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

发布时间:2021-01-01 03:00:23

⑴ 宏观经济学中如何用总需求总供给曲线解释

微观经济学里讲的总需求曲线一般认为是个人需求的加总,其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专是通过消费属者选择理论推出来的,一般只说明需求的一般性质.而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是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其二者性质应该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论的基础不相同,最后分析的用处也不相同.

⑵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AS是垂

IS—LM与AD—AS模型比较:
(1)IS-LM模型

① IS 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② LM曲线描述的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③ IS-LM 模型则是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达到 投资(I)= 储蓄(S),
货币需求(L)= 货币供给(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④ 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有货币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了;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即货币市场的均衡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 因此,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2)AS-AD模型
① AD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以横轴表示总需求,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曲线一般向右下倾斜,这是因为: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与消费,总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出口相对价格的提高,从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② AS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供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如劳动市场上的价格是否出清,工资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派)与短期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潜在产出的直线,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不能影响实际产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向右上倾斜,且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③ AS-AD模型是将AD曲线与AS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如可以运用AS-AD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以及长期中的充分就业状态。(图略)同时,可以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
a、AS-AD模型中的AD曲线可由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
b、AS-AD模型与IS-LM 模型都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图略)

② 区别:
a、IS-LM模型都是在一般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下进行的,并没有说明收入和价格之间的关系。AD-AS总供求模型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b、AS-AD模型不仅能说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而且还能说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是IS-LM 模型所不能做到的 。

⑶ 为什么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每一个经济结论都是复有假设条件滴制~~
宏观经济的问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超长期,主要是增长理论,一般来说时间都在几十年的跨度以上,当然也不绝对。二是长期,主要是新古典的理论,认为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失业率水平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三是短期,主要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经济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存在大量的非自愿性失业。
所以当经济萧条时,经济中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此时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产量增加而不会使得价格上涨。此时,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⑷ 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怎样推导出来

微观复经济学里讲的总需求制曲线一般认为是个人需求的加总,其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是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推出来的,一般只说明需求的一般性质.而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是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其二者性质应该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论的基础不相同,最后分析的用处也不相同.

⑸ 宏观经济学中长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怎样变化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AD)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虽然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庇古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政府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石油的价格上升:根据需求定理。石油的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上升(可以赚更多钱),总需求减少(东西贵了,少人买了),长期总供给不变(科技水平没有变化)
在短期,认为是其他条件不变,石油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当然也不一定,假如石油与粮食一样被认为是生活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在长期,需求一样减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时,(随时间变化,科技必定会开发节约能源的东西)需求减少。假如科技没有进步,石油一样的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短期总供给,一定是增加的。
长期总供给,有两种情况,当需求减少时,出现供给过剩,供给减少。
当需求不变,供给与需求平衡。

