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里根经济学时间

里根经济学时间

发布时间:2020-12-31 15:18:12

Ⅰ 美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期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奠定了现代美国工业的基础。年代,美国超越英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2、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萧条期是发生在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 。大危机期间美国股市暴跌,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银行倒闭,生产持续下降。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来源请求];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间美国失业率超过20%的高档。

Ⅱ 美国两党执政时间

共和党执政时间:1861-1885年,1889-1893年,1897-1913年,1921-1933年,1953-1961年,1981-1993年,2001-2009年,其余时间便是民主党执政时间。

民主党和共和党是美国两个主要政党。民主党于1791年建党,当时由部分种植园主、农民和某些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资本家组成。曾名共和党和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称现名。1933年至195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任总统,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是该党最兴旺发达时期。

从1981年到1989年连任两届总统并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有“里根经济学”之说)的罗纳德·里根是共和党人。1992年上台担任美国总统并于1996年竞选连任获得成功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是民主党人。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当时主要是由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北方工商业资本家组成。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为共和党执政。

(2)里根经济学时间扩展阅读

民主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在1790年代创建的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当时还简称为共和党,以突显拥护共和主义的原则。民主共和党组成了史称第一党系(First Party System)的政治势力主轴。民主共和党专门反对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执政党-联邦党和其政策,当时联邦党提倡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放宽对于宪法的解释、以及一个由精英统治的政府。

杰佛逊党人(1801年之前)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中支持法国,并且反对与英国签订媾和的杰伊条约(Jay Treaty),因为担心那将会助长美国国内的君主主义势力。民主共和党将独立的农夫(自耕农)视为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轻视都市、银行、和工厂。杰佛逊和他的朋友麦迪逊于1798年将地方州的州权树立为该党的核心理念。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南部和西部拥有最多支持,但在东北部六州则势力不大。

