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经济学》有数学题吗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它是公共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内.公共经济部容门管理和公共管理中经济因素的凸显,使公共经济学成为公共管理教育中被教育者提高经济知识素养的必修课.目前,公共经济学在国内尚未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内容范围和结构体系.
核心是公共管理教育.和数学关系不大.
但和经济有关的,基础数学还是要懂的呵呵.
② 公共经济学简答题
社会产品来可以分三类:自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消费者支付了一定费用就获得了其所有权。并具有排斥他人消费的物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③ 影响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公共经济学试题)
1、人口因素,如果本国人口少,想花钱没地方啊......
2、社会保障程度,如果医疗、内教育条件好,花费自然多
3、税容收,如果税收多,自然花钱多,如果税收少,公共支出也少
4、居民的道德,比如瑞典治安好的连警察局都要取消了,
5、政府效率,英国只有35万公务员
6、经济状况,通胀的时候政府应该限制消费
7、当地的经营方式,比如以污染工业为主,环保费就高,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国家,环保费少
④ 公共经济学自考题: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
公共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公共)经济行为。属于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一方面将一般经济理论从政府经济行为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以一般经济理论为基础,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理论性分析与阐述。
二、联系
1、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两个连接点。第一个连接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第二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现效用最大化进行分析。除此以外,在公共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也被广泛使用。
2、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似乎更深。在探讨两者的关系时,特别要强调的是政府的职能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马斯格雷夫把政府的职能和经济行为归纳为配置、稳定和分配三方面。配置功能强调的是公共部门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稳定功能强调的是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公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需求管理,从宏观角度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分配功能强调的是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这三大功能是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
⑤ 公共经济学的计算题
一、单选
1、公共支出是下面哪一项的成本:A公共产品 B公共收入 C转移支付 D政府行为
2、公共支出的首要原则是:A公平原则 B效益原则 C量入为出原则 D统筹兼顾原则
3、下列不属于无偿性公共支出的是:A社会福利 B教育 C财政补贴 D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4、下列支出形式中,不以利于有偿性公共支出的是:A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B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建设 C农林牧渔的综合开发 D教育部门支出
5、下列支出不属于消耗性公共支出的是:A国防支出 B教育支出 C财政补贴 D行政支出
6、下列选项中,属于可控性支出的是:A失业救济 B国防支出 C以地方政府的补助 D食品券补贴
7、按支出的性质可将公共支出分为:A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B民用支出和国防支出 C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
8、在预算管理的编制阶段,应着重考虑的是:A节约 B效率 C稳定 D效果
9、国民经济预算收入部分除下述哪一项外采用权责发生制:A个人所得税 B储蓄 C投资 D政府
10、国民经济预算的支出项目除下述哪一项外,按照权责发生制计列:A商品购买 B劳务购买 C转移支出 D国防支出
二、多选
1、公共支出的分析有:A结构分析 B总量分析 C数量分析 D质量分析
2、公共支出的原则有:A公平原则 B效益原则 C量入为出原则 D统筹兼顾原则
3、下列属于积累性公共支出的有:A基本建设支出 B科技三项费 C文教卫生支出
D社会福利支出
4、按价值构成可以将公共支出分为:A补偿性支出 B特殊利益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消费性支出
5、影响公共分类支出的因素主要有:A、GDP总量 B公共收入总量 C社会经济制度 D经济发展水平
6、影响公共分类的因素有:A国家职能的扩大 B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 C经济与收入的增长 D技术的发展
7、衡量公共支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A定性指标 B绝对量指标 C相对量指标 D定量指标
8、下列属于专用基金资金来源渠道的是:A特别捐税的征收 B自愿缴款 C预算的拨款和补贴 D发行公债
9、加强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形式主要有:A零基预算 B专用基金 C业绩预算 D复式预算
10、专用基金按照其用途进行分类,主要有:A经济调节基金 B中央专用基金 C地方专用基金 D社会保障基金
三、判断
1、公共支出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
2、公共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可分为有偿性支出和无偿性支出。×
3、公共支出按照价值构成可分为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4、转移性公共支出并不反映公共部门占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
5、可控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分别加以决定和增减。√
6、政府采购也具有商业性的特点。×
7、公共支出规模的绝对量指标反映了在全社会创造的财富中由政府直接支配的数额。×
8、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准确地测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9、中央专用基金历史、数量和种类都远超过地方专用基金。×
10、多年预算一般不经过立法机关批准通过,因而没有法律性。√
四、简答题
