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收割经济学

收割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1-05 04:29:18

㈠ 学完《微观经济学》后,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

学完微观经济学后,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影响和收获很多,比如说现在的社会如果不不经济独立的话,就无法生存。

㈡ 学习日常经济学有何启发和收获

1、在边际上思考问题,在权衡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后再行动。这意味着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到:我多做这些工作是否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了好处,是现在做带来的好处多成本低还是明天做,是我一个人做还是让别人和我一起做等等,只有这样思考过后,投入的单位资源才能得到最大的产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作为一个学生,现在看了一天书已经很困了,但这一章还剩下20页没看完,心里不甘,那是应该坚持看下去呢,还是先睡觉,明早提前一会起再看呢?当然应该明早看,前提是如果不是明天就要考试的话。因为现在可能是10分钟才能看上1页,但明早两分钟就足以了,而现在睡觉又可以使他的生理效用最大化,显然是马上睡觉更明智,这一点对熬夜加班的同志们有同样意义。

2、抛弃沉没成本再进行决策。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收回的成本,比如买股票时的成本价,不管你后面怎样操作,这个价都是不变的。但很多人出于不肯吃亏的心理,只要是成本那就不管怎样都要追回来。所以这才有了无数股民一直从6000点站岗到1600点,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买入价至死不忘,而完全对大势的变化视而不见,最后只能用“反正这钱我暂时不用,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一定会回本解套”等理由来麻醉自己。

3、做事情时要将所有的机会成本也包括在总成本中,再来比较各个选择的优劣。机会成本就是你用同样的资源不做某件事而去做其他事情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比如,某小贩在闹市有一个门面,自己做个小生意,通常来说因为门面是自己的,这个成本都算做0,算起来收入也还过得去,但其实这个门面若租出去其租金是很可观的,因此如果这个小贩的经营效率比别人低,若他放弃做老板,随便出去打份工,工资加租金收入可能还要比原来开店的收入高出一截,那这时很明显就应该租出这个门面,自己去做打工仔。

4、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不损害其它人利益的前提下,争取自己和社会最大的利益,所以政府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善于用利益之链来对市场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约束,而不是简单地以行政命令提倡或禁止,这样各经济主体才能自觉自愿,市场效率才能提高。比如在排污水的问题上,很多地方都是以行政命令要求一定要建污水处理厂,并不时抽调大量环保局人员去查,但企业自身并没有动力去做,结果和政府躲猫猫,想尽办法偷排或建了污水厂但就是不用。与其这样,劳民伤财,不如控制总量,设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让各企业在排污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自由调剂各自具体的排污量,同时明确各河段的监管权归当地的居民,重奖举报,严惩偷排,这样一来政府也就不用费事操心了。

5、政府的最大作用在于维护好市场秩序,让它不失灵,其它的事情让市场去做会更有效。但时至今日在中国搞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后,仍有相当多的政府不明白这个经济学基本原理,尽管有着好的出发点,却经常“好心”做出了“坏事”,比如去年兰州市政府做出了限制牛肉面价格的举措,还要行政认定一些店家为“正宗兰州牛肉面”。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牛肉面可是竞争性的商品,绝对不牵涉国家安全,也不是政府负责的公共产品的范畴,限价只能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造成潜在寻租的空间,增加社会成本,弊远大于利,因为很明显好吃的牛肉面吃的人多了自然可以提价,反之则只有降价,消费者会自然促成能使市场出清的价格水平,此外全兰州那么多家面馆,要共谋定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是非常不现实的。

6、产权的明晰将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的耕地并没有多一亩,劳动力数量也没有增加,但人们由没饭吃马上就过度到能吃饱了,这不就是产权的威力吗?另外,改革开放早期的工厂承包,出现的“一包就灵”的例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反之,若产权不清,就会极大的降低劳动者尤其是企业家的劳动积极性,健力宝的衰退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

7、学会利用贸易或交易来最大化自己的福利。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工作生活中所有事情都自己亲手做,举个例子,某人是街上卖烧饼的小贩,但小孩的自行车不甚胎被扎破了,要补胎,于是这个卖烧饼的师傅放弃了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自己把胎补好了,结果当然孩子是很高兴,但第二天由于睡眠不足,每个小时少做了一个烧饼,假设师傅工作10个小时,每个烧饼利润1块,而到修车摊上去补胎只要5块钱,显然让修车师傅修比自己修可以增加烧饼师傅5块钱收入,所以省钱也不一定要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那样很可能劳民伤财,要懂得术业有专攻这个浅显的道理。

㈢ 问请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来“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是经济抄学袭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悖论.内容是设想某年大自然对农业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年终,农民琼斯一家高高兴兴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却使这个农家的收入比往年减少!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相同的命运.

