量 (ΔK=i )
R0:现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来收入或终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页)
Pk: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R1,R2,R3,...,Rn:某项投资从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e: 自发性投资
α:边际储蓄倾向
β:边际消费倾向
I:投资
S:储蓄
L:货币需求
L1: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
L2:货币的投机需求
L1(y):交易货币需求量
L2(y):投机货币需求量
M:货币供给(名义)
m:货币供给(实际)
k:交易货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h:投机货币需求量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技术水平
W:实际工资额
P:实际工时
❻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为什么可以用总产出来表示总供给为什么可以用收入水平来表示
总需来求等于总供给是生产角自度,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是从收入角度,只要不等就说明不均衡,这是便要通过市场,也就是价格来自动调整,最后均衡时相等。四者都是从不同角度说的是经济总量,均衡时可两两相等!
总供给,就是从产品生产角度来说产出,而总收入就是产品卖出后货币化的数值(别说生产了不一定卖出去,要是不明白这个问题那就真得多看两遍书);总需求就是你说的定义,不过既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当然就是总支出了。另外,明白计划支出和实际支出不一定相等,实际支出和实际收入一定相等。
供参考。
❼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什么总支出=总产出=总
这么分析,总产出无论如何都能等于总支出,一部分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另外没被销售掉的存货,被作为存货投资,所以无论产出多少都会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支出。
❽ 宏观经济学中什么是总产出什么是总支出请详细解释一下,谢谢
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版映国民经权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一国经济在购买最终产品上的支出总额叫总支出。
比如,一家企业生产冰箱,算在总产出里。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算在总支出里。
❾ 宏观经济学里,产出和收入是什么关系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都可以用来计算GDP
❿ 在宏观经济学里,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也等于支出,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是啥(通俗解释)有啥区别我能
既然你要的是通俗解释,那么我也用通俗的方式来回答你。
产出就是用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的全部价值,这个价值应该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个是没错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价值也必然体现为一国全部国民的收入,和支出。
通俗一点讲,就好比只存在两个人的经济体,其中一个人A用一年的时间铸了一柄剑,而另一个人B用10两黄金买下了这柄剑。
那么A在这一年创造的价值的实体,也就是产出,就是那柄剑。而产出产品的价值用货币衡量的话,就是10两黄金。
而当我们分析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A在交易过程中收入10两黄金。
B在交易过程中支出10两黄金。
——没错,你的问题的主干是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是啥。其实这两个概念很简单,就是市场上所有的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支出的总和。这里,交易只有一个,所以其总和就是10两黄金。对于一国来说,所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也不过是像这样的交易中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全部加总起来而已。就这么简单。
而这个收入和支出的数字和用货币衡量的产出的价值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商品的市场价值是在交易中确定的,而交易不过就是一方的收入和另一方的支出而已。这三个值必然是相等的。
其实所谓的Gross Domestic Proct(GDP,国内生产总值)就是用市场价值衡量的一定时间内一国的产出——当我们谈到市场价值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总的收入和总的支出来估计产出的价值。
当然,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出都要拿到市场上去买卖呀~
的确。
所以接下来国内生产总值和测算就要涉及到如何计算库存商品的价值(一般按照市场价值计算)、GDP没有衡量一国的哪些产出(比如地下经济还有家庭生产)等等。
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而在忽略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第一个恒等式,也是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生产总值的逻辑基础。
所以你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反掉了——
我们一般不是用我们核算出来的产出值来估算收入与支出的。我们一般是用我们核算出来的收入值和支出值来估算产出的。
以上。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继续询问。
P.S. 话说是不是开学了刚上完第一节宏观经济学课呢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