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发展经济学概论的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资本形成
第一节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第二节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
第四章 人力资源
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闲置
第三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人口流动
第一节 刘易斯模式
第二节 拉尼斯-费模式
第三节 托达罗模式
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
第三节 农业的进步
第七章 技术进步
第一节 技术进步概述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
第四节 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
第五节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
第八章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
第一节 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
第二节 部门发展优先顺序
第三节 地区发展优先顺序
第四节 收入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
第九章 对外贸易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
第二节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 从发展中国家国情看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
第五节 关税与外汇管理
第六节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外资利用
第一节 外资弥补国内储蓄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外国援助
第三节 外国投资
第四节 对外债务问题
第十一章 财政政策和金融体系
第一节 税收政策
第二节 政府支出
第三节 金融抑制
第四节 金融自由化
第十二章 社会项目评估
第一节 项目评估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
第二节 项目评估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第三节 项目评估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第十三章 计划与市场
第一节 对市场机制缺陷的论证
第二节 对计划化缺陷的论证
第三节 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中国家
第十六章 发展经济学的展望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的衰落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光明前景
㈡ 《发展经济学》这门课主要学什么
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是二战后第三世界形成之后形成的经济学的新分支。
主要话题有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环境等等……
理论上说是有很多模型的,不过要看老师要求怎样。本科生的课的话一般就考考概念,模型瞄一眼就可以,比较难理解的……理解了也记不住。研究生的课的话不学模型好像不太可能……
个人认为本科生的不难,纯文科,靠背。我跟你一样,怕数学,这门课主要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什么的比较多…… 比如二元结构之类的……
㈢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包括
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庸俗性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 传统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对发展有三个基本观点:①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杠杆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论证经济发展问题。②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③认为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流效应”,从而经济发展所得的利益会普及社会各个阶层。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以缪达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新古典学派观点的束缚,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特点,从结构上、制度上进行分析,但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传统的以及当代的庸俗经济学并无根本的歧异。 其次,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往日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些主张一般的、统一的发展理论的学者们自然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共同的途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就是采用经验分析的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们使用统计资料,把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发展前期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发现两者是有差异的,但又找到一些“规范化的事实”,并从它们推演出一个一般性结论。例如,结论之一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积累资本,促进增长,然后再实现公平分配。这无异说,发展中国家应当而且必然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再次,从发达国家的立场看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如两缺口模式指出了一个开放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极的概念说明了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投资项目估价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利用资源时应当把眼光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些学说和理论,与新古典学派并不一致,对它们应当区别对待。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㈣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1、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2、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3、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
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㈤ 发展经济学是怎么回事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庸俗性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 传统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对发展有三个基本观点:①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杠杆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论证经济发展问题。②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③认为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流效应”,从而经济发展所得的利益会普及社会各个阶层。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以缪达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新古典学派观点的束缚,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特点,从结构上、制度上进行分析,但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传统的以及当代的庸俗经济学并无根本的歧异。 其次,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往日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些主张一般的、统一的发展理论的学者们自然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共同的途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就是采用经验分析的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们使用统计资料,把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发展前期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发现两者是有差异的,但又找到一些“规范化的事实”,并从它们推演出一个一般性结论。例如,结论之一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积累资本,促进增长,然后再实现公平分配。这无异说,发展中国家应当而且必然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再次,从发达国家的立场看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如两缺口模式指出了一个开放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极的概念说明了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投资项目估价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利用资源时应当把眼光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些学说和理论,与新古典学派并不一致,对它们应当区别对待。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㈥ 经济新常态符合发展经济学的什么理论
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庸俗性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
传统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对发展有三个基本观点:
①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杠杆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论证经济发展问题。
②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
③认为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流效应”,从而经济发展所得的利益会普及社会各个阶层。
发展经济学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如两缺口模式指出了一个开放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极的概念说明了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投资项目估价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利用资源时应当把眼光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些学说和理论,与新古典学派并不一致,对它们应当区别对待。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
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
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
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㈦ 发展经济学
1.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后又由他的学生俄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以发展。
这种学说认为,同类产品存在的价格绝对差是各国进行交易的直接基础,而引起各国同类物品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各国生产各种物品的成本比率不同,而成本比率是由使用要素的价格差别决定的,而要素价格是由要素相对存量决定的,要素存量则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要素供给又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这样得出的一般结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丰富的要素的产品,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
这一学说还说明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这就是说,国际贸易使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逐步缩小,并趋于相等。这是因为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结果是,在前一种国家,劳动价格上升而资本价格下降;在后一种国家,资本价格上升而劳动价格下降,最后,这两个国家劳动的价格与资本的价格趋于相等。这样也有利于使各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更为平等。这就是由要素禀赋说引申出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在严格的假设之下,各国要素价格必然是均等的。但实际上由于国际贸易总不完全是自由的,而且各国汇率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变动,所以,要素价格的相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2.ABC
㈧ 请高手指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经济学比较杂,因为主要是战后当代发展中国家摸索前进,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只能说与时俱进。早期是刘易斯的二元模型和拐点(剩余农村劳动力转入工业,加快城镇化)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丁伯根也有他的理论,还有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号召发展中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对抗发达国家的资本剥削);中期,阿德尔曼有他的理论,还有库兹涅茨提出过一系列曲线,开始加入计量检验,国际贸易从提倡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近来几十年,又引入福利经济学等等。
总之,发展经济学挺杂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自己摸索,发达国家是已经走过这条路了(而且他们的条件大多不可复制),除了一些理论还有类似荷兰病的现象之类的反思等等。
至于制度经济学,相对好一点,毕竟大体上是有传承的,先是科斯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为制度经济学奠定基础(其实他本人是无心插柳,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几十年后被别人发现价值),然后诺斯(经济史学家,创造性提出制度变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舒尔茨(林毅夫导师)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再后来就是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甚至张五常(佃农理论)。
这两门课学是都学过,就是有些记不清了,大体如上,没有什么基本理论,只有一些上面提到的概念和不同分支、流派,不像古典那样系统。
㈨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无参考文献)
理论基础有两种解释: 1、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指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由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学科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数学)。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基础理论是指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并为应用研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分配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等。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这个基础理论,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一是关于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二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前两者属于基础性原理,后者则属于应用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