这个故事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丰收悖论”.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于粮食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粮食收成好,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于是,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当一种物品需求弹性大于1时,我们说他是富有弹性,此时价格下降,收益会增加;当需求弹性等于1时,我们说他具有单位弹性,此时价格下降,收益不变;当需求弹性小于1时,就是缺乏弹性,此时价格下降,收益就下降,这就是“丰收悖论”的理论依据.

㈣ 经济学中丰收悖论是什么 解释下丰收悖论,包括内容是

丰收悖论可解来决为:
寒冷源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年终,农民张老汉一家高高兴兴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却使这个农家的收入比往年减少!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相同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的是经济学上著名的“丰收悖论”.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于粮食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粮食收成好,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于是,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㈤ 微观经济学请问如何花钱才能收获最大

不要忽略机会成本。你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待交易,弄清楚得到某种东西专要付出的属是什么。如果没办法直接衡量拥有某个东西的花销值不值得,可以尝试替换成其他东西。比如,可以把钱换算成时间——你为某个东西花的钱,是你几小时或者几个月的工资。

每多花一个单位的成本,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注意力,要尽量花在能带给你最大收益的工作或者商品上。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长期以往,得到的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

(5)收割经济学扩展阅读:

心理学家认为,一花钱就心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因为心痛会压制一个人的欲望,换一个角度思考,没有花钱,又怎么有动力去赚更多的钱,买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呢?从这个角度看,压制欲望是不利于个体自我实现的,是违背社会学价值体系的。

从个体心理层面看,如果一个人总是害怕花钱,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将充实着贫乏感,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价值认定也会出现偏差,会认为我就是这种能力水平的人,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可以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的根本原因不是缺钱,而是天天哭穷,最终成为了真正的穷人。

㈥ 请问大家看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收获些什么

看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收获:
①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
②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
③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录”,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
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学学者一般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经济学》,内容大体相似。

㈦ 经济学中如何花钱才能有最大收获

不要忽略机会成本抄。你应该袭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待交易,弄清楚得到某种东西要付出的是什么。如果没办法直接衡量拥有某个东西的花销值不值得,可以尝试替换成其他东西。比如,可以把钱换算成时间——你为某个东西花的钱,是你几小时或者几个月的工资。

每多花一个单位的成本,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注意力,要尽量花在能带给你最大收益的工作或者商品上。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长期以往,得到的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

(7)收割经济学扩展阅读

不要被相对价格误导。碰上商品打折或者促销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是原价多少钱,或者省了多少钱。你应该想的是自己真正要花多少钱。比如,买一件原价100块钱,打折之后60块钱的衣服,不是省了40块钱,而是花出去60块钱。

你也不要按照百分比来思考问题。当你看到百分数时,比如财务顾问收了你1%的资产管理费,你要多想一步,算一下到底是多少钱。我们手里的钱都是有一个具体数字的,100块钱就是100块钱,不管它是1000块钱的10%,还是1万块钱的1%,它都是100块钱。

㈧ 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效应论——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对你有何启示?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既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现实生活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记得采纳啊

㈨ 谈一谈经济学的收获1什么是经济学2表明态度,有什么收获3举例说明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回密的《国富论》开始奠答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学会了很多经济学的理论

如需求理论、供给理论等

㈩ 经济学中丰收悖论是什么

丰收悖论可解决为:
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年终,农民张老汉一家高高兴兴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却使这个农家的收入比往年减少!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相同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的是经济学上著名的“丰收悖论”。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于粮食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粮食收成好,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于是,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阅读全文

与收割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