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
答案提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回收入,但在答短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x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B. 什么是特定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是来保罗.萨缪尔森和源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比如棉布和粮食;然后这个国家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生产棉布,只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生产粮食,只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这意味着资本和土地都是特定要素,只能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而劳动力是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力。
C. 李坤望主编的《国际经济学》第三版的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这道题就是把教材25-26页复述一遍。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也达到均衡,可以用反证法,很简单。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参考教材的第二章45-47页。
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答案提示:规模报酬递减。
第二章答案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内容)
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定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未必具有比较优势。证明:如果,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或者的时候,由可以推出,但是,当的时候,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
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ADA’(见图2-5(a))。
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
答案提示:比较与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12
48
30
60
答案提示: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提示:
Ea
K
Eb
O
L
(X=EMBEDEquation.2)
(X=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B
O
Y
X
A/
B/
A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Qa
Ca
Cb
B
O
Y
X
A/
B/
A
Ob
Oa
Qb
pw
pw
B
O
Y
X
A/
B/
A
Eb
pa
pb
Ea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5*.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答案提示:根据两国的消费结构来判断
6*.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将不均等。可采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
7.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导致两个国家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样,使得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8.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答案提示: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9.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0.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答案提示: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
11.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2.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第四章习题答案提示
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会的。
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案提示: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
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
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x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第五章习题答案提示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适合。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当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时候,本国有代表性的需求所占份额越大,当所有国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时候,重叠需求的份额会减少。但是,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会完全平均的,所以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不会变。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答案提示:很多电子产品都是很好的例子,计算机等。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
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答案提示:创新国如果研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则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因为此时其他发达国家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
8.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答案提示: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研发和生产的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由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了动力,较大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
第六章练习答案
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则规模收益不变,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答案提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向内凹。
试根据图6—2证明,如果贸易后Y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很大的话,那么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的国家福利可能因贸易而遭受损失。
答案提示:比较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线与贸易前的相对价格线的位置关系。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还能提出其他一些影响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因素吗?
答案提示: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各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那么你认为一些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否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关?
答案提示: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各国都希望提升出口结构的原因。不过,各国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会依人们的意志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优势、国内市场规模等因素。所以,提升产业结构不能操之过急。
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老师没讲,说垄断竞争条件太复杂,现在也没有完善的理论。
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不同点是:第一,本章的理论是从供给角度讲的,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角度讲的;第二,本章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的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并不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
7*.假设某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X相对于Y而言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是垄断竞争市
场,而Y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贸易后,图6—5中两条曲线AA/与BB/如何变动?
答案提示:考虑贸易后用于X部门的要素量的变化。
8. 如果贸易前两国市场不是完全垄断,而是寡头垄断,那么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改
变?
答案提示:不改变。
9.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案提示: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
D. 国际经济学问题
第一,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第五,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三个命题。
第一,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如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第三,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工资、地租、利息)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基本内在逻辑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的价格绝对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评价 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 相同点:均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要素流动假设基本一致。
不同: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李嘉图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
(2)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 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评从 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该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E. 特定要素模型中发生国际贸易后的利益受到影响的类型
这个很复杂的,又要画模型出来解释……
在多米尼克著的《国际经济学》里面可以找到,很详细,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吧,有中文版的。
F. H-O模型与特定要素模型的异同点
要素构成不同:
H-O模型:两种要素,分别是劳动和土地,两种要素可以在自己本国自回由流动,但却不能答够跨国流动。生产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且两种要素供给都是有限的。
特定要素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2个要素。而且,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是不能够自由流动的。扩展型有三种生产要素,分别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两种商品:制造品和粮食,生产粮食只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生产制造品只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
比较优势来源相同:
特定要素模型是因为要素的充裕程度不同,
HO模型是因为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
机会成本都是递增的:
HO模型里有两种要素,各自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特定要素模型里机会成本也是递增的,因为流动要素只有一种,而其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当不断释放生产X的劳动力去生产Y时,随着Y产量增加而X产量减少,Y的边际产品减少而X边际产品增加,使得生产Y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
G. 求李坤望主编的《国际经济学》第二版的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 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 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3.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关于商品市场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商品均衡的点,是由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他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决定的。根据假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此,在商品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
