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
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经济普查,中国2004年数据有所调整,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16.8%。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前移一个位次,成为第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自原先的31.9%提高至40.7%。对于这些数据调整,许多人振奋,也有人不以为然。如何看待修正后的GDP增长,成了最近的一个舆论焦点。GDP修正表明硬着陆风险减小《金融时报》报道说: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发表报告称,这一数据修正将显著地改善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理解。首先,中国经济地位将显著增强并且愈发重要。其次,中国经济的很多“比例失衡”问题将没有原先设想的那么严重。过去两年间,很多人将中国的“投资/GDP”比例作为一个证据,证明中国存在经济泡沫并将在未来破灭。高盛也一直怀疑中国“投资/GDP”的高比重的是一个数据问题,还是一个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增加2.3万亿元之后,04年投资/GDP之比自46%降至39%。过去两年来出现的投资泡沫缩小显著。同样,信贷/GDP及M2/GDP等其它比率也有所下降。梁红表示,中国经济似乎比通常认为的更有效率。中国经济需要重审《中国经营报》的报道说:这一修正调整将对宏观经济预测和政策制订带来挑战,观察人士分析,GDP修正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定位和认识。一是可以直接判断2003年和2004年属于典型的经济过热,经济增长被低估;二是到2004年为止,服务业比重并没有经济界预测的那么悲观不超过30%,消费需求也被低估;三是随着2004年的GDP总量的修正调高,2005年和2006年的GDP增速,甚至“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速将会自然放低。此前,舆论普遍认为过去两年时间内,中国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中国经济应从投资拉动型转轨为消费拉动型。修正后的GDP数值对于这一判断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消费需求旺盛,消费高速增长,问题出在2003年的经济过热,造成了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内需。这意味着200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一条新主线:防止投资需求过度回落而造成的紧缩危机。经济社会未发生重大变化新华社的报道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无论哪种算法,都改变不了去年我国调整后的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五分之一这个客观现实。因此,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这一点没有发生丝毫改变。许光建分析说,与我国第一次全面的经济普查结果相比,过去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统计数据存在低估,还有因“未被观测经济”的存在产生的经济总量低估问题。GDP修正数据比原来高出2.3万亿元,并不意味着我国新创造出这么多经济总量。这次GDP的修正,其实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信息,通过普查得到了改善,而并不是经济社会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增加可支配的财富。许光建教授说,按照经济总量进行国际排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即使我国的GDP统计比较准确了,但折算为美元进行排名,依然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今年9月份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排名第49位,较去年反而下降了3个位次。这份报告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技术革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而且,我们依然有1.2亿人口生活困难,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还多。面对一下子“长大”的GDP数据,面对位次前移的排名,应当保持科学和冷静的态度,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开放面临的艰巨任务,特别是正确看待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和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而不是沾沾自喜。看基干产业,不看GDP《中华工商时报》专访了因《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出版而在国内知识界崭露头角的工科博士钟庆。钟庆说,对于中国经济的前途如何,日本学者的主要观点大致有这样三类:第一,中国产业结构不变,经济平稳运行,那么2020年中国的GDP大致与日本相当,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保持现在的水平。第二,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变,地域差距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引发危机。第三,中国的产业层次发生飞跃,由蛹化蝶,那么2015年,中国的GDP将压倒美国,人均生活水平比GDP增长速度还要快。钟庆说,日本学者之所以反复强调产业结构而不甚关注GDP,是因为无论是名义GDP还是购买力平价GDP,这个指标只有在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才有可比性。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什么是技术力?