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资源保护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管理的经济分析框架: 权衡与激励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自然资源开发的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激励机制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涵义
1、基本概念
为了平衡自然资源供给与需求,根据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复合手段,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目标的过程。
目标
优化配置
可持续利用
3、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
自然资源管理的目标
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微观(个人或企业)配置
宏观(社会)配置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微观层次的可持续利用--农户、企业
区域(流域)层次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层次上的可持续利用
全球层次上的可持续利用
3、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
自然资源管理的手段
经济手段
产权分配与再分配
价格(定价、价格管制)与补贴
投资、利率与汇率
税收
法律手段
产权改革与登记
开发利用管制与限制
法律责任及惩罚
3、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
自然资源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
配额与准入
审批
投资、利率与汇率
税收
技术手段
调查与评价技术
规划与设计技术
监测与信息技术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1.自然资源配置
自然资源与其它经济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时间、空间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安排或演变的过程。
资源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或高效化。
资源的配置方式:
2.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资源最优配置(两种含义)
资源配置个人经济效益最大化(个人效率)
资源配置社会效益(福利)最大化(社会效率)
资源最优配置原则(标准)
效益最大化原则
厂商最优化理论--边际平衡
帕累托最优原则
如果找不到其他方式的资源配置使一些人的福利改善而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这样的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要素和商品的技术替代率、产品转换率对于每个厂商都相等,且分别等于投入价格和商品价格之比;商品替代率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都相等,且等于商品价格之比。按照我们的分析,自然
❷ 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属于什么学科类
这种算是交叉学科吧,大体上还是经济学。
❸ 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国内外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租金是使用缺乏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可以认为,资源(如土地一类可出租带来租金的资源)的租金是缺乏供给弹性的任何一种资源的服务价格,假设资源在其余下的使用年限内可出租给生产者,那么它的所有者可望获得一系列的租金收入,这一系列租金收入的贴现值可以用来估计该项资源的现期价值。估计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Vt为未来资源租金收入在t年的贴现值,即t期资源价值的现值;QT为各期预期开采量;NT为单位资源的租金;r为贴现率。
为实现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资本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不断发生转移,直到在各要素上实现的利润率相等,则应有:
Nt + 1 = Nt(1 + r)
进一步,可得:
比较Vt与Vt + 1,两期开采总量相差不大,单位租金Nt + 1 = Nt(1 + r),可以发现t+1期资源价值或价格高于t期,解释为某一资源的价值或价格随着消耗引致的稀缺性不断上升。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用机会成本确定自然资源价格,不仅意味着将一部分资源开发利润计人成本,也意味着必须将未来所牺牲的收益计人成本。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用机会成本来间接计算资源价格,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而机会成本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自然资源定价。其中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就是较为先进和流行的一种。
边际机会成本(MOC)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消耗使用应包括3种成本:①边际生产成本 (MPC),它是指为了获得资源,必须投入的直接费用;②边际使用者成本(MUC),即将来使用此资源的人所放弃的净效益;③边际外部成本 (MEC),外部成本主要指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目前或者将来的损失。上述3项可以用下式来表示:MOC=MPC+MUC+MEC。该理论认为:MOC表示由社会所承担的消耗一种自然资源的全部费用,在理论上应是使用者为资源消耗行为所付出的价格 P,即P=MOC。而当P<MOC时则会刺激资源过度使用,P>MOC时会抑制正常的消费。
MOC将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度量使用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中忽视资源使用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以及后代人或者受害者利益的缺陷,可以说是一个新突破。另外,MOC可以作为决策的有效判据用来判别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是否合理,包括投资、管理、租税、补贴以及自然资源的控制价格等。但将其应用于自然资源价格测算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①应用较困难。在公式 MOC=MPC+MUC+MEC中,MPC的获取比较容易,而MUC、MEC则比较困难。②缺乏可比性。由于同一资源在不同地区MUC、MEC的计算的内容方法不同,使MOC缺乏可比性,难以进行时空分析和从宏观上把握资源价格的变化。 自然资源使用制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资源与保护和产权诸方面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总和。我国自然资源使用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化改革方面。通过对我国资源传统产权制度进行制度经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资源产权制度类型主要为公有制基础上的工资契约制度和集体分成制度。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属于多层代理经营关系,容易产生 “政府代理失效”,造成资源的配置效率极低。作为自然资源的公共产权主体,国家不仅对资源拥有积极的权能,既可以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资源,也可以行使其消极的权能,即排除一切非法的侵犯。但国家是个抽象的、不清晰的集合,权利无法被具体界定到某个人,因而,要切实行使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国家必须把这一所有权委托给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不可能直接控制那么多的资源,所以又必须委托给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去管理;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又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全面控制和管理这些资源,它们必须寻找代理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这样,自然资源的产权必然被层层委托给众多具体代理人去行使,其间必须经过很多中间环节。