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治经济学的题型都有哪些
“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资本输入与输出。”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公共信用。人口,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计划”中其他各册的内容,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他写道,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计划”。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在《资本论》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计划,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即“五篇计划”。 他写道、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土地所有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 同时必须看到;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计划”。(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应当这样来分篇。1857年8月,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土地所有制,他认为,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雇佣劳动;国家,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殖民地,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逻辑进一步发展、汇率等内容。必须注意到。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向外国移民。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⑩遗憾的是,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显然。在前三项下。“五篇”计划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它们之间的交换,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计划,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③ 很显然,“六册计划”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计划”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福利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Ⅱ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包含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计划”。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即“五篇计划”。 他写道:“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计划。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五篇”计划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计划”。他写道:“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③ 很显然,“六册计划”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必须注意到,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资本输入与输出、汇率等内容。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逻辑进一步发展,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他认为,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计划”中其他各册的内容。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⑩遗憾的是,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计划,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计划”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福利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802考研有那几本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都需要看吗哪些是重点呢
人大经济类专业自2008年统考“802经济学综合”以来,不再指定参考书目。结合之前年份指定参考书目和考试难易程度,推荐重点看以下教材: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
(3)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于参考用书,说明几点:
第一,基础阶段,即暑期前,建议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别看这两本书简单,如果好好学,一定有不错的基础。
第二,暑期,建议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曼昆《宏观经济学》以及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书非常经典,学好再看尼科尔森的书比较轻松。曼昆《宏观经济学》不难,但课后习题很经典,每个题目都要好好做。
第三,九月份后,开始看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
Ⅳ 寻找 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 思考题 答案
去图书馆找
Ⅳ 我想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请问那位复旦的同学可以帮忙介绍一下复旦经济专业复习用什么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下设17个专业,一共招收140名学生,30%-40%的为推免生,不知道你要考哪个专业,就都写下来了.这17个专业分别是:政治经济学(12人),经济思想史(2人),经济史(1人),西方经济学(13人),世界经济(27人),发展经济学(2人),欧盟经济学(2人),国民经济学(6人),区域经济学(5人),财政学(11人),金融学(35人),国际贸易(10人),劳动经济学(5人),数量经济学(3人),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2人),产业组织学(2人), 投资学(2人),
考试科目分别是政治英语和数学四,以及经济学综合知识
参考书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20101政治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 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微观经济学》 周惠中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④《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⑤《国际经济学》 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020102经济思想史:同020101专业
020103经济史:同020101专业
020104西方经济学:同020101专业
020105世界经济:同020101专业
020120发展经济学:同020101专业
020121欧盟经济:同020101专业
020201国民经济学:同020101专业
020202区域经济学:同020101专业
020203财政学:同020101专业
020204金融学:
①《2007年全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②《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姜波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③《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第二版) 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④《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⑤同020101④
⑥《投资学》 刘红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020206国际贸易学:同020101专业
020207劳动经济学:同020101专业
020209数量经济学:①《微观经济学》 周惠中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现代微观经济学》 司春林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高等数学(二)第二分册:概率统计》 唐国兴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020220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同020204专业
020221产业组织学:同020101专业
020222投资学:同020204专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20101政治经济学:
①《高级政治经济学》 蒋学模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②《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高级微观经济学》 张军等 《高级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资本论>教程简编》 洪远朋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⑤《<资本论>脉络》 张薰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文献
020104西方经济学:
①至⑤同020101专业①至⑤
⑥《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蒋自强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020105世界经济:
①至⑤同020101专业①至⑤
⑥《世界经济新论》庄起善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⑦《国际经济学》 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⑧《国际贸易教程》 尹翔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第三版
⑨《世界经济学》 张幼文 立信会计出版社
⑩《世界经济与中国》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编 人民出版社 2003
⑾《产业内贸易论》 强永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020201国民经济学:同020101
020204金融学:
①至⑤同020101专业①至⑤
⑥《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⑦《国际金融新编》 (第三版) 姜波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⑧《金融市场学》 刘红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020206国际贸易学:同020105
020209数量经济学:
①至⑤同020101专业①至⑤
⑥《经济博弈论(第二版)》谢识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⑦《计量经济学(第二版)》 谢识予 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4
020220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
①至⑤同020101专业①至⑤
⑥《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⑦《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 姜波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⑧《金融市场学》 刘红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020221产业组织学:
①至⑤同020101专业①至⑤
⑥《产业经济学与组织》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⑦《现代产业组织》 卡尔顿、佩罗夫 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Ⅵ 复旦大学本科《国际金融》等书用的是哪版教材呢
《微观经济学》 陈钊、 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
《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 、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材》 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姜波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第三版) 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投资学》 刘红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加油,我也想考复旦
Ⅶ 关于考研初试专业课的问题!