⑹ 在宏观经济中总供给怎么等于总需求的

(以下所出现的“短期”和“长期”,除特别说明之外,均为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的概念,并非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
在古典经济学中关于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初期法国经济学者Jean-Baptiste Say(好像在国内被译作'萨伊')的理论。他认为决定经济活动水准的不是需要,而是供给。其原因在于供给在任何时候总是可以创造出与其相等的需要。这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中心命题之一,被称为Say's law。
而与此相对,Keynesian economics(凯恩斯经济学)发现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在以上供需关系理论中的明显缺陷。其原因在于,例如在普通的X型的供需曲线关系之中,如果市场价格偏离了均衡价格,那么供需双方在价格上即会采取变化以应对,而价格也会自然回到均衡点。这看起来是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而在现实之中,即使市场之中出现供需不平衡,占市场交易总额绝大部分的商品也不会立即出现价格波动(就比如我们每次去商店里,雨伞的价格都不会发生变化,然而仔细想想不难察觉实际上雨伞的供需关系是会根据季节和天气而明显变化的)。基于如此原因,我们便认为短期之内,供需双方(尤其是供给)是通过数量调整而非价格调整来实现供需均衡的,所以短期的供需曲线之中,供给应该是一条水平的直线。那么在如此情况之下,就很容易看出在短期之内是由需要决定供给的,这就是Keynes的有效需要理论。
古典经济学中所构思的供需平衡也并非完全就不可能实现,在长期均衡的理论之中,整个市场之中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整,那么在如此条件之下,就认为是需要决定了供给。原因在于,短期的供需关系之中即使达到了均衡,也有可能是‘过少雇佣均衡’(个人的翻译,意思是非完全雇佣下的均衡 Underemployment Equilibrium)。而长期均衡的充分调整之下,制约条件就变成了经济体在完全雇佣状态下的总供给(完全雇佣GDP;Full employment GDP),也就是说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只是看经济体在发挥全力的情况下有多大的产出。因此在此情况下供需曲线也不是呈X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顺便提一下,在长期均衡之中,公共事业和减税以及金融缓和等这些总需要管理政策,都只是影响物价的水准,不会对经济活动的水准有什么影响。
(绝对个人原创,还不懂可以自己试着画一下长期和短期的供需曲线,注意都不是我们一般看到的X型的)

⑺ 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如何理解

微观经济学里讲的总需求曲线一般认为是个人需求的加总,其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是专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推出属来的,一般只说明需求的一般性质.而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是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其二者性质应该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论的基础不相同,最后分析的用处也不相同.

⑻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曲线呈现出的三种不同特征(最好有图)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 假设条件 (1)货币工资W和价格P具有“刚性” ——不能调整。 即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 提出背景:经济大萧条,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置。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当产量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但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均不发生变化。 (2)凯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没有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编辑本段古典总供给曲线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总供及曲线显示的是一种极端情形,那么图2所给出的所谓古典总供给曲线则是另外一种极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这也就是说,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 总供给曲线
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即国民收入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无法再增加了。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依赖的假设,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受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这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下面用图3来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较严格的推导。 假定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分别为P0和W0,相应地,均衡的实际工资为(W/P)f,按照“古典”经济理论的说法,此时均衡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将Nf代入生产函数,在(a)图中就可得到产出量Yf,这一产量正是前面所说的充分就业产量。由于产量度 Yf对应于价格水平P0从而在(d)图中可以得到点J(Yf,Pf)。 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在货币工资可变的假定下,货币工资将不能维持在原来的W0水平上,因为在货币工资为W0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实际工资提高。这将导致对劳动的过剩供给,而可变的货币工资因劳动的过剩供给将会下降。因为工人们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竞争。于是,在图3的(c)图中,货币工资曲线将从W0下降到W1。为了使得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货币工资的这种下降同价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实际工资(W/P)f得以维持不变。在这一实际工资的基础上,就业量仍等于Nf,从而Y仍等于Yf,在图3中的(d)图,可得到点K(Yf,P1)。 类似地,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2,则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就会从W0上升到W2,以使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这时就业量仍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从而相应的产量也就是充分就业下的产量Yf,于是在图3的(d)图中又得到点R(Yf ,P2)。 总供给曲线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考察低于P1和高于P2的其他所有价格水平的情况。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都会调整到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确定时为止。因此,对任何价格水平,产量都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将图3中(d)图的各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Y f上的垂线LAS,这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以上两种特殊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在于所根据的假设不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所根据的假设是,当存在失业时,工资变动不大或根本不能变(即工资具有刚性),从而失业会持续一段时期。古典总供给曲线所根据的假设是,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可以适应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从而通过工资的调节可以使劳动市场总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不多见,所以,正常的总供给曲线介于这两种特例之间,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编辑本段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学家认为, 总供给曲线
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⑼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包括什么

总供给只会包括两个部分:
1、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也包括由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即国内生产总值。
2、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输入。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进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其计算公式又可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期初供给结余总额

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其货币表现形式。

⑽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怎么理解

这要从收入角度看的,收入不是用作消费,就是当作储蓄,所以Y=C+S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