然而,国家及其各级委托代理人都有着不同的行为和利益目标。每个环节的代理人与它的委托人的利益目标都可能存在差异,从国家到最后代理人,这种利益目标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大。这样,就存在着代理人行为严重背离自然资源公共产权主体和终极所有权人利益的可能。为了协调自然资源各级代理机构的目标,督促它们恪尽职守,国家还需设立相应的协调、监督机构。同代理机构一样,各级协调、监督代理机构及其组成人员都有着各自的行为目标,其目标可能既有经济性的,又有政治性的。因而,各级代理人和协调、监督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必然要作利益衡量,而衡量的标准是自己的利益目标。当行为结果符合自己的目标时,就会积极行动,自然资源公共产权主体的委托目标就会实现,公共产权主体的所有者的地位得到维护;反之则相反。这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者被俘虏、代理者有限理性及代理者创租卖租等政府失效和代理失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代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大大地降低了监督成本,但资源的维持成本以及流转交易成本很高。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传人国内。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指导思想上也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条件下,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集中于利用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理论尤其是产权理论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产权制度模式。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渐进步伐的加快,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也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这种渐进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公有产权 “完全”所有阶段——开发利用产权无偿授予阶段 ——开发利用产权有偿获得和可交易阶段。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产权制度安排,总体上制度变迁在向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向渐进。无论从资源配置效率,还是从制度变迁角度进行分析,其结论都表明市场化是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横向和纵向的数据比较表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市场配置的效率是低效的。这可从每年发布的环境公报中得到证明,并可从近些年我国环境国际竞争力的排名在排名国家中连续多年排在倒数几位甚至倒数第一位中得到佐证。
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应是“使自然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对社会最优”。由于私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条件是有差别的,加上可再生自然资源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在自由市场中的个人最优配置与社会最优配置之问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私人最优会背离社会的高效率配置,且不能保证代际平等。此外,最优配置原则在配置动态发展的自然资源时,对很长时间范围的利率适用性、风险、不可逆性等问题,市场机制还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对涉及很长时间范围、具有大量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并且缺乏市场机制发生作用必要条件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决策问题时,保护主义者处理方法中固有的谨慎、反对冒险和采取自我克制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在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市场化改革方向已成为共识的情况下,理论界对自然资源产权市场具体模式、机制的分析研究逐步展开。对于资源产权市场的性质,主流的观点认为应该是使用权交易市场。在我国,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使用权交易市场的性质是符合这一所有制前提的。关于资源产权市场的结构,考虑到我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是一个多层次的权力关系体系:包括国家有偿出让资源经营权给资源经营者,资源经营权在经营者之间的流转等层次。
王万山(2003)从自然资源产权市场交易的三个层次,即初始产权界定、交易权规定和交易制度安排上综合研究了我国资源产权市场的制度优化建设途径,提出了三步连续而渐进的制度改变策略:第一,建立市场化的资源公共产权规制模式;第二,在现有的资源所有权安排条件下,实现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第三,实行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资源所有权制度,形成公私产权对接的完善的资源产权混合市场。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应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建立和健全具有权威性的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利用产权制度规范自然资源产权市场的建立和运行。对于产权界限比较清晰的自然资源,应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据其使用、经营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或拍卖给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于产权边界模糊而难以界定、外部性很大的自然资源,应继续以公共产权主体为所有者,但需要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的所有权结构,由统一的政府机构组织作为单一的所有者来管理,以减少相互危害的外部性。其间可考虑建立政府监督管理和委托代理制度,从而实现对各类型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我国自然资源政府管制与市场对接的混合市场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至今仍然保持强大“计划”惯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如何引人市场机制以建立政府一市场一企业(农户)相融合的中国自然资源“混合市场”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与上述观点不同,有学者认为我国资源产权市场属性应是所有权交易市场。其理由主要有:(1) 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是自然资源成为商品,最终成为资本和资产的前提;(2)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是厂商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代表公共选择的保证。这一观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所有权经济上的实现与市场的关系,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问题。其中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容问题是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国际资源利用的制度主流来看,大多数国家还是建立以资源国有为基础的产权市场。