钟庆说,如果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像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这两者相加,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GDP只是虚名,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全面完整的基干产业。”钟庆说,基干产业具有生物般的指数增值和进化的特征。是否拥有完整全面的钢铁、化学、机械、电子基干产业,是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根本标志。拥有完整全面的基干产业就是发达国家,它们也可能会暂时贫穷,但只要全面完整,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富裕的国家。民众幸福感比GDP更重要《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说:GDP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GDP之父是英国的约翰·尼古拉斯·斯通和俄裔美国人西蒙·库兹涅茨,他们二人都曾供职于战时政府控制经济的机构。正是在战争年代的国家计划部门,他们发展并完善了那些总量统计概念。它表明,GDP与冷战思维联系在一起。国家之间的竞争,普遍被理解为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因此,当时苏美两大阵营的政客和战略家们在时刻关注双方的GDP数据。另一方面,GDP之所以流行起来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有关。政府控制经济,它就得找一个让人看得见的指标,向民众表明自己的政绩,于是,GDP是最合适的。相反,严肃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倒没有几个把GDP当一回事。对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企业来说,GDP几乎没有用处。从GDP到企业决策所需要的高度分散的、具体的、局部性知识之间,距离太遥远,你不可能根据GDP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经济研究来说,GDP也没有多大价值。自认为比较“科学”的微观经济学家不谈GDP,而宏观经济学也越来越倾向于制度研究,探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经济框架。甚至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来说,GDP的价值也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以美联储为代表,西方各国货币决策当局主要瞄准通货膨胀,基本上不理睬GDP增长数据。至于一般行政当局,则更为重视就业率,因为选民是政客的饭碗,而就业岗位是选民的饭碗。GDP也不见得能确切反映真实的生活水平。单纯看GDP数据,1950年以来,中国与日本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可能不相上下,甚至中国名义GDP增长数据会高于日本,但几十年下来,两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尤其是国民的生活水平却相差甚远。我们需要问一声:经济增长是否给民众带来了福利。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对某些地方片面惟GDP做法的一种纠正。归根到底,民众的幸福感,才是凝聚国家力量的真正纽带。解放日报
2.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3. 中国与美国近十年GDP增长率对比分析。大一新生,西方经济学期末报告,这学期老师是把微观宏观缩减课时讲的
就我个人看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两个圈,第一个圈是高收入者进口大量的奢侈品造成了很大的贸易顺差为了平衡贸易顺差就的由低收入者生产大量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来出口,但是其他的国家本身也生产同类的商品造成竞争中国的商品在价格和品质上有优势造成了失业率的增加国家福利消耗的增加财政的吃紧,为了平衡也就要增加税收,增加的税收主要来自那些大量的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和以奢侈品出口为主的创收产品。也就造成了进口的东西越来越贵,而出口的商品则面临着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无法抬价,发达国家劳动力少生产能力较小,于发展中国家的供求相对合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很多生产能力很大供大于求所以无法压发达国家的价,就造成了另一个顺差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得不到收入使得国家不得不进行补贴,使得企业可以赚到钱,但是企业转到的钱多数进入了高收入者的腰包,可是这又刺激了奢侈品的进口,就造成了更大的贸易顺差,发展中国家就得出口更多的廉价的商品,发达国家进口的越多就得到了越多的税金就可以增加福利同时加大他们的出口产品的产品(主要是奢侈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越多就给发达国家送去了越多钱(给别人打工还给别人发工资这种的打工仔哪找去啊?)而这样就要国家给企业更多的补贴这些的补贴来自财政而,财政来自税收(主要来自国内的税收)也就造成了国内的物价增长,但是补贴和出口的收入主要进了以企业主,为代表的高收入人群而这些人的消费又以进口的奢侈品为主,所以税收多数压倒了低收入者的身上,也就是说外国人的到了高福利,国内的高收入者得到了高消费,国内的低收入者得到了高税收(被收税)。 今天就到这里另一个圈给天再说 我是我我我一号(经济评论员)
(刚才问过一次的人是你吗?)
4. 微观经济学中的公式GDP=投资+政府购买+消费+净出口,投资是属于净投资还是总投资
首先我要说你是个骗子 这明明是宏观经济学里的么GDP=C+I+G+(X-M)投资就是I I表示专增加或属更汗资本资产是重置投资 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等于总投资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在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第370页有相关描述 你也可以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