Ⅲ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的总统时期

总统任期(1981-1989)
国内政策
当里根就任后,他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1976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
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里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里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里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轩然大波。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5]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的减税。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划。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划也借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其他人批评没有迅速处理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里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政府处理这个疾病的措施。
尽管遭受批评,里根在任内支出了570亿美元以对抗HIV和艾滋病,大多数资金都投注至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艾滋病研究上的资源于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里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投注超过5亿元在艾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里根已经投注大笔经费在艾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艾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
里根也在另一场有关艾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与法国科学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病毒(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里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事件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里根强烈反对堕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主义的激进份子认为里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在里根身为州长时,也将自由堕胎的权利写入加州法令中。
虽然里根的第二届任期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里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权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
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里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贩毒的谋杀行为判处死刑。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外交政策和介入
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领导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Salla and Summy,p 3)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2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球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面,会中戈尔巴乔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里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连韩国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后。里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里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Able Archer 83)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里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里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也支持里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尽管里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INF)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 I),里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计划,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导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导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计划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里根政府强硬对抗黎巴嫩的真主党(Hezbollah)恐怖团体,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绑架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里根政府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里根将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的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份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视为是恐怖份子组织。
里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政府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FMLN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一百万人无家可归。不过里根原先所保证的民主选举进程也获得一部分成功。
在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了萨布拉-夏蒂拉大***(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里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炸弹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高达241名陆战队员阵亡。里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
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政变,里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政权。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比起伊朗领导人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亨利·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宗教的政府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政府这时试图切断伊朗政权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事件)。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政权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政府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时,里根政府也秘密的进行军武贩卖以资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这导致了伊朗门事件丑闻。里根公开承认他对这项秘密计划并不知情,并迅速召集美国独立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进行调查。最后10名里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辞职。里根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伪证,最后在审判开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H·W·布什的特赦。历史学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报告将伊朗门事件列为美国总统犯过的最严重错误中排名第9的事件。
“伟大的沟通者”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里根由于他在表达概念时的口才和带有的独特情感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这些口才技巧来自于他担任演员、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时逐渐培养的经验,同时身为总统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讲稿撰稿者以进一步发挥他的魅力。里根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多变的,他运用强烈、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言词来指责苏联和共产主义—尤其是在第一届任期时。
但他也能唤起人们将美国视为自由捍卫者的印象和观念。在他于1964年11月27日的演讲中他将演讲题目取名为“一个选择的时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广为人知的著名用词“命运的结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讲中他称美国为“山巅上的光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称美国人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胆勇敢的、正派的和诚实”的市民并且拥有“梦想英雄目标的权利”。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战者号意外坠毁后,他延迟了他的新年国情咨文演说并改向全国发表关于意外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形容那些罹难的太空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也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因为就在今天早上,他们准备出发并且向我们挥手道别,接着‘脱离了阴沉的大地束缚’而‘触摸了上帝的脸庞’”(在这演说中里根引用了美国诗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诗句)
或许是里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话,消除了他的对手的力量并使他广受大众喜爱。在1984年总统选战语华特·蒙岱尔(Walter Mondale)的电视辩论中,在讨论到他的年纪时他如此妙语道:“我不会以我的年纪来作为选战的议题。我不会以此作为政治目的,来彰显我的对手的年幼和缺乏经验。”谈到他的职业时他开玩笑道:“政治不是什么糟糕的职业。如果你成功了将会获得许多奖励,如果你可耻的失败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书。”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注意到他“开朗的乐观态度”,使他比前几任总统更受欢迎。如吉米·卡特时常保持微笑,但却是严肃的笑容。里根有一次如此说道:“领导者的教训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乐于倾听并了解他人、坚强的责任感和指挥感,并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决定。”
暗杀未遂
1981年3月30日,才刚就任总统69天的里根,前往华盛顿特区的希尔顿饭店与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的代表们共进午餐并发表演说。当里根和幕僚们走出饭店大门时,埋伏在饭店门口媒体人潮里的精神病患者欣克利,以一把点22口径的左轮手枪射击了6枪。中弹的有3人,其中秘书挨了一枪,身为保镖的麦凯锡挡住了一枪,最后一颗子弹擦着车门缝射进里根的肺部,距离心脏只有1英寸。中枪后的里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华盛顿大学医院进行紧急手术。
手术进行时里根还向医生开玩笑道:“我希望你们都是共和党人。”(虽然医生并不是,但他仍回复道“我们今天都会支持共和党的。”)当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到达医院时,里根则以重量级拳击冠军杰克·登普西(Jack Dempsey)被击倒时的名言向她开玩笑道:“亲爱的,我忘记低头了。”
被批评的政策
里根的个人魅力使他几乎发表任何言论都能让大众接受,因此而获得了“铁弗龙总统”(意味著不沾锅,没有任何东西能黏住他)的绰号。他于伊朗门事件中否认他知情这项交易,但存于档案库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的引证则显示出里根知情,这可能是违反了美国宪法的,但他带给公众的形象却是“伟大、坚强的里根冒险试著以武器来交换人质的自由”。在1985年12月里根写了一份秘密的总统“调查”来记载这次“以武器换人质”的计划。里根时代的秘密文件本来可以从2001年开始被公开,但乔治·沃克·布什总统签署了一项法案使这些文件将继续无限期保密,使得人们无法得知更多这方面的资讯。由于美国在里根任内对尼加拉瓜恐怖份子的支持而被国际法院判决有罪(尼加拉瓜对美国案),尽管联合国大会的决议要求美国服从判决,但美国从来没有付出赔款。
里根的金融和减税政策被批评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他缩减社会福利和所得税率则被一些批评家批评为是加惠富裕人口的政策。在他任内空前的国债成长也被批评将会危及国家经济的健全。在1980年代解除了对银行产业的管制后,信用合作社得以自由的将存款人的存款投资至商业不动产上(之前他们被限制只能投资住宅不动产),许多信用合作社开始进行风险性的投资。主掌联邦对产业管制的联邦房屋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试图限制这种风险行为,于是开始和里根政府的政策产生冲突,里根希望对大多数产业撤销管制—包括银行产业在内。里根也因此拒绝向国会递交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的预算审核,这项冲突使美国损失了,500亿元而且几乎导致了信用合作社产业的崩溃。
自由派也批评里根强硬外交政策可能导致核子大战的危机。批评家指出里根忽略了在中南美洲和南非的人权问题,里根对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支持也被非裔美国人强烈批评。虽然里根也试著结束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并实行自由化,但他反对向南非实行经济上的制裁,认为那是“表面上看似有益的制裁计划,事实上将会缩减南非政府的影响力,并让许多南非的好人承受经济的困境。”
西欧国家的人民则视里根为相当特殊的美国总统。里根虽然得到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大力支持,但他在英国也被许多媒体讽刺为脑筋迟钝、要不就是老态龙钟的,这种讽刺也是被许多实际发生的意外所促成的。包括1985年11月9日他在演讲时忘记了戴安娜王妃的名字,在犹豫一会儿后他称之为“大卫王妃”,造成广泛的嘲笑。
丑闻和争议
里根任内发生的几次丑闻造成他的数名政府官员被定罪。最知名的便是伊朗门事件,秘密贩卖武器给霍梅尼的伊斯兰基本教义派政权,并将贩卖所得利润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击队。10名政府官员被判决有罪,包括对国会撒谎、对税务局撒谎等。不过,里根在为此进行道歉后安然度过丑闻。
里根任内也发生其他几件丑闻;有一件牵扯到了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幕僚。一名里根竞选总统时的赞助者后来获得里根政府补助他对低收入住宅的建设,却没有详细检查其背景资格。而另一位竞选时的赞助者,则获得前环境保护局局长詹姆斯·瓦特协助他向政府进行借款和抵押,还获得了游说的报酬,六名政府官员因此被定罪。
许多其他的丑闻在里根的八年任期中也不断发生。里根的助手Michael Deaver和Lyn Nofziger也因为进行游说被判罪。

