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微观西方经济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灌水莫入!
对于经济学的定义,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界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一致接受的说法。但不同的定义都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无限的欲望、稀缺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选择。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一、欲望
欲望(wants)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
欲望是有不同层次的。划分欲望的层次是心理学家的任务。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解释,欲望可以分成下列层次: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如饮食等,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第二,安全和保障的需要。如免受伤害、免受剥夺、生活上有保障等。
第三,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如所属社会阶层的认同感等。
第四,尊重的需要。这既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包括尊重别人。
第五,认知需要,即求知欲。
第六,审美需要。如喜爱将东西放得井井有条。
第七,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潜力的实现,也包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七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人们通常优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但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有交叉,即在低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完全满足时就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由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多样性,因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甚至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时),新的欲望就会产生。
二、稀缺性
无穷的欲望都要靠资源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去满足。
除了时间与信息这两种重要的资源外,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资源基本上分为三种,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资源。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它又被称为生产要素(Proction factor)。当我们讨论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时,实际上等同于讨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
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成自由取用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自由取用物品是现成的,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且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而经济物品需要生产,生产需要使用资源,因而需要成本。在既定的资源(成本)下,其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因而只能满足人类的一部分欲望。换句话说,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scarcity)。
除了经济物品外,劳务及生产经济物品(劳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历史上,许多自然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自由取用物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少。新鲜空气和自然界的水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物品,但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使用量的增加,在许多地方,新鲜空气和水都已成为具有稀缺性的资源。
三、选择
由于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而用于生产满足人们各种各样欲望的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每一时期人们都必须作出选择,以决定将稀缺的资源配置于哪一类产品与劳务的生产,满足人们哪一方面的欲望。
具体地说,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包括:
1. 生产哪些物品或劳务(what)
2. 生产多少这些物品或劳务(how many)
3. 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how)
4. 何时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when)
5. 为谁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for whom)
西方经济学认为,这些选择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机会成本
无穷的欲望、稀缺的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引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
某种资源一旦用于某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物品的生产,选择了一种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机会。由于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由个人、企业、国家所作出的选择都存在着机会成本。以一个国家的选择为例:假定一个国家欲将其既定的资源用于军用品与民用品两种产品的生产。在技术条件为不变的情况下,在既定的资源得到充分而又有效的利用的情况下,该国要想增加军用品的生产,就必须减少民用品的生产。增加一单位军用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民用品生产的数量。一国所进行的这种选择以及这种选择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由图1-1表示。
图1-1生产的选择与机会成本
图1-1用横坐标表示军用品,用纵坐标表示民用品,以便分析军用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图中的曲线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ction possibility),也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者称为产品转换曲线(proct transformation curve)。这条曲线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军用品与民用品的组合。A点表示只生产民用品而不生产军用品时一国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民用品,B点表示只生产军用品而不生产民用品时一国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军用品。如果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从A点向B点移动,表示社会在增加军用品生产的同时将减少民用品的生产。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特征表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例如,社会不断地将用于民用品生产的资源撤出转而用于军用品的生产,随着军用品产量的不断增加而民用品产量的不断减少,每增加一单位军用品的生产,社会所放弃的民用品生产的数量就越来越大。
个人与企业在既定的资源下进行选择时同样会产生机会成本。一个人将其既定的收人用于购买某种消费品或用于某一项投资,就不能将这笔收人用于购买另一种消费品或用于另一项投资。一个企业将其所拥有的既定资源用于某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将这些资源用于生产其他物品。机会成本产生于任一种选择行为。例如,人们对于时间的选择也存在着机会成本。一个人将某一段时间用于从事某一种活动,就不能同时将这一较时间用于另一种活动。
㈡ 根据所学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近期发生的经理热点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从事旅游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回旅游企业和各级机答构的高级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维基,学生地球学基础理论和旅游管理,基础培训旅游经营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旅游管理学科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有关旅游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问题;
3旅游业已使用的管理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4,熟悉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旅游业发展的法规;
5。了解旅游业的发展;
6。掌握文献检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
经济学,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资源与开发。
就业前景应该不错·
但还是要看个人的机会
㈢ 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09年热点实例
一、注意写作的几个误区. 申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用材料说话。必须把材料消化到九成熟。2. 申论考试不是个性化的考试,而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选拔的人才是讲求中庸之道的人。所以思想偏激,错位的文章会低分。3. 现代申论有沉稳厚重的风格,在申不在论,重点是对案例和材料提出的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的推论材料与材料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把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解决办法,千万要避免重议轻申。4. 主要考察概括内容,合理推论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5. 写作要力避学术化的倾向。二、认识申论的本色:顶天立地=国家政策最前沿+脚踏实地的解决实际问题。用全面发展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1. 高: 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自己,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把社会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2. 大: 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案和配套的措施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条具体的措施,要善于升华材料,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在确定文章主题是要善于归纳和提炼宏观的主题思想,比如《应对突发公共时间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等题目容易得高分。3. 全:用平和中庸的风格来写文章,思维要周全,利用辩证法的原理:比如,原因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评价事件要看到问题的表象和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既要克服弊端,又要发扬成绩等等。4. 实:,立足材料,模块化运作;真实就是要结合和联系实际。5. 精:语言精炼,表达规范,不能随意更改政府政策的正规表达方式,应仿半月谈和政府文件报告的写法。三、做好考试的准备1. 申论考试实际上是一次模拟的日常准备工作。2. 半月谈开篇文章半月评论大都是很好的申论范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模仿价值。3. 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规范的语言表达上,要像学习英语一样,通过熟读,甚至背诵半月评论等申论写作范文来培养语感。4. 真题一定要精做,把答案认真的写出来,模拟题的最大功能就是熟悉热点问题。四、提高应试技巧:1、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论考试题目有什么要求,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原因,现状,对策。分析材料的时候要问自己五个问题:a.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b.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c. 问题的表现是什么,d.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e. 对策是什么。2、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a 首尾句原则b关联词原则c常见词原则:如: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注意在给自己设定身份的同时要突出主旨。3、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a. 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b. 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