因为商品市场的均衡点形成:是该两种商品的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其相对价格线的切点,在此点上,实现了商品市场的均衡,既实现了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也实现了机会成本与边际成本的相等。有鉴于此,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也一定达到了均衡。
4.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 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 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 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答案提示:
第二章答案
1.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内容)
2. 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 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题出错了
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 ,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 ,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 或者 的时候,由 可以推出 ,但是,当 的时候, 不能保证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 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
5. 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 ;
6. 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 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 。因为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ADA’(见图2-5(a))。
7. 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 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 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
答案提示:比较 与 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
1.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12
48 30
60
答案提示: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提示:
3.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4.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5*.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答案提示:根据两国的消费结构来判断
6*.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将不均等。可采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
7.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导致两个国家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样,使得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8.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答案提示: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9.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1)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0.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答案提示: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
11.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2.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第四章习题答案提示
1. 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会的。
2. 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3. 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案提示: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5. 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6. 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
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
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x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第五章习题答案提示
1.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适合。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3.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当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时候,本国有代表性的需求所占份额越大,当所有国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时候,重叠需求的份额会减少。但是,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会完全平均的,所以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不会变。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答案提示: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
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答案提示:创新国如果研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则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因为此时其他发达国家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
8.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答案提示: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研发和生产的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由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了动力,较大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
第六章练习答案
1. 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则规模收益不变,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答案提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向内凹。
2. 试根据图6—2证明,如果贸易后Y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很大的话,那么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的国家福利可能因贸易而遭受损失。
答案提示:比较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线与贸易前的相对价格线的位置关系。
3.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还能提出其他一些影响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因素吗?
答案提示:
4.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各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那么你认为一些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否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关?
答案提示: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各国都希望提升出口结构的原因。不过,各国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会依人们的意志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优势、国内市场规模等因素。所以,提升产业结构不能操之过急。
5. 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
6. 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不同点是:第一,本章的理论是从供给角度讲的,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角度讲的;第二,本章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的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并不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
7*.假设某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X相对于Y而言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是垄断竞争市
场,而Y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贸易后,图6—5中两条曲线AA/与BB/如何变动?
答案提示:考虑贸易后用于X部门的要素量的变化。
8. 如果贸易前两国市场不是完全垄断,而是寡头垄断,那么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改
变?
答案提示:
9.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案提示: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
第七章练习答案
1. 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答案提示:因为消费者无法消费到更加便宜的国外产品,消费量减少了;国内相对没有效率的生产代替了国外有效率的生产。
2. 如果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
答案提示:不会。
3. 试比较上述两种作法的净福利效应。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将减少消费者的福利,至于整个国家的福利,如果是小国,则福利下降,如果是大国,福利是下降还是上升,不一定。采取补贴的做法,将不会减少消费者的福利,因为产品价格将不会上升;不过,政府支出补贴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4*. 试析关税对国内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提示:利用斯托伯—萨缪而森定理)
答案提示:关税的征收有利于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提高。
5. 假设某一行业(X1)需要另两个行业(X2和X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分别为 ,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t1、t2和 t3表示,试计算在下列情况下X1的有效保护率。
(1) t1=30%、t2=20%、 t3=10%;
(2) t1=30%、t2=20%、 t3=40%;
(3) t1=30%、t2=50%、 t3=10%。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前的附加值是: =0.3
征收关税后的附加值是:
有效保护率是:
6. 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答案提示:进口配额与关税都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能够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与关税幅度一致),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产品价格不会进一步上升;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上升。所以,对消费者有利的是关税而非配额。
7. 以大国情形为例,试画图分析配额的福利效应。
答案提示:在图7-4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由于大国实施配额,此种产品的国际价格将下降。不过,国内价格不会变化,因为配额已经确定了。
8*. 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
影响效果的变化。
(1) 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
(2)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
答案提示:(1)关税情况下,进口国进口价格也将下降,这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高,不利于国内生产商的福利。在配额情况下,进口国的价格不会变化,这实际上增加了对国内生产商的保护,不利于消费者的福利。
(2)考虑国内需求曲线的外移。
9. 以小国情形为例。试画图分析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答案提示:在图7-5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小国情况下,出口补贴不会造成产品价格的下降,即补贴后的国外或者国际价格不会下降。
10. 欧洲的飞机制造得到好几个国家政府的资助,根据估计,这些资助相当于某些售价的20%。也就是说,1架卖5,000万美元的飞机,其成本可能为6,000万美元,成本与售价的差额就是由欧洲各国政府来补贴的。同时,一架欧洲飞机售价的一半是从其他国家购买的零部件成本(假设对零部件进口不征关税),按照这种估计,请问欧洲飞机制造商得到的有效保护率是多少?