Ⅳ 欧洲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国崛起和迈向世界超级强国

美国历史可以分为早期、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现当代(1898年至今)。区别三个时期的界标是1776年美国的独立和1898年美西战争。

1.美国早期发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由原始的氏族社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并伴有前资本主义形态的跳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依次过渡的,它没有经过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为主的发展阶段。就生产关系的主导形态而言,它是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的时期。就社会和政治生活状况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要居民转变为以英格兰人为主要居民的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其基本原因在于已经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格兰人来到美洲的影响。

期美国又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印第安人开发北美时期(1492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陆的最早原始居民。它们长期以来是开发北美的主力。它们的活动构成了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历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开发北美的历程是非常缓慢的。如果不是15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白人在北美的陆续探险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将左右着北美大陆历史的演变。

2) 欧洲列强在北美探险、发展和殖民时期(1492——17世纪初)

这时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陆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陆命运的却是欧洲白人。欧洲列强,主要是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格兰人,它们先后闯入了北美大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点。一般说来,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带有浓厚的封建掠夺色彩。英格兰人和荷兰人在北美的殖民则主要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3)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1607——1775年)

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1756-1763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1756-1763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第二,殖民的英国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拓殖,后者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商业掠夺。

第三,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带有依附性和前资本主义残余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说来,它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北美特殊条件下的移植,可以说具有北美特色。

2. 美国近代史(1776——1898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时期。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土开拓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美国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逐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快速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业大国,同时在19世纪的后30年开始了向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并在完成了大陆扩张后,开始走向了海外扩张。近代美国大体上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发展阶段:

1) 两次对英战争阶段(1776——1815年)

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革命,推翻了英国在北美殖民的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近代美国的开端。

从1783-1812年的30年间,巩固地建立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体制,其中包括确立了共和制、联邦制、总统制和稳定的联邦宪法。1812-1815年的第二次对英战争在主要方面是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反对欺压它的世界工业大国的战争,其结果促成了联邦政府的巩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外部威胁、开始了工业革命和长期的和平建国时期。

2) 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和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发展激化时期(1815——1860年)

西进运动在北美独立革命和南北战争之间的近百年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独立革命的结果,又是南北战争的前奏。它早于领土扩张,活动内容比领土扩张更丰富,时间更持久。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活动,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领土扩张的过程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既有殖民掠夺和争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义上由殖民地转变为自由领地的另一面。

