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
马克思的划分是十分科学和高明的:第一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按照生产力的标准,第二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是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或者说更直接地是“从个人同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出发”的。这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虽然都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划分的,但互为补充,避免了见物不见人。
『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四种
1、预算政策(包括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和平衡预算)
2、支出政策(包括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财政补贴)
3、税收政策
4、公债政策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现在还没有,现在是让某些人先富起来。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国际生产网络的扩张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国际生产网络的扩张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源于高科技的发展,来自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运用。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能源技术和先进防御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正脱颖而出。在21世纪将形成一个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经济增长点的世界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结构高科技化是信息经济时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在以信息产业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并逐渐建立起以知识为核心的各产业之间的新关联关系。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大量投入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领域。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即知识产业。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使新产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还使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高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
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使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加快,促进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及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进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进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转变。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使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形成一个国际分工协作网络,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国际生产网络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成本,提高效率,使生产要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合理配置。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使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研发、管理、财务运作、营销等价值增值环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对大多数经济体来说,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根据世界银行《2005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1990年至2003年,发达国家服务部门的年均增长率为3.1%,发展中国家为3.8%。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62%上升到2003年的70%,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从46%、41%上升到54%、49%。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这类服务业属于为企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因此也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商业、酒店业和交通通讯业这些相对较传统的服务行业,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则主要是靠商业和社会、社区与个人服务业支撑。(来源:浙江日报)
『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I DON`T 知道
『肆』 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课程考试复习题答案
你好 自考真题及其答案可以网上看看有没有,自考答案是不好找的。一般自考内辅导试卷有专门的历次考容试试题的。自考书籍主要是教材、大纲和辅导书模拟题历次考试真题,可以网上试试,或是有卖那种历次考试真题的试卷的辅导资料的可以,或是模拟试题都是可以的。
『伍』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公开市场业务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与之相对的是非自愿失业。自然失业是劳动市场供求均衡时的失业,其计算公式为离职率/(离职率
就职率)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最灵活的的货币政策,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买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以实现对宏观货币量的调控。
棘轮效应指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永久消费也叫永久性收入消费理论,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可预期到的长期收入,而非现期收入。该理论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是一种消费决定理论的创新。
希望能帮到你
『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恩格尔定律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2.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3.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4.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5.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弹性系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p)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具体计算百分比时,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数,分母取新老价格的平均数,不计负号。
6.凯恩斯陷阱 又称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7.内在稳定器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 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资本经营是指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3.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供给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供给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4.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5.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6.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也包括由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即国内生产总值。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输入。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进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其计算公式又可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期初供给结余总额. 7.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给从未涉及过科斯定理的学生上科斯定理课的教师,都亲身感受了科斯定理所引起的惊叹和佩服,但科斯本人却从未将定理写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试图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那很有可能是走了样的,或成了同义反复。被称作科斯定理的命题或命题组,源于一系列案例。科斯像法官一样一直拒绝把他初始论文中的论点加以广泛地推广。8.市场主体(Market Entity)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⑴我国所有制经济的类型: ①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②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 ③混合经济,如股分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万分也属于公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