❹ 矿物经济学 应用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其中心任务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目前,对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自然保护是“维持人类所能发挥最高潜在可能性的各种条件”;有人认为自然保护,不仅要保护原始的自然和接近原始的自然景观,即保护构成自然的动、植物,以及需要保护的地学对象,而且要努力把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环境改造成为对人类有益的环境。关于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人具体提出12个方面:1.确保可更新的自然资源的连续存在;2.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国家资源不受危害;3.保护水源的涵养;4.保护野外休养和娱乐的场所;5.维持环境净化能力;6.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7.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库的发展;8.保存学术研究对象;9.保护宗教崇拜的对象;10.保护乡土景观;11.保护弱者;12.保护稀有动物和植物。
自然保护的历史 18世纪,欧洲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原始森林减少,同时由于产业革命的影响,自然的破坏速度加快。这就促使人们采取保护地域的形式来保护自然。1872年美国设立黄石国家公园,把黄石的广阔原始地域辟为永远保存的国家公园。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留地。1900年召开了“关于非洲动物保护的欧洲会议”。1913年第一个国际自然保护机构在瑞士伯尔尼建立。1928年在布鲁塞尔设立了国际自然保护事务所。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政府共同倡议召开会议,讨论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并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rotection of Nature),这一组织在1956年改称为“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
自然保护的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同人类、人类社会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矿物和阳光等。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取之不尽的,如太阳能和风力;二是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和土壤;三是不可更新的,如各种矿物。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自然资源可为人类利用的部分不断扩大。如一种矿物往往和其他矿物共生,选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共生矿物不再是被排入环境的废渣,而是被回收进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成为新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如开发利用不合理,不仅会使大气、水体、土壤等受到污染,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自然资源本身也将日趋枯竭,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对自然进行保护和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 即对一定范围内的陆地或水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综合体或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其他特定的单种、多种或整体的对象,是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水资源保护 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由于太阳的照射,水蒸发后在空中凝结成雨降到地面,一部分渗入地下,大部分流进河流汇入海洋。地球上的水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但真正可利用的水资源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区,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很多河流雨季后流量迅速减少;华北和西北又处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缺水尤其严重。因此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十分重要。
保护水资源必须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因此要大力降低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行之有效的措施是:①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少用水或不用水;少用或不用容易产生污染的原料,减轻处理负担。②妥善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杜绝任意排放。③回收城市污水,用于农业、渔业和城市建设等,节约新鲜水,缓和农业和工业同城市争水的矛盾。④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使水污染逐步得到减轻和控制。
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组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系统。中国的国土有2/3是山地,1/3是平地,而耕地面积只占10.4%,约为 100多万平方公里,工业、交通、城镇等面积占了6.9%,约为67万平方公里。因此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控制人口增长和严格限制对耕地面积的侵占,是同自然保护密切相关的。
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合理灌溉和耕作。海涂是沿海淤积平原的浅海滩,可为农业提供可耕土地,又可为水产业提供养殖场地,可以制盐,还可利用潮汐能发电等。因此必须对海涂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作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资源保护 森林是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要根据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还要注意防止森林火灾和防治病虫害。草原是草本植被,要根据草原的生产力,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超载放牧。对已沙化地区,要进行封育,并结合人工补种。对大面积天然草场采取围栏、灌溉、施肥、化学除莠、灭鼠、区划轮牧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草原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某些原始性的草原,或有特殊植被类型的草原,以及有珍稀动物栖息的草原,可划为草原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要开展资源的普查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规定禁猎期,建立物种库,保存和繁殖物种,并开展人工引种驯化科学研究。
自然保护的法律和经济学 人类对自然保护的努力是同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分不开的。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识程度较低,或者自然受到污染或破坏较轻时,自然保护活动规模也是较小的。随着人类对自然价值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自然资源的蕴藏量日趋枯竭,人们认识到必须设立自然保护的行政机构,及时根据可靠的、系统的情报资料,进行正确的预测,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同时,为了有效地对自然进行保护和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如德国于1902年制定保存美丽景观的法律,1935年制定自然保护法。日本于1919年制定《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日本在名胜及天然纪念物的概念中,也包括人工构筑物、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1931年制定《国立公园法》,还颁布了有关鸟兽保护区、禁猎区的《狩猎法》,有关地域环境保护的《自然环境保护法》,有关保护森林的《森林法》,以及学术参考保护林制度等。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进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除了研究一些经济发展方面,如社会生产的需要、工艺技术的可能、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外,还要研究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最有利的开发利用的形式、规模和速度。