从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区的购买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万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价累计只有5,555万美元。显然,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自然条件的优越是同美国的领土急剧扩张分不开的。

在这期间美国在对欧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门罗主义”的主张,她反对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预,而对美洲则充当美洲国家利益的保护人,不过“门罗主义”的提出和“门罗主义”的扩张是有区别的。

在美国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及早期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国内市场、限制奴隶制发展、补充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实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种植园奴隶制利益的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种植园经济,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的商品棉花,实行低关税,并从英国输入廉价的工业品。

南北两种经济势力在政治上的争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还是扩大奴隶制的问题上。美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限制和反对奴隶制的统一战线。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协案,1854年堪萨斯内战,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两种力量斗争的反映。186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当选总统,使南方扩大奴隶制的迷梦破灭。

这样,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南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在这以前,美国确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度。

3) 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林肯政府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时期。这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资产阶级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斗争的继续。它经历了林肯、约翰逊两任总统和国会激进派的三个重建方案阶段,尽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两种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向着资本主义的农业缓慢地转化,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发生了相应的重要转化,即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势力矛盾转为代表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派别争斗。

整个说来,战后的南方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变化,但是这种妥协也使美国保持了美国南北两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隶制的残余形式和势力。

4) 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

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

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转变。

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

3. 美国现代史(1898——当今)

1898年美西战争以来的美国现代史已经整整100年了。这是美国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也是美国人民和进步人士反对寡头统治,争取民主和进步与社会平等的斗争历史。又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不断改革和调整的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由世界工业大国迅速发展为1945年的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整个说来,这一时期美国的发展和比较快速的发展是主要的。现代美国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也是划分美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界标。美西战争的结果使美国名副其实地步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走上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道路,在远东美国制订了“门户开放”政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战后的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由于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政策、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20年代美国经济的自由放任,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在这同时,也孕育着潜在的严重危机。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随后参战,这时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个羽毛未丰的新兴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她企图称霸但是力不从心,在巴黎和会上受挫。战后,美国在巩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时,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争夺经济霸权的斗争。

2)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赫伯特·胡佛总统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保护了劳动生产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并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准备的物质条件。

罗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改革举措,它的全面强化国家干预政策使垄断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的新阶段,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成熟,对于现代美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经济上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组织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3) 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1969年)

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6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美国由海外扩张走向全球扩张,奉行对苏冷战和对华遏制政策,也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发生尖锐对抗,还与愿意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的西欧与日本发生矛盾。在对内政策上,战后初期,美国一度强化了反共主义的麦卡锡主义反民主政策,不过整个说来,美国依然实行扩大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政策。

在经济上,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

4) 继续超级大国地位的时期(1969年以来)

70年代以来,美国仍然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90年代起美国更成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它的整体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保持超强地位。尽管美国经历经济滞胀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美国经济仍然在发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来经济发展出现少有的好势头。不过为了适应滞胀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国内经济政策上美国面临控制政府干预规模和重点,强化市场经济机制的重大调整,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滞胀政策”、里根经济学的振兴经济政策、以及克林顿新民主党人刺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都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

在外交政策上,美国实行了比较现实主义路线的重大调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明显强化。

二. 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明显的特点。

1.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大国

美国迄今建国历史只有222年,远较其他大国年轻。美国是世界上快速发展的大国。她有三个快速发展期:

1607-1775年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由土著印第安人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过渡为带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地。

1815-1894年的80年间,美国又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大国。

而1898年以来的一百年间,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作为实力最强的大国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1894年以来已整整104年了。1916年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各个经济领域占有全面的优势, 20年代美国成为汽车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 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36%。二战后的1948年,美国占54.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53年里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整个说来当代美国的经济处在历史上继续大发展的时期;尽管和西欧、特别是日本、德国相比70 年代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发展差距一度相对缩小;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的,美国的经济霸权虽然一度相对衰落, 但是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使美国的经济超强地位得到巩固。

美国富有活力表现在美国私人经营和国家、集团、私人垄断所有制兼顾;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政府干预。

美国是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以垄断资本民主为主体的利益集团化,政治民主化趋势)。

