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演变

经济学演变

发布时间:2021-01-08 12:53:07

1. 经济学最终会有怎样的演变

经济学最终变成了人类行为学的一个分支,不必再研究实际的经济现象和进行经验论证,它只是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们所抉择的活动目标。这对以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发生重大转折起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2.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么样的呢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3. 浅谈经济理论的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开始、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意味着资本密集,当相关产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率后,能够迅速增加社会财富,继而持续推动本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工业化革新和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中国清朝当时闭关锁国没有赶上这个潮流,于1860年被英国打开国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资源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这也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由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争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爆发。中国在此期间开展了“西学东渐”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他们对世界发展的共同影响有:

①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来势汹涌,锐不可当。

这一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甚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联动力量。此外,此次工业革命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场革命将对社会、经济、金融,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四次经济学革命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对于经济学的认识也需要变化。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在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

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知识工作者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时代,技术特征正在影响我们周围的商业逻辑。

这意味着,

农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贫瘠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overty);农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整体的分子;

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联网时代是丰饶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经济学),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是无形的比特;

而智能时代则是共享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构成智能时代经济体系是具备智能属性的节点。

这是我们理解的经济学变迁,具体到主流经济学,也经历了经济学的四次革命与四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第二次革命与第二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与第三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

经济学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批判,以及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基本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所谓“科学理性”和“科学分工”进行全面反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目前,主流经济学正在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的置疑与批判,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预计未来5-10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

这就是经济学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学的第四次革命,我们将如何应对?又该有何种作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4.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自发展到现在就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深深的震撼着世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为之疯狂。

在最初,人们认为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研究,研究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财富,而在早期,人们认为财富就是贵重的金银,而他们又直接来源于流通领域,所以经济学家们就得到了结论要保护流通领域,也就是要保护商业的发展。

这就似乎最初的重商主义,也是最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他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4)经济学演变扩展阅读:

研究内容: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的解释为:看不见的手英语为“invisiblehand”。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应由政府干预,而应由整个社会需求进行选择。这种社会需求被认为是调节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经济学是15世纪经济学产生,18世纪经济学建立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其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

5.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6.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样的

演变形式如下:抄

1、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2、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7.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8. 浅析经济理论的演变

在讲解存在的经济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讲下经济意义上的市场,以便我们对经济有些基本的了解:

我觉得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可以分为价值市场、消费市场、供应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价值市场由人类拥有的价值(资产、货币等)组成,决定人类的消费能力,也就是决定消费市场的规模。

消费市场也叫需求市场,是由人的需求和欲望组成,决定供应市场的规模。

供应市场由生产者、厂家、商家等供应者组成,决定劳动力市场决定。

劳动力市场由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组成,劳动力市场和人类的财产数量一起决定价值市场的规模。

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决定价值市场的规模(因为劳动是人类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市场的规模决定需求市场的规模(因为需求市场的消费需要价值的支持);而需求市场决定供应市场的规模(生产出来的经济体需要需求市场消费);供应市场的规模决定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因为劳动力需要供应市场的雇佣)。

直观的表示经济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是:劳动力市场→价值市场→需求市场→供应市场→劳动力市场。

从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对整个经济体系统而言,劳动度决定着整个市场的规模,并且是整个经济系统不断循环、不断扩大的关键要素。这也正是发展经济的关键——从事更多的劳动以扩大市场的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需求和机遇。

当然,这个关系式是在经济系统运转正常的情况下的才能成立的。要是人们不劳动、不消费、不交换,那么经济系统就要断链了。】

在谈完经济的起源、演化和归宿,我们来谈谈现今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现今经济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严重的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的成因是把认知水平不尽相同的人群放在一起竞争导致的。结果当然是导致精英阶层和幸运者群体获利较多,而中小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获利较少。

细微的贫富分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些促进经济的作用(收益的差别让人们更有劳动的积极性);严重的贫富分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往往会造成社会价值短缺,继而导致社会不满或者动荡,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战争。

9.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一、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 Economy)
1.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
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2. 古典经济学的分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斯密对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萨伊等人致力于分离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庸俗的经济学体系,即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马克思则一方面吸收斯密学说中介的科学成分,一方面对其学说中的错误成分给予中肯的批判,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在不同阶级的行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阶级性的人,是社会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阶级性,而又具体的人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解释历史变动规律,却没能解释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其主要任务转到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从而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当今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庸俗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历史的终结,因而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而将政策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

三、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
1. “新古典学派”
是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是自由放任的积极鼓吹者。

2. 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四、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谬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自1948年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16版,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授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

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演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