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中,边际替代率如何计算
边际替代率计算公式:
一般用MR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其计算公式为:
MRS=MU1/MU2=-(Δ/ΔX1)=P1/P2
这就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ΔX2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ΔX1个单位,前面加一个负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表示为:MRS= -(dX2/dX1)
表明无差异曲线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它衡量的是,从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转移到另一点时,为保持满足程度不变,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边际替代率是一个点概念,即其在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取值不同。在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替代率取值为负,是因为要保证效用水平的不变,在增加一种商品X消费数量的同时,必须减少对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随着对X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该商品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不断减少,增加一单位的X商品所能替代的Y商品的数量不断减少。
也即消费者为了得到一个单位的X所愿意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不断减少。这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可以看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致。这实质上也是典型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商品性质地改变或者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无差异曲线也不一定就凸向原点。
(1)边际的公式经济学扩展阅读:
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假定每个商品都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那么无差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就是说,其斜率一定为负。
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即当某种商品为中性物品或令人讨厌的物品时,无差异曲线才表现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
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
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换句话说,较高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高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
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这是因为两条无差异曲线如果相交,就会产生矛盾。只要消费者的偏好是可传递的,无差异曲线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这是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类似于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
❷ 西方经济学中MRS,MRT和MRTS 各自的公式是什么:-)
MRS是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T是生产者,投入不变时,无差异曲线的斜回率,MRTS是生产答者,生产要素的替代率。
MRS:MRS12=-△X2/△X1。
MRTS:MRTSLK=-dK/dL。MRS=MRT
MRTS:当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时,表明两种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替代,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必须减少方能使产量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这两种要素的替换时有效率的。
(2)边际的公式经济学扩展阅读
举例说明
例如完全替代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为一常数,这时无差异曲线为一直线,斜率不变。这种情形表明消费者关心的是两种商品的总数量,而非其差异。
又例如完全互补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而是始终以一种固定比例捆绑消费。这时其无差异曲线就呈现为一直角线。好比说左鞋和右鞋、牙膏和牙刷。
❸ 经济学中MU怎么求,Mrs是什么,怎么求
MU是边际效用,对TU(Q)求Q的导数,含义是多一单位商品所能得到的效用。
MRS是边际替代率。
公式:MRSxy= - △y/△x=MUx/MUy=px/py
❹ 经济学中边际收益的计算方法
边际收益=总收益的变化量/销售量的变化量
边际收益是最后产品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内即产品的销售所增加容的收益。
边际贡献总额也叫做称贡献毛益总额或创利额,指的是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与销售变动成本总额之差。
边际贡献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总额-销售变动成本总额=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4)边际的公式经济学扩展阅读
边际效益的作用主要用于考虑生产要素的增加可以持续到何时。既然有边际效益有就边际成本于是相对。生产的投入的终级目的是获利,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信息、原材料)能增加的效益在大于每增加一个要素所需的成本时,利润才有保证,等于成本时,则利润为零。
比如当你租用一台机器或雇佣一个老动力每天成本需要2000元,这个机器(或工人)每天能多生产200个面包,每个面包10元。那么,增加这一台机器或工人就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他)带来的产出是200*10=2000元,恰等于每天的雇佣成本。
❺ 微观经济学的边际产量怎么算
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题目说K=10,就是=20L-0.5L²-50,也就是产量Q和劳动L的关系式。那么边际产量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所增加的产量Q,就是公式对L求导,得到 边际产量=20-L。
❻ 经济学marginal proct的公式
边际产量是指增复加一单制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假设商品x的生产要素有两种:A和B ,当B保持不变,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A,可以带来产量增加1,(比如A是劳力,B是机器设备)此时的边际成本是市场上一单位生产要素A的价格。假如增加A带来的是产量是增加2,则相应的边际成本是1/2生产要素A的价格。
MP=总产量的增加量Q/劳动的增加量 L
❼ 微观经济学边际替代率,题目 ,看不懂。。 怎么用MRSxy那个公式
x7个24效用。y3个20效用,那么y的边际效用大,由边际效率递减,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要达到消费者平衡,则应增加y来减少y的边际效用
❽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公式怎么理解
1.边际效用的公式你最好看这个,MU=dTU(Q)/dQ,有可能你还没有学高数。用你苹果的例子,编辑效用是最后一个苹果给你带来的效用,这个概念来源于基数效用理论。你的公式▷TU/▷Q想表达的也是最后一个单位的意思,来源于比较浅显的经济学入门教程,体现的不是平均值。
2.基数效用理论中严格的效用图像,的确边际效用函数的图像与横轴的面积不应该是总效应,你做题发现不对可能是这题出的不严谨,他考察的是边际效用的概念,让你求边际效用,平均效用神马的,或者属于序数效用理论等等,你不用钻牛角尖,概念懂了就好。
如果你想把微观学透,找本中级教材吧,平迪克就行,或者看高鸿业的也行。
❾ 在计量经济学中边际和弹性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边际,在线性模型当中,自变量(X)与应变量(Y)呈线性关系的模型里的自变量前系数。弹性,是线性模型当中,对数模型里面,自变量ln(X)前系数。
2,特征不同:边际,是X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Y平均增加(减少)系数值个单位。弹性,是X每增加(减少)1%,Y平均增加(减少)系数值%。
(9)边际的公式经济学扩展阅读:
边际贡献分析就是在对成本进行习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相对不变的特性,在决策分析时对这部分成本不予考虑,而只对产品所创造的边际贡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各方案的边际贡献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1,开发新产品的决策分析
前面叙述的只是利用企业剩余生产能力分析研究究竟开发哪种新产品比较合适。至于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能力以发展新产品的决策,则属于长期投资决策范围。
2,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这方面的决策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也可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原则上只要对方客户的开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成本,即可接受。
3,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的决策分析
工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某些产品质量较次、款式陈旧等原因造成市场滞销,仓库积压,发生亏损,这就引起了亏损产品是否要停产或转产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决策,通常可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加以解决。
❿ 问一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是什么意思
边际的意思就是额外增加的。用白话说就是:通过计算边际收益和边专际成本——再多一点(属或者再少一点)的收益(成本)来进行选择。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若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以ΔC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ΔC/ΔY。
2、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函数的斜率。因为收入不是被用来消费,就是被用来储蓄,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即:
MPC+MPS=1。
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所以当边际储蓄倾向为负时,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是正值,且大于1。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