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么产生与发展的
早期贡献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时,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真实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了贯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迷乱.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帝国主义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矛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并依据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阐述了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把垄断组织和国家的力量结合起来,但它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相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它的出现只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实现.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特别是在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军事共产主义以后,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列宁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多种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创立了新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他指明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和主要途径;在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建设中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有关计划、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与军事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模式.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基础.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欧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K.考茨基、R.希法亭、R.卢森堡等,都提出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但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论点.在列宁以后的发展,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苏联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论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据、速度和方法,探讨了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还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斯大林的这些研究和探索推进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于不同时代的任务,对于不同的问题,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成和回答,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社会经济实践,它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形势下的新的社会实践。因而必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同样,它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包括西方政治经济学流派的合理成分而实现。
第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它需要根据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并修正以往不正确或不完整的观点。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直接阅读《资本论》,不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立和发现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经济生产社会化和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雇佣工人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劳方反对资方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影响了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问题。他们从社会生活领域划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认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本质关系。他们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认为生产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生产关系是暂时地存在于历史的一定阶段。
这样,他们就阐明了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理论体系建立在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坚实的基础上,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理论体系规定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社会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阐述了它的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济理论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
他们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归根结柢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这一重大贡献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学说作了全面论证和革命性的发展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时,发现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这就使价值的本质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并使得剖明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现象获得了重要的钥匙。
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生产和“剥削”的秘密,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劳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给出了解释,使人的眼界豁然开朗,这是马克思在经济理论上的最大功绩。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
马克思全面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中的深刻矛盾。
马克思从本质到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一使李嘉图学派不能解决的难题,阐明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并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割。
通过对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全面分析,马克思证明了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且得出以下的结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达到同它的制度不相容的地步,相应的是劳资对抗尖锐。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论证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和比较不发达国家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恩格斯关于原始公社和相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精辟的研究,也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
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
基本观念
一、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省略了所有者和所有权的换值或交换价值。
比如,喝水与买水。喝水时一般只考虑水的用值,买水时考虑换值。当我们喝水的时候,是我们与外界环境相交换;当我们买水的时候,也是我们与外界环境相交换,不过这是与外界环境的某一个具体的子集相交换(比如,张三或李四)。我们喝的水是外界环境的水。
当我们把外界环境连同外界环境的所有权一并省略时,就剩下水了。但是买水不同,买水不能省略所有者和所有权。因此说,用值或使用价值是省略了所有者和所有权的换值或交换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由于抽象劳动这种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才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1、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对称。是在一定的劳动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下进行的劳动。
2、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生理学上的劳动耗费。
三、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指劳动本身所对应的客体,比如耕作的土地,纺织的棉花等。包括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的物质,即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一是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用做原材料的产品。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扩展阅读:
一、当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非出自马克思一人之手。在马克思过世后,许多人接手发展这套体系。在非主流经济学的讨论中,通常会纳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之外,欧美许多大学均有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例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河滨加州大学、缅因大学、新学院、密苏里州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犹他大学;
英国的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与德国的不莱梅大学、以及雪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
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西方期刊包括有Capital and Class,Historical Materialism, 《每月评论》与Rethinking Marxism等等。
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目前分成四个学派:正统派、宇野学派、市民社会派与数理化马克思经济学派。
二、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当时最著名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为起点,其中包括了亚当·斯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与大卫·李嘉图。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容许生产力快速增长。斯密认为市场的茁壮刺激了分工,而这又反过来加强生产力。马克思在这方面与斯密持同样观点。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说:“我们看到亚当·斯密在对剩余价值及资本的分析上超越了重农主义……。
根据他们的看法,只有一种特殊的劳动-农业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对于亚当·斯密,展现的却是一般社会劳动-无论用途为何-的价值,这只是必要劳动的量。无论剩余价值采取利润、地租或利息的次级形式,都不外是这种劳动的一部分,由劳动物质条件的持有者在与活的劳动相交换时挪用。”
马尔萨斯在《人口学原理》中主张人口增长是工资保持在最低生活所需的主因。马克思发展了另一套工资理论。
马尔萨斯的理论是非历史的,他仅假设了一种抽象的、放诸四海皆准的人口原理;马克思则给出了资本主义多余人口如何决定工资的理论,这些多余人口的起因是经济的,而非生物学的(马尔萨斯的理论)。这套理论通常被称为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
李嘉图发展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分配理论,亦即关于社会的产出如何在各阶级间分配的理论。这套理论的成熟形式存在于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劳动价值理论,产品的价值等于其中凝结的劳动。而利润源自社会的产出,工资与利润成负相关──利润的增加以工资降低为代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形式分析泰半建基于李嘉图的理论。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么产生与发展的
(1)政治经济学抄作为袭一门独立的科学,最早是资产阶级创立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并进行强大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科学因素的基础上,突然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根本变革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么产生与发展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研究和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使用了大量的英国官方文献和统计资料,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经济学著作。他不仅进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范分析,也进行实证分析。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多层面经济关系的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它提供给我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体论断,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7.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专,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属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期贡献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时,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真实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了贯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迷乱。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帝国主义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矛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并依据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阐述了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把垄断组织和国家的力量结合起来,但它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相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它的出现只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实现。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特别是在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军事共产主义以后,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列宁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多种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创立了新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他指明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和主要途径;在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建设中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有关计划、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与军事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模式。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基础。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欧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K.考茨基、R.希法亭、R.卢森堡等,都提出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但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论点。在列宁以后的发展,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苏联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论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据、速度和方法,探讨了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还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斯大林的这些研究和探索推进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除斯大林以外,苏联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能启发人们思考的理论观点,但也出现过一些错误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根据中国的革命实践,并在概括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区分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并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证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经济形态是包含多种经济成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种理论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形态更替和演变的学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多种经济结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原则(见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两种基本社会矛盾。毛泽东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原则。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在正确对待人口问题,强调发展生产力,重视利润和经济效果,适当处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平衡关系,肯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的、中肯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经济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扰,使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经济思想逐渐占居主导地位。被日后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观点不但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压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极大的混乱,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受到深刻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在重申并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邓小平和陈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经济学界,逐步开展各抒观点的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开拓性的贡献。主要是明确了: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长达上百年时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改革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首先以农村为重点、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40年代末,迟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经济实践,力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重新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主张进行规模或较广泛或有限度的经济改革,以求得适合自己国家的生产关系的模式,加速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关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特点,关于把数量分析引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进展。他们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学者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部分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①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依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具特点的经济学说。②既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工人运动的倾向,也存在脱离工人运动而进行学院性的理论研究的倾向。③有一部分人着重研究30年代以来新发现和发表的马克思的一些手稿,强调“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④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重视把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⑤有一些经济学家按自己的观点或依据某种当代的哲学观点,重建所谓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以上的特点说明,这些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发展,也夹杂有不少错误论点,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来分析和辨认。
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第—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研究和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使用了大量的英国官方文献和统计资料,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经济学著作。不仅进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范分析,进行实证分析。
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多层面经济关系的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1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流通转到生产领域(研究方法)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这些成果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并发展。此外,空想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赖以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区分来源和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往于,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