1、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政府在安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2、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特点:①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计算有形的和间接的所费与所得,既要分析政府本身的投入和所得,也需分析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益。②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必须确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③在择优的标准止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五、论述题
从加强与经济的预算编制形式的角度具体阐述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
答:1、设计―规划―预算制度。就是制定目标、找出替代途径、确定最佳算什么的预算形式。要点如下:①确定政策目标。在政府既定的拨款计划内,首先必须清楚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然后对这些目标进行权衡。②找出不同的实现算什么,即排列出完成这些目标的具体做法和手段。③确定不同途径的成本和收益。④确定排序,判定不同途径所实现的成果的满意程度,做出优先劣次的排列。⑤经过比较,选取最佳方案,以最佳方案编制预算。2、国民经济预算。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编制而成的,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经济分析预算。该预算形式是综合收支计划,把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放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考察,考察预算对国民收入、个人和企业部门收入的影响,因而扩大了预算的收支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的性质。3、多年预算。又叫流动预算或中期财政计划,是年度预算的延长形式,其特点是,预算中不仅要列出本预算年度的有关数据,还要列出过去和若干年度的一系列数据,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某一年预算开支的各项成本,还能看到此后3到5年的支出成本。编撰多年预算的步骤主要有:①地,把国民收入、积累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公共收支联系起来。②为支出项目中完全没有弹性开弹性不大的基础上做出计划,如债务清偿、行政、国防、投资的经营和维护等。③确定多年的分阶段的公共投资规划,区分最优先考虑的基础上和在资金较充分条件下的次优先项目。④为税收及非税收的收入,来自车内外贷款及援助的所需资金做出计划。
⑥ 求公共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政府对在校学生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其结果是(C )。
A. 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B. 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C. 正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D. 负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2、( )是增值税的特色。
A. 基本税率 B. 轻税率 C. 重税率 D. 零税率
3、公路属于(C)。
A.纯粹的公共物品 B.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C.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D.纯粹的私人物品
4、如果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B )的,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
A. 向右上方倾斜 B.向后弯曲 C.水平 D.向右下方倾斜
5、累进税率下,每一级税率就是相应级距的课税对象数额的( )。
A. 边际税率 B. 平均税率 C. 比例税率 D. 累退税率
6、下列哪项不属于各国通行的自然人居民认定的标准(A)。
A.收入标准 B.住所标准 C.时间标准 D.意愿标准
7、课税会使纳税人( D)储蓄。
A.增加 B.减少 C.维持不变 D.相对增加
8、(A)是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9、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A)。
A.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累退税率 D.定额税
10、( )情况下,税收全部向前转嫁,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
A. 需求完全无弹性 B. 需求完全有弹性
C. 需求富有弹性 D. 需求缺乏弹性
11、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履行(A )强。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资源配置的职能 C.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保证社会安定
12、公债的基本职能是(B)。
A. 资源配置职能 B.弥补财政赤字 C.为政府的基本性支出筹集资金 D.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13、国库券的主要发行目的是( )。
A. 影响利率升降 B.扩大银行信用规模
C. 调剂公共收支过程中的短期资金余缺 D.实现预算年度的公共收支平衡
14、关税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政策手段,现实的关税以(A )为主。
A. 保护关税 B.进口税 C.财政关税 D.出口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对于税收的经济效率,其检验标准在于( )。
A. 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 B. 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比例最小化
C. 税收的额外效益最大化 D. 税收征收费用最小
E. 税收奉行费用最小
2、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
A.公办学校 B.电影院 C.足球赛 D.公路 E.桥梁
3、税率可分为( )。
A.比例税率 B.平均税率 C.累进税率 D.累退税率 E.边际税率
4、决定政府均衡状况的主要因素( )。
A. 政治家的意愿 B. 公共物品或服务生产或提供成本与效益的大小
C. 特殊利益集团的活动 D. 投票者获得有关信息的难易程度
E. 投票者的参与
5、公共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包括( )。
A.量本利分析 B. 机会成本分析 C.成本-效益分析 D.一般均衡分析 E.局部均衡分析
6、税收的基本要素有:( )。
A.课税主体 B.税种 C.课税客体 D.税率 E.负税人
7、社会总需求由(ABE)构成。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储蓄需求 D.军备需求 E.政府消耗性需求
社会总需求由( )构成。
A. 消费需求 B. 投资需求 C. 储蓄需求 D. 军备需求 E. 政府消耗性需求
8、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划分为( )。
A.前转税 B. 间接税 C. 从价税 D. 直接税 E. 从量税
9、公共财政具有的职能有:( )
A.资源配置职能 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保持社会安定职能 D.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E.实现政党控制政治权力的职能