中国自然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人民很早就注意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的相互关系。《逸周书·大聚篇》记有传说中的大禹所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荀子指出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做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并提出保护措施:“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王制》上记有:“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粥于市;木中不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为了“山泽多禽兽”、“鱼鳖优多”,设有官吏管理,川衡掌握川泽的禁令,管理水产;迹人掌握苑圃田猎的政令。明末清初王夫之《噩梦》记有:“土广人稀之地,如六安、英霍,接汝黄之境,及南漳以西,白河以南,夔府以东,北接淅川、内乡之界,有所谓‘禁山’者。”说明17世纪秦岭东端、巫山、荆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霍山等山地均被列为“禁山”。此外,许多地方有“风水山”、“风水林”、“神林”等,虽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起着保护自然资源、保持山林植被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第七次全国林业会议通过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同年,在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中,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都被列为基础研究的内容。195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6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63年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1979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等。1980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又一次发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植树造林活动。
从1979年起,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及部分省、市都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管理机构。1979~1980年中国先后参加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80年3月5日在北京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首都同时公布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79年,中国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签订了《关于保护野生生物的合作协定》。.com/huanjing/014.htm
❺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率种庇古定理的名词解释
庇古税 (Pigouvian Taxes) 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古典教科书的方式,属於直接环境税。它按照污染物的回排放量或经济活答动的危害来确定纳税义务,所以是一种从量税。庇古税的单位税额,应该根据一项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等於边际效益的均衡点来确定,这时对污染排放的税率就处於最佳水平。
❻ 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和环境经济学的区别
学科内涵不同:
自然资源经济学以有用的和有潜在价值的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
生态经济意在探讨不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环境经济学以经济发展的环境背景为研究对象。
❼ 环境经济学的章节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复习题第二章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第一节经济系统第二节环境系统第三节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复习题第三章 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第一节 不完全市场与环境恶化第二节 外部性与环境恶化第三节 共有资源、公共物品与环境恶化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与环境恶化复习题第四章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第一节 最优污染水平的经济分析第二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作用机理及一般形式第三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基本类型第四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评价标准第五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实施条件复习题第五章 排污收费第一节 排污收费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第三节 异质污染与排污收费第四节 排污收费的问题复习题第六章 排污权交易第一节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排污权交易的经济效率第三节 异质污染与排污权交易第四节 排污权交易的问题复习题第七章 环境评价:费用效益分析第一节 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第三节贴现率选择第四节环境评价的其他方法与未来发展复习题第八章 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第一节 环境的经济价值第二节市场评估方法第三节 非市场评估理论第四节 非市场评估方法复习题第九章 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第三节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衡量第四节 自然资源的跨时期配置第五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复习题第十章 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分析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第二节垄断市场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比较第四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五节 技术与开采成本第六节 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的税收政策复习题第十一章 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分析第一节 渔业资源数量增长模型第二节 静态渔业开发模型第三节 比较动态模型第四节 渔业政策第五节 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复习题参考文献
❽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中有哪些错误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李颖伯
{摘要}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