答案提示:
11. 试结合实际分析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前景。
答案提示:在GATT的几轮关税减让后,尤其是WTO成立后,关税的作用收到了很大的限制;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使用。
第八章练习答案
1. 最佳关税收入的来源是那些?最佳关税如何确定?
答案提示:最佳关税收入的来源是生产出口产品企业的垄断租金。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或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2. 试评价幼稚产业的三种判断标准。
答案提示:见本章第二节。
3. 试析幼稚产业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提示:幼稚产业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业由于是幼稚产业而应该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保护,以促进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
4. 如果自由贸易下国内市场完全由外国厂商垄断,那么征收关税除了可抽取一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外,是否还可导致国内的一些潜在厂商(或投资者)进入市场?为什么?
答案提示:可能,因为关税将提高此种产品的国内售价,有可能使得国内技术稍差的投资者由本来无利可图变成可以获得利润,这样,国内生产者将进入市场。
5.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答案提示:参考本章第三节。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市场结构的?
答案提示: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一是出口补贴;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改变市场结构,使得本国在原来没有优势的产品中获得优势。
7. 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保护能否使某一行业由进口替代部门转变为出口部门?为什么?
答案提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保护无法使国内企业的边际成本随着国内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即国内企业无法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优势以变成出口部门。
8. 试根据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解释出口补贴政策的制定过程。
答案提示: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我们把利益集团分成三种: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群体。对于出口补贴政策,出口部门是支持的,进口替代部门和消费者虽然不支持此项政策,但是从此项政策中受到的直接损失不明显,也不会激烈反对。另外,需要考虑的还有民族情绪。
9. 根据幼稚产业论,新兴产业在成长壮大之后应取消保护,但为什么现实中一些产业在成长之后仍然继续享受保护?
答案提示:原因在于,一方面,有的产业在经过保护以后并没有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所以需要继续保护,另一方面,受到保护的产业虽然已经具备竞争力,但是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所以要求继续给予保护。
H. 李嘉图模型、特定要素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李嘉图的主要理论是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是要素禀赋理论,国贸中的主要八位经济学家的八种理论都是有联系的,他们的理论是顺应时代背景产生并且当前一个理论无法解释贸易现象时新的理论就会产生
I. 试论述特定要素模型的内容,并尝试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
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内品,劳动供给可以在容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涉及三种要素:劳动(L),资本(K),土地(T),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它们只用于某一产业的生产,而劳动是公共要素,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各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来确定。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最主要的就是顺差。
J. 特定要素模型的含义
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如汽车行业的资本不能用于纺织行业,纺织行业的资本也不适合于汽车行业,因此,这两个行业所使用的都是特定资本。
在短期内,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之所以认为资本在短期内不能流动,一个主要理由是资本在短期内属于一种“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形:生产要素包括三种,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要素。例如,小麦生产使用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而服装生产使用资本和劳动。实际上,在这个例子中,土地和资本都属于特定要素,只不过这里要素的特定性与时间无关,所以以下的特定要素模型同样适用于分析三种要素下的特定要素问题。
根据特定的要素模型所的出的结论是: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明确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而不利于该国进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
2基本假设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前面的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其具体包括:
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规模收益不变;
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3均衡解两点说明
1) 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 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模型的均衡
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进口部门。(wf>w)。这必然引起劳动由进口部门向出口部门转移。
3)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
特定要素模型
图1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其它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
wx = Px.MPLX,rx = Px.MPKX
wy = Py.MPLY,ry = Py.MPKY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VMPLY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