实行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和主义为主体的思想多元趋势)。

推行向全球开放的吸收外来移民政策;推进美利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以基督教新教为主体的世界各教派林立趋势。

以WASP文化为主体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

2.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

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它是资产阶级的主体民主,钱袋民主。神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把它说成是唯一优越的制度,显然是一种偏见。而认为这种民主完全是子虚乌有,甚至十分反动,也是一种偏见。

美国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联邦制、成文宪法、两院制、总统制、两党制、司法制、选举制等特色。在国家政权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资产阶级共和制,而不是像英、荷、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二元联邦制,而不是像英、法、日那样的单一中央集权制,它比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联邦制更典型。

在宪法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以修正案作为补充形式的稳定的成文联邦宪法,而不是像英国那样的不成文宪法或者像法国那样几经更替的成文宪法。

美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在立法机构方面,美国实行的是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制,而不像英国那样的上院和下院,也不像联邦德国那样上院由州任免,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在行政权力方面,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而不是像英国、日本那样的首相或总理的内阁制,也不像法国那样由总统任命总理的组阁制。

在司法权力方面,实行的是逐级法院制和专项法院制度。

在政党制度方面,美国实行的两党制,而不是像法国和意大利等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的多党制,或日本那样的名义上多党制实际上的自民党的一党制,以及英国那样的工党和保守党的两党制。在美国还以第三党作为两党制的补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党执政的可能性。

在选举制度方面,美国则实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的直接选举制。

美国还是统治集团内部民主争论的主体民主制。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上,在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范围内允许存在各种倾向的争论。例如在政府职能上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之争等。

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在特定时期还以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为补充。在本世纪30年代出现过法西斯思潮的泛滥,在50年代初期出现过麦卡锡主义的横行,但是,它们不是统治阶级维护长治久安的明智之举。

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扩大有一个过程。例如独立和自由权力的扩大,由契约佣仆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权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参政权问题上,选举权的限制逐步缩小和取消,参政人由少数政治活动家参政到某些中下层代表人物的参政, 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妇女。还有经济平等权力的扩大,表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竞争法规的制定,还有通过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实行财富的再分配等。

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改革传统。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殖民地自治议会和1620年的外来移民的“五月花号公约”。

从1776年的独立宣言到1878年的联邦宪法和1791年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从杰斐逊民主思想到杰克逊的民主政治。

从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说,到1866年的给黑人以充分民主权利的宪法第14条修正案。

从19世纪末的平民党主义到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

从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再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四大自由”。

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和林登·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政策,直到克林顿政府的“新民主党人”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

美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典型;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典型;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可以这样说,作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国家,美国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组织相同步,认为美国的商品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性质从而需要加以排斥,显然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的性质相混同,但是认为这种发展没有美国特色,不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也是不对的。

5.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

这个问题可以概述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人口流动的王国;第二,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第三,门户开放的国家;第四,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国家。从北美殖民地时代起,美国就和对外开放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开放,北美大陆不可能在17世纪早期就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开放既不会有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也不会有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北美大国的形成是和美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分不开的。在现代史上,没有开放也就没有20世纪美国的大发展。

美国不仅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国内居民频繁流动的王国。它是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连续不断的外来移民潮的产物,又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流动中的北美大陆表现为居民迁移分布的不断变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农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剧变化。它反映了美国人口重新分配的迁移率。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为高迁移率提供了客观经济前提;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是高迁移率的强大动力;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又有力地推动高迁移率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先导又为高迁移率创造了有利环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美利坚民族的创新精神都是高迁移率的推动因素。美国良性的人口频繁流动有利于美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美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合理布局和整体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作为从贸易立国到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没有对外贸易就没有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就不会有美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超级大国的形成。在贸易大国的进程中,美国采取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兼顾和交替的政策。作为开放型的美利坚共和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20世纪以来,美国基本上推行门户开放式的外交政策。从对华门户开放到全球门户开放政策,充分显示了在全球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这种政策对于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至于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我们将在后面几讲中详细阐述。美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内,从荒原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得力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国特色。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改革开放执西方世界之牛耳。

阅读全文

与里根经济学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