802经济学属于自主命题科目,各校不尽相同;下面是人大802经济学考研必备参考书回: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更新到第六版);
尼克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北大出版社,第九版);
曼昆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第七版,503页);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18讲(北大出版社,407页)
使用方法:当做习题集来用,有些题目较难,灵活处理。另外,有一些真题出自这里。这本书跟尼克尔森相像。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人大出版社,已更新到第十版)
使用方法:着重复习导论和资本主义部分。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高教出版社,已更新到第五版)
使用方法:一般原理部分,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均需要仔细阅读。近几年真题都有出自本书的题目。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四版,上财出版社)
使用方法:这本书很薄,主要关注它上面的计算题,大家都知道人大时不时就会考政经计算题,11、13两年的政经计算均出自上面。
Ⅷ 有考上大895经济学的吗
不同的学校所考的科目不一样,所以参考书目也有所不同。 2011年国内大部分大学经济学专业考研参考书(仅供参考)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参考书目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01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吴树青 中国经济出版社 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雎国余 群众出版社 0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吴树青 中国经济出版社 04 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顾问) 逄锦聚 高等教育出版社 05 政治经济学(全二册) 谷书堂 陕西人民出版 06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H.范里安上海三联出版社 07 微观经济学 张元鹏 中国经济出版社 08 宏观经济学 多恩布什 人民大学出版社 09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 斯诺东商务印书馆 10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802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新增) 清华大学 845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恩布什与费希尔《微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中央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15经济学综合微观经济学(第6版)[美]罗伯特·平狄克,王世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宏观经济学(第8版)[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著;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西方经济学(第4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专业英语(经济类),不指定参考书北京工商大学 801经济学(其中微观100分,宏观50分) 《宏观经济学》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帕 金《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鸿业南开大学 895经济学基础(政经、微、宏观)《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 《经济学》(上、下册)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天津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与精粹题解(上册微观部分)(下册宏观部分)》 丛屹等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山西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张维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辽宁大学 815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柳欣,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8月《西方经济学》(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816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东北财经大学 802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 复旦大学 856经济学综合基础《政治经济学教材》 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经济学》 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同济大学 817经济学《新编西方经济学》,周平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上海海事大学 818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东华大学 803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上海师范大学 907经济学基础理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共两册)吴树青、卫兴华等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共二册)高鸿业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南京大学 数学三+经济学原理《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梁东黎,刘东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中英文皆可)Walter Nicholso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教程》沈坤荣,耿强,付文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南京财经大学 812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微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浙江工商大学 811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赵英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或2009年版;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或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山东大学 807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郑州大学 801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武汉大学 818宏微观经济学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华中科技大学 853 微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05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占40%微观经济学占60%) 《政治经济学》 朱巧玲、梅金平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8月版 《高级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张宇、孟捷、卢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微观经济学》 卢现祥、陈银娥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06经济学(宏、微观) 《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微观)全两册,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经济学原理》中文第4版(宏观、微观)全两册,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中南大学 965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湖南大学 (848)经济学综合(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西方经济学》,刘辉煌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暨南大学 803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814经济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宏观、微观两册 深圳大学 834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 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重庆大学 802经济学原理(含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曾国平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陈仲常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年 804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黎诣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8月 四川大学 901经济学原理 1.政治经济学 (上册)(朱方明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李天德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 1.财政学(冯宗容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金融学(李天德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4.货币银行学(张红伟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 吴开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曾志远、刘书祥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中级) 范里安 上海三联出版社 802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 吴开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曾志远、刘书祥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中级) 范里安 上海三联出版社 西北大学 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1.《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任保平,宋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白永秀,任保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06 西方经济学与应用统计学 1.《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任保平,宋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统计学》,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兰州大学 851政治经济学(资、社) 《政治经济学》,(资),魏埙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政治经济学》,(社),谷书堂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52西方经济学(经济类)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欢迎登陆跨考网免费了解咨询其它考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