10、( )认购公债会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
A. 中央银行 B. 商业银行 C.社会公众 D.政府机构 E. 企业家
11、公共收入的形式有:( )
A. 捐赠 B. 税收 C. 公债 D. 使用费 E.通货膨胀
12、能够发挥内在稳定作用的政府支出有( )。
A.失业救济金 B.福利支出 C.农产品维持价格 D.政府购买物品 E.公共工程支出
三、填空题
1、负的外部效应内在化就是( )被加计到( )上,使其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 )。
2、公债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长期公债)、(中期公债)。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内容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4、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最优资源配置条件是:(社会边际效益)=(所有消费者个人边际效益之和)=(社会边际成本)。
5、( )偏好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一致的,( )偏好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存在矛盾, 但不能排除( )偏好存在的可能性。4.在成员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
6、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对于某个人来说,其最偏好的政治结果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达到这样的水平:他所须承担的( )恰好与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带给他的( )相等。
7、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所得课税)、(财产课税)、(流转课税)。
8、财政乘数是( )、( )、( )的统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9、公共收入的主要原则有(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11、( )是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四、判断题
1、根据“拉弗曲线”原理,税率提高,税收收入会一直增加。( )
2、存在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
以公共财政手段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公共部门直接生成公共物品或服务。( )
3、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只有一个。( )
4、从宏观角度分析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
税收效率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 )
5、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 )
6、在人数稀少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林达尔均衡。( )
7、如果税收折旧率高于实际折旧率,将使纳税人增加私人投资。( )
8、零税率与免税实质不同。( )
9、非自决的财政政策又被称作内在稳定器。( )
10、供给富有弹性时, 所征税收更多地通过价格提高向前转嫁给购买者。( )
11、中央银行认购公债,会造成货币供给量单倍增加。( )
12、以公共财政手段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公共部门直接生成公共物品或服务。( )
五、名词解释题
1、公共预算
2、财政政策
3、社会总成本
4、政治均衡
5、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6、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7、税收中性
8、林达尔均衡
六、简答题
1、什么是自决的财政政策?什么是非自决的财政政策?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机制。
2、简要说明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及其可采取的策略。
3、什么是公共预算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⑦ 公共经济学 选择题,来帮我做做吧!
A,C,A,B,C,AD,BC,ABD ps:第五个单选题不太确定,按照经验答的 呵呵 相信我的话就采纳吧
⑧ 公共经济学问题
这是节俭的矛盾迷思(paradox of thrift)
就简单的Keynes理论而言,提倡节俭,则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总需求不足,会使国民所得减少,实际储蓄反而会减少。其次,若考虑货币市场,投资为利率的负函数,[ I = I (r),dI/dr < 0 ],则节俭的矛盾可能不会发生。所以如果美国人决定把他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高储蓄亦谓著就算领到钱也不会花用,那麼企业用这大笔钱建设新工厂生产的东西要卖谁呀?所以整体社会福利是不增反减的。反之,个人高储蓄率,对家庭、就长期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以下论述引自阳峻的部落格 http://blog.ptt2.cc/blog.pl/Yunjin/article,20040109.html)
凯因斯学派崛起於1929年经济大恐慌,
因为主导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闻名,
有别於古典理论的不同,
凯因斯强调新的总体社会因为工业革命与资本家的崛起,
造成社会处於为充分就业状态,
未充分就业的前提就是可支配所得与需求创造其本身的供给。
今天要谈的节俭的矛盾性,
起源就是因为凯因斯的基本假设。
凯因斯认为:
国民所得 = 家户消费 + 投资消费 + 政府支出 (定义式)
又
国民所得 也等於 家户消费 + 家户储蓄 + 税金
其中
家户消费为可支配所得函数 C(Yd)
投资消费为国民所得函数 I(Y)(下列所导式子是简单凯因斯模型)
政府支出为 G 固定
家户储蓄为 S 为可支配所得函数 S (Yd)
税金为所得税 为国民所得函数 T(Y)
从以上式子可以简单看出,
如果家户消费越少,
在 S + T = I + G 的恒等式全微分情况下,
自发性储蓄增加并不会增加投资量会换来国民所得的降低,
(我们说自发性储蓄与国民所得无关是均衡式中的常数项,微分等於零
国民所得影响的诱发性储蓄、投资或消费)
对短期而言,储蓄似乎是不好的事情,
因此我们称这个情况为节俭的矛盾性。
事实上凯因斯的假设是要这样想的:
以经济直觉来说,一个未开发国家当然要累积资本,
而且因为未开发所以社会应该处於古典社会中充分就业状态,
累积资本队於古典来说储蓄是一种美德的想法并不违背,
反之当一个社会工业化之后,
自发性储蓄反而带来消费的下降,
进而减少国民所得影响下一年的投资支出,
而缺口并没有被诱发性储蓄所补上。
凯因斯主张,
当该社会处於此种状态时,
政府应该积极以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助刺激景气,
在考量排挤效应的状况后以最适投资量带动经济流动,
这也是凯因斯所称节俭的矛盾性的解决之道。
因此,对於长期来说,
资本累积本来就不是一件坏事,
坏的是对於一个均等的经常帐经济体系而言,
事实上节俭的矛盾性可以靠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来解决,
不过那又是另一个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